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省媒看盐城第二十二期

2022-09-12 09:44 来源: 字号:



9月1日CCTV-13

民警携“反诈教材” 开讲“入学第一课”

9月1日新学期开学第一天,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栏目报道盐都区民警携“反诈教材”开讲“入学第一课”,用心护航开学季。


9月1日 《中国环境报》

美丽江苏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盐城样本

简版:今天《中国环境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专栏聚焦盐城刊发江苏省社科院党委书记、院长夏锦文的署名文章《美丽江苏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盐城样本》。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要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效益。”

党的十八以来,江苏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着力破解“重化围江”难题,依法依规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关闭退出安全环保不达标、低端低效的化工生产企业,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全面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不断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实现了历史性转变,一幅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新画卷在江苏大地徐徐展开。

盐城市作为江苏陆域最大海岸线最长的设区市,有海洋、湿地、森林三大生态系统,坐拥长三角中心区唯一的世界自然遗产——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已创成国际湿地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海洋碳汇、森林碳汇、湿地碳汇优势叠加,生态基底优良。

多年来,盐城坚持生态立市,竞逐绿色低碳发展新赛道,在循环经济体系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双碳”制度集成创新等方面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绿色动能澎湃兴起,成为美丽江苏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上走在前列的典型样本。

坚守本底呵护“原真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正确的生态观、发展观,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保持山水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深入推进生态修复和环境污染治理。”

“原真生态”的稀缺价值和独特价值,具有不可替代性。

盐城精心呵护、加速释放“原真生态”的稀缺价值。一是坚持前瞻性保护。湿地是地球之“肾”,兼具重要性与脆弱性。盐城有着太平洋西岸最大的滨海湿地,是丹顶鹤全球最大的越冬地;拥有全球最大的麋鹿基因库;支持17种IUCN红色名录物种的生存;是世界上两种最稀有的迁徙鸟类勺嘴鹬和小青脚鹬存活依赖地,在全球生物链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位置。盐城在保护黄海湿地上坚定自觉,守住生态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赢得了国际社会高度肯定。2019年7月,“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首个滨海湿地类世界遗产,标志着中国世界遗产从此由陆地走向海洋。

二是促进“国际湿地”生态价值转化。申遗成功只是阶段性成功,做好“世遗”文章更为重要。盐城坚持保护主基调,构建淡水湿地、盐沼、草地等典型栖息地完整生态系统,稳步提升遗产地和缓冲区生物多样性。探索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新技术、新标准、新路径,对遗产地实施分区差异化管理,并按照“落地块、明责任、设标志、建表册、入图库”等工作要求,实行图斑精细化管理。在保护的前提下做好生态价值转化,依托“国际湿地”叠加文旅、康养、体育、文化等业态。展望未来,一处国际知名的滨海遗产、观鸟天堂、休闲胜地正走向现实。

三是促进提升城市开放功能。当今世界,保护生态和生物多样性是一种“世界听得懂的语言”。借力“国际湿地”这块金字招牌,盐城国际影响力、美誉度持续提升,成为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最佳范例之一。盐城主动参与国际交流与科研合作,保持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国湿地公约组织、英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等国际组织的密切联系,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话语体系构建。积极推动环黄海经济圈生态经济合作,加强黄海滩涂与滨海湿地保护,构建黄海区域的生态保护体系和绿色能源体系,探索环黄海生态保护系统共建新路径。“国际湿地”已成为盐城做大国际朋友圈、提升国际化功能的一张名片,助推盐城成为一座富有国际化魅力的全方位开放门户城市。

良好生态滋养“盐之有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生态环境好了,土地上就会长出金元宝,生态就会变成摇钱树,田园风光、湖光山色、秀美乡村就可以成为聚宝盆,生态农业、养生养老、森林康养、乡村旅游就会红火起来。”

