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省媒看盐城第三十期

2022-10-31 16:43 来源: 字号:

30期定稿


10月26日 新华日报

建湖县高作镇季墩村:稻虾结“同盟” 村民喜盈门

10月26日,《新华日报》9版以《建湖县高作镇季墩村:稻虾结“同盟” 村民喜盈门》为题,聚焦建湖县发展稻虾产业的经验和做法。

水网稠密,湖荡相连,耕地资源丰富……这里是当之无愧的鱼米之乡,也是面临着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的传统农业村。从负债60万元,到村级资产突破1600万元,近年来,建湖县高作镇季墩村在困局中精准破局:在种好粮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稻虾产业,打开了致富门;在村两委统筹下,开展土地综合整治,连田成片整合资源,在丰沃的耕地上唱响了丰收歌。

“新农人”:

稻田龙虾半年前就被预订

清晨,曦光洒向稻田,稻田四周是放养龙虾的水沟。这是虾农沈中余一天中最期待的时候,他划着捕捞船,穿梭在水沟里,兴奋地从水下拉起地笼网,把一筐筐小龙虾装上船。

“这是今年上市的最后一批龙虾啦。”沈中余说着从网里捡出一只龙虾,看了看腮、掂了掂个头,露出满意的神情,“少说也有7钱,能卖好价钱。”

这已经是沈中余养殖龙虾的第三年。之前,他在外地四处打工,后经季墩村的亲戚介绍,说当地养殖小龙虾的生意稳当可靠,于是决定结束漂泊,承包了100亩龙虾塘,专心做起虾农。按他的话说,养龙虾这事儿,一年生,两年熟,三年就入门道了,“头两年养虾缺乏经验,龙虾品质、个头怎么样,多靠运气。到今年,有了技术傍身,对于收成,心里就有底了。”

龙虾是“夜行者”,晚间最为活跃,养好龙虾,晚上巡塘是关键。“尤其在5月,池塘就开始衍生出大量的致病菌,这是龙虾发病率极高的时期。”沈中余说,当时,他一天中最忙的时段是晚上9点到凌晨4点,要在塘边密切观察龙虾的状态,如果缺氧、发病,它们会浮上草头……养殖初期,沈中余常把龙虾的情况拍照、记录下来,发至“季墩龙虾”微信群,村书记、养殖户以及省市农科院的水产养殖专家都在群里,他们会随时支招。

如今,从水草养护、疾病预防到饲料投喂、龙虾蜕壳处理等,沈中余都了然于胸,盯牢每个环节,收益也节节高。“今年头一茬龙虾,批发价都到了28元一斤,赶上一些地方的零售价了。”老沈自豪地说,季墩村“稻虾共作”模式打出了品牌。一来水稻遮荫,可以为小龙虾提供良好的栖息地;二来小龙虾留下的粪便,成了稻田的有机肥。绿色、生态的口碑,让不少商家慕名而来,有的提前半年就预订了他的虾,算上今年最后一茬龙虾,老沈胸有成竹地说,“今年几茬龙虾加起来,净收入能突破10万元。”

村干部:

绘好“两张图”打开发展思路

作为传统产粮区,季墩村很早就遭遇了农业发展的多重困境。全村农田中,粮田占比高,但农户承包经营的土地碎片化,一般每户有3—5块地,每块从几分到一二亩不等。李凤春回忆,2003年时,他接手季墩村党总支书记,“刚接手时,村里负债60多万元,过了一年非但没有起色,还又负债40多万。”当时他就强烈地意识到,传统农业村要发展,一定得突破分散式生产带来的耕作困难、效率低下、抵御风险能力弱等局限。

怎样才能改变“种地不赚钱”的现状,让农业成为有盼头的产业?李凤春多次把两张地图带到镇政府的会议上,一张是分布散乱的农居图,一张是大小不一的田块图,他认为,传统农业变为现代产业,要重新绘好这两张图。

转机出现在2018年,高作镇两委班子做了决定:镇一级牵头,将村与村“相连”,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整建制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之后,高作镇形成西南片区、东北片区两个2.5万亩的单元项目区,实现农业规模化、人口集中化、产业集聚化。如今,李凤春担任西南片区党委委员,兼任三资管理主任,“季墩村、合兴村、卞港村三村集中为西南片区,3个村凑成1万亩,共同发展‘稻虾共作’示范田项目。我们三个村的村书记担任片区党委委员,凡是涉及到片区产业发展的事务,三人一起商量,协同工作。”去年,季墩村亩均产水稻1100斤、龙虾260斤,亩均收益超过2000元,项目吸纳81位村民就业,每人增收4万元,还向所有村民进行分红。

