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常州:昔日老厂房变身运河新地标

2022-08-30 15:38 来源:常州日报社 李星宇 姜小莉 字号:

傍河而建,因河而兴。在江苏常州段京杭大运河边,一批昔日尽显辉煌的老厂房正华丽转身为城市新地标。其中,“大明厂”成了“天虹大明1921创意园”。市民走进天虹大明1921创意园,如同进入了时光隧道,低矮的红墙灰瓦印证了大明厂斑驳的历史,同时有现代文明的气息扑面而来,“历史”与“今天”在这里碰撞、相融。

天虹大明1921创意园

振兴国货,利民为本。本着这一初心,“大明厂”的前身“利民纱厂”于1921年在戚墅堰拔地而起。江苏吴县实业家张云博、杨翼之看中戚墅堰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和相对低廉的成本优势,又逢列强身陷欧洲战场,放松对中国的殖民掠夺,这些因素促成了利民纱厂的建成。

利民纱厂

1922年,随着日货涌入,利民纱厂开始走下坡路,其后十年间数度更名易主。1925年改名“通成纱厂”,1930年更名“通成久记纱厂”,1935年更名“通成棉毛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在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通成公司被轰炸、焚烧,其后厂房被日军侵占。

直到1947年,著名实业家刘国钧先生收购了通成棉毛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并增资更名为大明纺织总公司丁堰工厂(后又更名为大明纺织染公司),这才有了常州人熟知的“大明厂”。为补偿抗战期间结婚的长女刘璧如,刘国钧将大明厂赠予女儿、女婿,由女婿查济民出任总经理。

大明厂旧影

刘国钧在大明厂的发展中扮演着极重要的角色,他在经营大明厂时提倡“工厂学校化”,形成“实训”+“科普”的特色文化。大明厂纺织工人的“实训”分为两类:第一类由熟练技工担任教练,在日常工作中教授新工人操作技能;第二类“实训”是夜课,教授工人操作、管理和修理机械的专业技能,此外还开展科普类综合素质教育。

1954年9月21日,是大明厂历史上崭新的一天。刘国钧代表大明厂与常州市人民政府工业局签订了《公私合营协议书》,将“大明厂”更名为“公私合营大明纺织厂”。

1954年9月21日,刘国钧签署“大明厂”公私合营协议书

1966年,工厂更名为“国营常州第四棉纺织厂”。这段时期,大明厂对化纤项目进行攻关,“的确良”试纺试织取得成功,成为畅销全国的紧俏商品。20世纪80年代,大明厂尝试“不织布”生产,引进、消化、吸收、投产一批国外设备,促进工厂的新品研发和技术进步。“不织布”可用作各种制品的铺垫物,价廉物美,热销上海、天津等十几个省市,供不应求、名噪一时。

顾客争相购买“的确良”

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里,由于经济体制的转变,常州纺织业迎来了狂风暴雨般的洗礼,“大明厂”最终以“常州第四棉纺织厂”的名号走到了历史拐点。2006年8月8日,天虹纺织集团收购“大明厂”,更名“常州天虹纺织有限公司”。

常州天虹纺织有限公司大门

天虹纺织集团继承大明厂精髓,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大明厂旧址进行了整体修缮。修缮后的大明厂旧址分为2个区域:“生产区域”,10万锭纺纱工厂正常生产;“天虹大明1921创意园”,积极打造以纺织服装研发设计、文创、科普、培训、旅游以及品牌和新业态孵化等工业与文旅相结合的纺织特色创意园。

天虹大明1921创意园既传承了20世纪20年代的民国工业历史文化,又充分展示了当代制造企业抓住时代机遇的独特魅力。创意园集文化传承和创意办公两大功能于一身,以创新创意引领发展,有效推动了常州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成为常州大运河畔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编辑:顾原源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