江苏响水:中国西兰花之乡“蔬”写乡村振兴好“钱景”

2022-12-31 11:56 来源:登瀛观察 字号:

形成10万亩种植规模,响水西兰花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成功注册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盐城市响水县荣膺“中国西兰花之乡”美誉。

西兰花大道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响水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聚合要素,加大投入,通过示范引领、政策扶持、全产业链建设等“硬核”举措,不断发展壮大西兰花特色产业链条。搭乘着西兰花这艘现代农业的“航母”产业,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产业强、百姓富、集体兴。

“种西兰花,不仅老百姓腰包鼓了,村集体收入也有了大幅增加。有了钱,村里就有能力为群众办实事。”双港镇洪南村党总支书记王洪其说,依托扶贫项目建起两个育苗场和1个冷库,年年有租金,现在村集体年收入达120万元、集体积累超过100万元。

良好人居环境,是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近几年,洪南村疏浚了河道,拓宽了道路,修建了路灯。2020年起,村里开始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洪南小区,前两期已有157户入住,规划中的三期计划建设180户,正在积极申报省级示范小区。

西兰花产业蒸蒸日上,依托产业兴旺,响水各地纷纷建起新型农村社区。村民们实现就近就业,家庭收入年年增长。全县累计改善农房14890户,占省定目标任务的165%,惠及近4.3万人。其间,还拆除10150户“空关房”,溢出3000亩可耕种面积,实现了人居环境改善、安全隐患消除、土地效益提高、村居集体积累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黄金效应”。

良好生态是乡村振兴的支撑点。乘着发展西兰花产业和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东风”,响水积极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乡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

人居环境改善,乡村美丽蝶变。白墙黛瓦,村居错落有致;道路整洁,往来交通便捷……大有镇淮河村70岁的张善明老人搬进新居后,直夸现在居住环境好:“住上好房子,连看病都不用出小区,真是过上了好日子!”

兴产业、促就业。南河镇昌盛村境内有大地九丰、万银、旭泰等5家农业龙头企业。依靠农业龙头企业带动高效农业发展,实现村民变股民、农民当工人,农民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

“放心!两吨货,明早发。”近日,南河镇薛荡村西兰花种植大户张秀海通过手机微信回复客户,处理完山东寿光蔬菜经纪人的订单,他心里乐开了花。60岁出头的老张没想到,到老还能赶上时髦,做起了电商。

手机成了张秀海的新农具,他也成了“新”农民。“我不仅管着400多亩西兰花地,还要和上百个电商客户‘聊’。”过去面朝黄土地,如今面朝手机屏,张秀海感悟道,“农民不能只琢磨地里那点事,还要抬起头和市场对话。”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在响水西兰花产业链上,叶恩君、陈永俊这样的种植大户,不仅在创业过程中摸索出“实战”经验,更是带动身边人一起致富。

“老叶的手机号就是热线,每天接到的‘求助’电话不下于10个。”在叶恩君影响带动下,有16人先后进入西兰花种植行业创业,其中5人有了自己的公司。在响水西兰花产业协会会长秦永斌看来,领军人物也是西兰花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一环。

家门口能挣着钱,和美乡村、宜居宜业,谁又愿意在外头漂呢?

46岁的潘如飞前些年在外打工,长期异地,妻子有意见。为此,他选择回乡择业。“老叶让我跟着他种西兰花,我承包的30亩地当年就赚了20万元。”现在,潘如飞不仅自建了冷库,而且尝试多元化种植,毛豆、西瓜、韭菜等特色农产品都是产销两旺。

富民产业,不仅有力带动广大农民创业就业、持续增收,也吸引新农人回归农村!

大学毕业后,张凯伯回到家乡大有镇康庄村,他不满足于简单种田,而是想方设法延链拓链。在流转1200亩水稻田搞种植的基础上,张凯伯还创办凯泉米业加工厂,为村里15个大户种植的8000亩水稻提供烘干、仓储、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构建起稻米产销全产业链条。

产业振兴了,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不断拓宽,农村公共文化体系随之更加健全。

昌盛村有高标准冬暖大棚、育苗中心、种植基地、生产企业等完整的现代农业体系,特色种植业发展势头强劲。村里重新规划村庄,充分展示传统文化;利用稻草房、耕具等老物件点缀,融入乡愁记忆,最大程度保留原有特色。

“有钱赚的事情,大家还不抢着干,在昌盛现在可找不到一个闲人。” 昌盛村党总支书记陈兆华说,以前村里闲来无事的人,经常会聚在一起打麻将,现在这样的人几乎看不到。“人与人之间都有个攀比心,今天我去打麻将输了钱,你去西兰花地里干活还挣了200多块。”这一对比,大家都抢着去干活,邻里间的矛盾也少了,越来越多的农民改了旧习惯、换了新面貌。

夜幕降临,南河镇王集社区的“百姓大舞台”歌声响起,200多平方米的广场上灯光璀璨,散步健身的居民络绎不绝。“我退休后组建了一支夕阳红老年歌舞队,只要不刮风下雨,我们每天都会跳几曲,逢年过节还与其他队伍组织联欢,自娱自乐。”南河中心小学退休教师杨玉才拉着移动音响,笑容可掬。

以“产业兴、农村美、农民富”为突破口,王集社区创新实践“党建+产业+治理”新模式,发挥基层党组织力量,整合各类发展资源,促进村集体经济不断上台阶,村民们钱袋子越来越鼓。

陈和洲 夏恒瑾 陈兴亚
编辑:洪云柳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