盐城作为长三角核心区农业经济总量唯一超千亿元的城市,这些年精心守护好生态,探索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利用良好生态,培育出一大批富有竞争力特色农产品。一是建设“东部沿海大粮仓”。2021年盐城市粮食种植面积1487.63万亩,总产量142.96亿斤,连续7年超140亿斤,面积、产量均列全省第一。射阳大米依托优良生态全程绿色种植,年产销量超百万吨,多次获得中国国际农交会、粮交会金奖。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得益于科技引领和全域好生态的基础性支撑,盐城不仅是粮食大市,还是种业大市,是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市、全国食用菌菌需物资集散地、中国蟹苗之乡。目前已形成大丰、建湖、阜宁三个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及东台西甜瓜、甜叶菊、响水西兰花、滨海何首乌、盐城草鸡、阜宁黑猪、射阳蟹苗、洋马菊花等特色种业品牌。

二是建设“生态食品大超市”。盐城建成600万亩优质稻、600万亩专用小麦、百万亩精品瓜果、百万亩海水养殖、百万亩淡水养殖、千万头生猪养殖和超两亿羽肉类蛋禽等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打造优质粮油、绿色蔬菜、经济林果、规模生猪、现代禽业、特色水产6条产业链,发展“盐之有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绿色安全、品质上乘的生态食品,成为上海、苏南等地放心的“菜篮子”。

三是建设“乡村休闲大花园”。盐城将生态休闲元素与沿海森林滩涂、里下河湿地风光、都市城郊休闲景观相融合,产生新场景、新业态;深入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提升工程,做精“探秘自然遗产、解码古老串场、戏水湖荡湿地、寻踪黄河故道、传承红色基因”乡村休闲旅游文章,建设一批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精品民宿、农家乐,富民效应持续增强。如今盐城的绿色低碳经济,已成为江苏新时代“鱼米之乡”的鲜活样本。

生态转化实现“点绿成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

盐城在推进“两山”转化上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守正创新,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锚定绿色低碳调结构。沿海滩涂拥有巨大的潜在开发空间。在黄海湿地申遗时,盐城果断放弃正在实施的百万亩围垦计划,将条子泥列入世界遗产范围,大大增强遗产地的完整性和价值性。这是盐城“算大账”和“算长远账”的理性选择。盐城还下决心关闭退出能耗高、污染重、效益低的企业和安全环保不达标化工企业,促进产业“添绿、调绿、变绿”。

二是强化引入创新型绿色产业。抢抓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机遇,在华东地区布局发展大数据产业,智能网联汽车、跨境电商、智能终端等数字细分领域,已具备一定区域竞争优势。电子信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30%。开展“智改数转”行动,工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均超过60%。规划建设环保科技产业园,节能环保企业超过300家,环保装备、环保滤料、节能电光源等特色产业形成规模、独具影响。

三是保持绿色转型战略耐心。绿色低碳转型是一场耐力跑,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在黄海森林公园等生态空间营造上,盐城坚持“保护性开发利用”,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坚决不搞过度开发,在绿色基底之上探索休闲旅游、生态康养等业态,形成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的良性互动。

跨越赶超勇当“碳路先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们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落实“双碳”目标将创造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商业机遇,带来巨大的绿色低碳投资和消费需求,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盐城市新能源产业优势突出,是全国首批新能源示范城市之一,国家海上风电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长三角地区首个“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必须审时度势、面向未来,勇当绿色低碳发展先锋。

一是筑牢制造业基础,锻造绿色制造核心优势。坚持链式思维,聚焦打造晶硅光伏、风电装备、不锈钢、动力电池等地标性产业链,精密结构件、印制电路板、石油机械等优势产业链,光电显示、集成电路等潜力产业链,协同推进产业绿色化、绿色产业化,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加速形成以绿色制造为鲜明标识的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

二是拓展新能源优势,高水平建设绿色能源之城。围绕国家能源战略和省沿海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大型清洁燃煤火电项目,建设LNG储备基地。依托风光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快推进风电全产业链布局和光伏产业集群化发展,积极探索“风光火气氢”一体化开发,为长三角能源供应保障和能源结构转型提供坚实支撑。

三是打造标杆示范,为绿色低碳发展探路。盐城谋划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在发展路径上,围绕固碳、低碳、降碳做好绿色生态、绿色能源、绿色转型文章,充分彰显盐城自然生态之美、绿色发展之美、历史人文之美,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绿色能源供应保障体系,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打造原创性、领先性、标志性成果,用过硬的改革发展成果为绿色低碳发展探路。


