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讲述南京1937】追随先辈足迹 为历史发声

2022-12-12 09:32 来源:我苏网 字号:

编者按:

85年前的12月13日,南京城破。

30万同胞惨死在侵华日军的屠刀之下。

国之殇,未敢忘!

当南京记忆成为世界记忆,不同年龄、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人走进那段浸满血泪的岁月,成为了历史的倾听者、真相的传递者、和平的播种者。

江苏新闻广播特别策划《向世界讲述南京1937》,今天请听第四篇《追随先辈足迹为历史发声》。

“带到安全区以后呢,拉贝他是负责人,美国马吉他专门照相的,当时相片都是他照的,很清楚的东西……”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 夏淑琴

已经93岁高龄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说,她一辈子都记得,那个不顾她身上血污、抱过她的美国牧师约翰·马吉。

85年前,南京新路口5号的院落里,夏淑琴被日军连戳三刀昏死过去,当她醒过来时,曾经幸福的九口之家,只剩下她和妹妹,两人一直躲在家中。后来,约翰·马吉听闻消息,来到夏淑琴家中拍摄了现场,并救走夏淑琴姐妹,带回南京安全区。当年,留守南京的20多位国际友人,与中方人士一道建立了3.86平方公里的安全区,托起了中国难民“生”的希望。

约翰·马吉用的摄影机

在那段南京城的至暗时刻,约翰·马吉用一台16毫米摄影机,拍摄下了约105分钟的画面,成为留存至今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唯一动态画面。约翰·马吉的孙子克里斯·马吉说:“当侵华日军逼近时,他选择留在南京。他的政府让他离开,但他没有听从建议,留在了南京,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人。”

《历史·和平·发展——马吉祖孙的南京影像》展

这也促使克里斯·马吉想要去挖掘、去接近那段晦暗的时光。于是,他来到南京,循着祖父的足迹拍摄,而如今的南京城车水马龙、繁华美好。2018年,《历史·和平·发展——马吉祖孙的南京影像》展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展,一个记录毁灭,一个描摹重生。

克里斯·马吉

克里斯·马吉说,未来还想举办国际摄影展览,“想通过摄影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传达给西方世界,现在的西方还很少有人了解这段历史,所以觉得有必要将这段真实的历史传达过去,让更多的西方人知道。”    

与约翰·马吉一同,向世界揭露日军滔天罪恶的国际友人,还有来自丹麦的辛德贝格,由他拍摄的记录日军暴行的相册,向国际社会传播了南京大屠杀的真相。

辛德贝格

2006年,辛德贝格的外甥女玛丽安将中国难民赠送给舅舅的丝绸条幅,捐赠给了纪念馆。

纪念馆和平公园里的“永远的南京·辛德贝格玫瑰”

为了纪念舅舅的义举,玛丽安与园艺师花了4年时间,培植了一种黄色的玫瑰,命名为“永远的南京·辛德贝格玫瑰”,传承辛德贝格的人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玛丽安说:“从前在丹麦,人们对我叔叔和他的所作所为一无所知,但由于南京和中国文化中心工作人员的努力,引起了丹麦人对我叔叔及其事迹的关注,这是两座城市共同努力的结果。”

玛丽安

玛丽安还想为舅舅写一本书,记录这段值得大家牢记的历史,家属们也成立了辛德贝格基金会,加强对这段历史的研究和保护。玛丽安说:“太可怕了,被震撼了,几乎要流泪,他当时也是被这些场景深深触动了。有一点很重要,不能忘记历史,只有不断地谈论它、记住它,只有从历史中学习,才不会重复过去的错误。”

梅根·布莱迪

《感同身受》这首歌是国际友人理查德·布莱迪的后人梅根·布莱迪为南京而创作,南京大屠杀期间,理查德·布莱迪医生曾在南京鼓楼医院救治难民。近些年,国际友人们的后代都先后来到南京,追寻家族足迹,并与纪念馆合力,在国际上发声,让微弱的个体记忆,成为全人类不可撼动的集体记忆。

南京大屠杀和“我”有什么关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尾厅设置了留言区,2019年至今,这里已收到手写留言超过22万份。

黄焕烽写道,当我看到南京安全区的出现,我从这里感受到当年哪怕只有一丝丝的暖意和希望。

来自南非的莱恩写道,在中国居住3年,看到这些居民曾经遭受的破坏和心碎,我更爱这个国家。感谢纪念馆让我更了解历史。

编辑:胥文菁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