“村集体示范、村干部带头,片区‘稻虾共作’产业蒸蒸日上,高品质龙虾、稻虾米、龙虾酱等农产品成为线上线下的热销品。”李凤春告诉调研组,如今季墩村共有近百名农户加入到稻虾共作立体种养中来,片区对种养主体实施统一管理、统一采购、统一销售、统一考核分配,2万亩优质稻米生产基地、1.3万亩稻虾共作示范基地已具规模,成为全省最大的标准化稻虾综合种养基地。截至目前,季墩村村级资产达1634万元,村级收入结余773万元,集体年经营性收益突破100万元,“江苏省美丽乡村”“江苏省水美乡村”等荣誉接踵而来。

为延伸龙虾产业链条,今年年初,季墩村将原村部小学改建为“龙虾学堂”,先后举办了乡村音乐节、龙虾村直播等相关活动。放眼未来,新的蓝图已在李凤春的心中酝酿,“期待联动周边其他乡镇,更好地整合当地农文旅资源,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放大全域旅游的品牌价值,使旅游业成为该片区的生态产业、民生产业。”

“原住民”:

与村集体共享发展成果

都说,老人的笑脸,就是幸福生活最好的检验。今年73岁的村民李汝勤最近笑得很灿烂,作为苏北农房改善的受益者,他和200多位村民即将搬进“光明人家”新型社区中,调研组在现场看到,即将交房的两层独栋小楼交错排列,路灯亮,河道清,水泥路通到家门口。“以前的房子一到雨天就愁漏,一到刮风就怕倒,现在好了,风雨碍不着,新房住得安心还舒心。”李汝勤美美地告诉调研组。

不久前,李汝勤还收到季墩村网格员的新消息,镇卫生院正在积极尝试医养结合的养老新模式,可以为有需求的老人提供专业便利的上门护理、特色诊疗等服务,“老有所养”的承诺,让老人们心里更加踏实。

村集体经济壮大,初衷在于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李汝勤明显感受到,“福气在后头”。“从2019年开始,我们村每年都发放尊老金,60岁以上300元,70岁以上400元,80岁以上500元。”李汝勤算了算,加上分红、土地流转等收益,他每年能拿到近万元。


10月27日 人民日报

“风光”资源

10月27日,《人民日报》刊发图片新闻展示盐城丰富的“风光”资源,点赞盐城积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全力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

近年来,江苏省盐城市积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在沿海滩涂大力发展以太阳能、风能等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实现滩涂资源综合利用。图为10月25日,位于盐城市沿海滩涂的“风光渔”产业示范基地。


10月28日 CCTV-13

现代生产经营方式 加大农民种粮效益

今年秋收中,现代化的生产经营方式效益更加凸显,不仅让粮食收割更高效,也带动了种粮农民持续增收。在江苏省盐城市的滨淮农场,5万亩水稻陆续成熟,迎来收割。今年,滨淮农场引进新型履带式收获机,配装了秸秆粉碎器,水稻秸秆经粉碎器粉碎后,直接混埋在耕作层土壤中,不仅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肥含量,还大大降低了农户成本。


10月31日 人民网

盐都:推进融合发展 打造宜居宜业幸福家园

人居环境改善工作,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工程。今年以来,盐都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列入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大民生工程,持续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治理维护,绘就群众幸福生活的美好图景。

走进潘黄街道杨坝社区新日月翠洲嘉园小区,粉刷一新的墙面,宽敞整洁的车位,齐备完善的基础设施,老旧小区改造带来的民生“红利”,让小区居民倍感舒心,赞不绝口。“像这次道路的硬化啊,外立面的修补,车位的改造,都让我们业主感受到生活更加便利,感觉整个小区都提升了一个档次。”谈起小区环境的变化,小区居民李林玉深有感触。

据了解,新日月翠洲嘉园小区共有83栋住宅楼,住户2301户,此次改造项目总投资约1142万元。面对小区基础设施配套不足、设备陈旧等情况,杨坝社区积极协调多方资源,除了改造屋顶补漏与墙面修复、新建及疏通排水管道、道路修复等基础类项目外,还计划完成了路灯改造、规整线路等工程,努力让居民急难愁盼的问题得到解决,居住的舒适度越来越高。

“下一步,我们将落实人居环境治理共建清单,逐步完善雨污分流改造、屋顶维修等为民办实事项目,持续推进内外兼修的治理过程,确保达到‘配套设施完善、人居环境优美、日常管理规范’的既定目标。”潘黄街道杨坝社区新日月服务站党支部书记朱如华充满信心地说道。

城乡融合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盐都区通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建设全面提速,乡村面貌持续焕新。走进龙冈镇晓庄村,干净整洁的水泥路直通各家各户,别致的房屋错落有致,一幅清新秀美的乡村画卷呈现在眼前。