9月1日 央视频

候鸟变留鸟!反嘴鹬“安居”盐城条子泥湿地

初秋的条子泥湿地美如画,一群反嘴鹬披着黑白相间的羽毛,徜徉在条子泥金色的潮水里,宛如一只只轻盈的精灵。


9月5日 新华日报

黄海湿地生态银行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实现

首笔湿地修复蓝色碳汇贷款落地盐城

8月30日,江苏省首笔湿地修复蓝色碳汇远期质押贷款1000万元在盐城市落地,这是全国首单基于自然的鸟类友好型生态修复蓝色碳汇金融创新实践。

该笔蓝色碳汇贷款是盐城“黄海湿地生态银行”框架体系下的首次试点,首创“绿色金融+湿地修复+蓝色碳汇”模式,由兴业银行盐城大丰支行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当日碳排放交易价格为依据,以该湿地修复减碳量的远期收益权为质押,评估贷款金额,并通过人民银行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进行质押权利登记和公示后,向该湿地修复企业——大丰区华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发放贷款,用于支持企业开展基于自然的鸟类友好型湿地修复保护。

盐城市拥有太平洋西海岸、亚洲大陆边缘最大的海岸型湿地,湿地面积达53.12万公顷,占江苏省同类湿地总面积的53.62%,充分利用滨海湿地的碳汇潜力是盐城市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抓手。今年5月,“黄海湿地生态银行”研究和试点工作启动。黄海湿地生态银行以推动实现市场化的湿地保护修复为目标,推进湿地修复资金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通过探索和推动湿地缓解银行、生态补偿融资、湿地碳汇远期质押、蓝色碳汇交易、生态公益诉讼基金等创新试点,持续探索黄海湿地自然资源价值转化的实现路径,为践行“国际湿地 沿海绿城”的绿色低碳示范提供了绿色金融创新。

该碳汇贷款将具体用于在盐城市大丰区开展湿地生态修复工作。按照修复规划,修复区域将以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为核心,以鸟类友好型生态湿地的构建与管护设施建设为重点,运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通过将水田与鸟类友好型生态农业相结合,为越冬期的迁飞候鸟提供食物补给和良好的栖息地。


9月8日《新华日报》

盐城“绿能港”给“气墩墩”戴上“帽子”

全球首次!3座最大LNG储罐同步升顶

9月7日,在位于盐城滨海港片区的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项目现场,3座单个面积约1个标准足球场、重量近1200吨的LNG(液化天然气)储罐穹顶通过气压托升至60米高的罐顶。这是全球首次3座27万立方米LNG储罐同步升顶,标志着我国超大型LNG储罐设计建造技术和项目管理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是全球一次性建设规模最大的LNG接收站项目,一期工程共建造4座22万立方米储罐和6座全球最大的27万立方米储罐,总罐容250万立方米。2023年底全部投产运行后,LNG年处理能力将达600万吨,相当于气态天然气85亿立方米,可供全省居民用气28个月。

如同给3座巨大的“气墩墩”戴上“帽子”,升顶是储罐建造过程中技术难度最大、安全系数要求最高的一道工序。与此前22万立方米储罐相比,此次升顶的储罐,穹顶重量增加20%,面积增加近1000平方米。而整个升顶过程,实现穹顶旋转偏差不超过0.12度,水平偏移不超过万分之七,完全符合国际标准。

27万立方米LNG储罐的设计建造,攻克了大跨度薄壳结构稳定分析、超高剪力墙抗震设计、桩顶柔性约束承载力计算等难题。此次3座储罐成功同步升顶,不仅证明了我国超大型LNG储罐设计建造技术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也为大规模、批量化建设LNG储罐积累了丰富经验。

