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非遗”基因 感受文化发展脉搏

2022-12-19 11:12 来源: 字号:

近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自此,我国共有43个非遗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总体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决策。扎实推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凝聚全民族团结奋进力量注入强大动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风貌更迭变迁的时代映射。挖掘深藏于非遗背后的文化资源,具有赓续传统文化血脉、诠释中华文化基因的价值内涵。自昆曲第一次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水磨腔声中道出独属于东方优雅婉转的韵律深意,中华文明的灿烂成果开始在世界舞台大放异彩。云锦织造,在飞针走线中谱写传奇;青瓷烧制,在火光炙热中焕发新生。非遗文化不仅是千百年来普通大众风貌的精神凝结,也是对外展现中华文化底蕴的重要窗口。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之所向,也是文明进程的必然选择。

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系,各地推进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勘测认定,构建起系统的分级分类制度标准。近年来,从发展文化生态保护区先行示范基地,到投资建设非遗特色的村镇、街区。从完善非遗档案和数据库建设,到借助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实现展览收藏。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内核日益显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体系必将不断健全,非遗产品传承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和手艺人得到重视保护。

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普及力度,在文化交流互鉴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文化精品工程项目“落地生根”,一批兼具文学与艺术效果的作品久经打磨得以问世。非遗传承进课堂丰富青少年群体认知形式,在真知实践、亲身体验中探寻我国传统文化破圈的新式路径。一方面,创新非遗传播方式,促进中华文化与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有机融合;另一方面,改进非遗传承形式,确保中华文明在时代发展中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时移世易,传承千百年的技艺民俗蕴藏着丰厚的底蕴,最终串联起中华文化之链。各地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涓滴之力汇聚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结晶,讲好中国故事,彰显文化自信。

盐城 池垚垚
编辑:洪云柳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