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 | 稳住撂荒地复耕,还要哪些招

2022-09-22 12:51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字号:

整治完成的撂荒地

半月谈记者 庞梦霞 熊嘉艺

受农业效益偏低、农民外出务工等影响,一些地方出现耕地撂荒的情况。半月谈记者在南方部分省份调研发现,时下各地持续推进耕地撂荒整治,计划复耕数量多、力度大,但一些地区出现重量不重质的苗头,也有农民对复耕后作物销路和自身收入表示担忧。如何多措并举,稳住撂荒地复耕?

复耕要充分考虑实地条件

半月谈记者走访了解到,南方各地市相继出台鼓励撂荒地复耕种粮的政策措施,扶持种粮大户、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等开展撂荒耕地种粮。各地市对复耕集中连片一定面积以上的,每亩给予一次性补贴几百元;需要大型机械设备开挖平整的,每亩补贴金额达千元。

南方某高校一名教授告诉半月谈记者,复耕本是好事,高补贴激励也能提高农民积极性,但南方多丘陵,复耕时不能“只算眼前账”。

他举例说,今年春天在某山区县开展田野调查时看到,个别坡地由于坡度陡、地力下降等原因已经撂荒,但在经济激励下部分农民追求增加复耕绝对数量,仍在超过25度的山坡地上复耕,不太符合实际。实际上,坡地复垦不仅成本高、效益低,还可能引发水土流失等次生灾害,无法从根本上提升耕地质量,保障粮食安全。

同时,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一些撂荒地自身种植条件差,存在土地零散、缺水、道路不通等诸多问题,甚至农机无法进入田间,复耕种粮面临一些难题。

福建沿海某村村支部书记告诉半月谈记者,当地一些撂荒地为盐碱地,复耕缺少充足的灌排设施,且只能引工业用水,成本太高。该村村民也表示,就算是复耕,也可能因“先天不足”缺水而难以为继。

复耕要激活农户的种粮积极性

半月谈记者多地采访了解到,与种植经济作物相比,农民种粮食效益偏低,制约了投入复耕地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沿海某省份村民告诉半月谈记者,近年村里发展旅游业,有农民将撂荒地租给经营公司开展草莓种植采摘休闲农业,每亩年租金1000元,如果下地种草莓,每日另获劳动收入80元;复耕后用来种水稻,每亩每年仅能赚几百元,让村民感觉“落差太大了”。

一些复耕地农产品销路主要靠帮扶,复耕后收入如何有持续保障也是一个难题。广东某村负责人告诉半月谈记者,村里大量复耕地种植的玉米集中成熟后缺少销售渠道,目前靠对口帮扶的相关部门通过公益直播销售。

劳动力紧缺依然是一个问题。出现撂荒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农村劳动力外流,而复耕后种粮收益不能吸引农村劳动力回流,青壮年外出务工的大趋势难以改变。撂荒地复耕后,耕地相对增加,需要统筹劳动力情况,思考谁来耕种、如何耕种的问题。

以科学方式让沉睡的土地醒来

推进抛荒地复耕需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提高精细化和专业化管理水平。受访的业内人士认为,要在农技人员深入研讨和创新技术的基础上,抛荒耕地根据条件,宜粮则粮、宜特则特,增加多样化产品供给和种植效益。

针对一些地区人多地少、规模效益不高的特点,基层建议,探索耕地流转托管、代耕代种等办法,促进零散耕地空间规划;统一平整连片土地,方便农机进入和规模化、机械化种植,解决种粮效益低的问题,防止复耕地再次抛荒。同时,改善农田灌溉排渠等农业水利条件,增加对农田基础设施、水利设施、新型农业机械装备的投入和奖补力度。

此外,还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王丰建议,研究出台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制定粮食生产补偿机制和农资价格上涨补贴联动机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政策倾斜力度,让农民种粮有钱赚、有盼头。(参与采写:赵久龙、方问禹)

编辑:超级管理员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