据悉,盐城“绿能港”二期10座27万立方米储罐也在加快推进前期工作。


9月11日 CCTV-13 东方时空栏目

光影酷炫 共庆中秋

以《光影酷炫 共庆中秋》为题报道中华海棠园以充满科技感的形式为市民送上一场完美的光影盛宴。

在江苏盐城的中华海棠园,500架无人机腾空而起,灵动的光影、变幻的字形构成了多组生动可爱的形象,给市民带来沉浸式的体验。看到无人机的精彩表演,不少市民纷纷举起手机拍照,在光影盛宴中度过中秋佳节。


9月11日CCTV1

品味中秋古韵 共度幸福时光

11日晚《新闻联播》中报道了西溪中秋

丰富多彩的中秋假日,大江南北的人们同赏一轮圆月,品味中秋古韵,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共度幸福团圆时光。在江苏东台西溪古镇,欣赏中秋文化展演。宋潮明月,西溪团圆,逛宋月文坛、赏仙缘演出,谜月灯会、萌兔月饼游戏......精彩纷呈的活动引得大小朋友争相参与,留下阵阵欢声笑语。


9月12日《新华日报》

射阳开启农房改善新一轮专项行动——

迈向“住有宜居”,留住“悠悠乡愁”

骑电瓶车到家附近的种植基地打零工,中午回新房子里煮饭、烧菜,晚上去跳跳广场舞,这是盐城市射阳县盘湾镇裕民村一组居民李福新的日常。“我家老房子是上世纪80年代建的,很破旧,一家五口人挤在一块,来亲戚领进门都觉得难为情;现在住的是栋两层小楼房,又大又敞亮!”70岁的李福新感慨,曾经靠8亩多地养活一家,现在将土地以850元一亩的价格流转了,住进了裕民新型农村社区,日子格外舒坦。

今年8月份召开的省委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聚焦农村危房和老旧农房,扎实推进农村住房条件改善。盐城市委八届三次全会报告中明确,将努力打造绿色生态之城、绿色制造之城、绿色能源之城、绿色宜居之城。紧扣“绿色”“宜居”两个关键词,射阳提出要着力打造精神文明建设新标杆、绿色幸福生活新空间。

8月31日上午召开的射阳县四套班子月度工作例会上,县委书记吴冈玉说,要以加快乡村振兴为抓手,持续推进农房改善工作,真正让最广大农民群众过上与时代同步的美好生活。该县新开启的农房改善五年专项行动,更突出农房安全、品质提升,更聚焦农村面貌整体改善,主要体现在改善对象、改善方式、改善资金三方面,加快农民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的步伐。

“今年又梳理出1980年及以前的农村房屋1万多户。对于长期空关或半空关的房屋,我县正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改造改善举措,鼓励通过签订协议并给予适当补偿的方式,引导农户自行拆除、依法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或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盘活利用。”射阳县农房办工作人员介绍。

新建农房不能千村一面、乡村景观城市化,为最大限度保留乡村印记,射阳结合“鱼米之乡”地域特色,因地制宜设计,留住“悠悠乡愁”:紧紧围绕“四线一河”总体布局,重点打造G228沿线具有当地特色的沿海农房风貌带、盐射高速沿线农村住房新老融合示范片区、S329沿线农房改善品牌示范片区、S226沿线农房改善与产业发展示范片区、射阳河沿线特色沿河农村住房景观带。

经过多年改善,如今射阳15个镇区,呈现“两岸风光道不尽,一湾碧水绕村郭”的景象——新坍镇新潮新型农村社区,把红色文化、劳模精神融入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保留新潮老九队大楼和水塔等标志性建筑,有颜值更有气质;特庸镇王村新型农村社区,结合本地蚕桑产业,打造“桑乐田园”农旅项目,带动群众就业致富;海河镇旭日新型农村社区,与东侧的陡港古村落、射阳大米产业园、四季果香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串珠成链”……

射阳于2018年9月启动农房改善工作,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改善农房3.8万户,新建房屋8072套,成功创成海河旭日、特庸王村、千秋沙港、洋马贺东4个省级示范项目,特庸王村、洋马贺东、兴桥津富、长荡三合、海河旭日、开发区桃园6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以及4个市级农房改善示范项目、7个市级特色田园乡村。


编辑:促织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