今年,晓庄村为全面深化乡风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通过坚持党建引领人居环境提升,加强设施建设和机制保障为抓手,扎实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晓庄村先后获评“江苏省农房改造先进单位”“盐都区康居工程示范点”等荣誉称号。

龙冈镇晓庄村党总支书记张权表示:“接下来,我村将积极落实人居环境治理共建清单,在原有厕所改造基础上,今年逐步完善污水管网铺设。建设文化大会堂、孝文化大院,定期举办老年人文化生活,营造安全生产生活环境,增强综合治理效果。通过走访群众联系民心,促进融合发展,努力把晓庄村打造成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

蓝图已经绘制,奋进正当其时。当前,全区上下正加快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突出能级提升、打造精品城市,突出优先发展、做强现代农业,突出品质提升、建设美丽乡村,持续培育“鲜之都盐都”区域公共品牌,带动农产品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全力推进全区融合发展,打造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


10月30日 CCTV-13

盐蒿火红如霞 麋鹿相伴如画

金秋时节,江苏省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橙黄橘绿,一派秋日美景。10月29日,央视《共同关注》栏目聚焦于此,共赏盐蒿火红如霞,麋鹿相伴如画。

眼下黄海湿地的盐蒿草由绿变红,在辽阔的海滨铺展开来,火红如霞。盐蒿是菊科蒿属小灌木,是良好的固沙植物之一。春夏时节是绿色,到了秋天,颜色逐渐变红。黄海湿地也是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千头麋鹿在其中觅食休憩,从空中俯瞰,风景如画,美不胜收。


10月30 江苏卫视

重大项目进行时 盐城:超高功率光伏组件下线

10月30日晚,江苏卫视《江苏新时空》栏目以《重大项目进行时 盐城:超高功率光伏组件下线》为题,报道盐城经开区天合光能11GW组件重大项目,点赞经开区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一批重大新能源项目加快建设,为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发展后劲。


10月30日 CCTV-2

盐城:野生丹顶鹤“先头部队”抵达

盐城是丹顶鹤主要越冬地之一,每到深秋丹顶鹤、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陆续南迁。10月30日,央视《经济信息联播》聚焦盐城野生丹顶鹤“先头部队”抵达。

江苏盐城每年都会迎来数百万只候鸟的光顾,每到深秋,成群的丹顶鹤会陆续飞抵这里,度过一整个冬天。最近,这里迎来了今年入秋以来第一批前来越冬的野生丹顶鹤。

每年大约有300万只候鸟在盐城停歇、繁殖或越冬,盐城也是野生丹顶鹤西部种群最大的越冬地,整个冬天它们在这里呼朋唤友、自由翱翔,构成了保护区冬天的独特风景线。

为了帮助候鸟安全越冬,保护区对芦苇、护花米草、菖蒲进行了清理,筹备了越冬饵料,同时还将加强巡护和监测,保护越冬候鸟安全。


10月31日 工人日报

“1+3+N”职工维权服务体系高效维权

日前,因为工资被拖欠,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某建设工程公司职工杨春登录江苏工会APP,进入滨海县职工维权服务数字平台,提交诉求内容。平台将此事转交给杨春所在的东坎街道职工维权工作室办理,3日内,杨春便领到了被拖欠的5300元工资。

针对镇(区、街道)、工业园区等职工维权组织不健全,专职人员力量不足的实际情况,今年7月,滨海县总工会出台《关于建立“1+3+N”职工维权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即县总成立职工维权服务中心,下设人社局、法院、司法局等3个职工维权工作站,在镇(区、街道)、经济开发区工业园、沿海工业园、邮政、货运行业设立19个职工维权工作室。

为更加高效便捷服务职工维权,滨海县总又于9月20日开通了“滨海县职工维权服务数字平台”,线上受理职工诉求。该数字平台设立工作动态、劳动争议调解、律师服务面对面、在线咨询、职工维权知识问答、法治宣传等6大模块。平台根据职工投诉的劳动争议,及时转交给相关站、室调解,同时公示滨海县总聘请的10名法律援助律师信息,供职工选择。

“县某服装公司改制,单方确定裁员26人。职工维权服务数字平台接到投诉后,立即派人跟公司沟通协调,按程序修改改制方案,结果仅裁员12人,并对下岗人员给予总额17.8万元的经济补偿或赔偿。”县总工会驻司法局职工维权工作站工作人员姜耀列举了一个实例。

滨海县政协副主席、县总工会主席程熙介绍,“1+3+N”职工维权服务体系建立后,平台受理职工维权信访75人次,办结率达96%,职工获得经济补偿或赔偿274万元,解决欠薪570余万元。在网上普法6700余人次,培训职工技能1670人次,推介就业1800人次,推动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中建立工会27家,吸纳入会2600余人。

编辑:促织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