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党员周以明编纂镇村志留住故乡情

2022-08-11 16:16 来源:胡津玮 叶凡 字号:

“功成不全是我,功成必定有我”。8月8日,在响水县小尖镇豫东居委会二组共产党员、“响水好人”周以明家中,明白笔者的来意,今年73岁的周老,十分自信地说。


刻苦学习钻业务


今年春节后,周以明被镇抽调到“镇村志编纂办公室”。这个组织,属公益性质,没有工资待遇,没有名声地位,只有吃苦奉献。但周以明却十分热爱,东跑西奔,干得津津有味。

编纂镇村志,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学习资料有盐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写的《盐城市镇村志编纂培训手册》,有上级主管部门下发的《关于镇村志编纂过程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以及县党史办公室印发的相关学习材料,累计有五六万字。

为了“消化”这些学习内容,周以明克服年龄大、记忆力差等困难。他除参加县组织的集中学习外,每天还要骑自行车行10多公里,到镇文化中心观看网络教学。

理论学习那阵子,他白天参加学习,记好笔记,晚上回家,还要认真复习,理解消化所学内容。

周以明没有智能手机,没有电脑,也不会这些现代办公用品。学习新的知识,全靠死记硬背。他虽年逾古稀,但对如何编纂镇村志的理论知识学习,仍像小学生背课文一样地认真。直到基本掌握核心要义,并能熟练运用为止。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刻苦学习,潜心研究,周以明不仅初步掌握了镇村志的概念、编纂步骤、方式方法和注意事项;还能对“史要竖分横写、志要横分竖写”的区别等,能够熟练地掌握。


登门拜访频受阻


比较熟练地掌握理论知识之后,老周便到镇“镇村志编纂办公室”接受任务。根据分工,他负责全镇25个章节中的《民俗方言》和《民政体系》两个章节。

多年来,老周出行,因不会骑电动自行车。在本县范围内,不管路程多远,他大都靠一辆“老掉牙”的自行车代步。

外出调研核实和刨根问底查找资料,跟走亲访友完全不同。如果就直奔“目标”,中间没有阻碍,效率是很高的。可是,因疫情防控,进机关、单位、学校、公共场所等,都需要苏康码、行程码、场所码和48小时核酸检测证明等繁琐手续。老周没有智能手机,也不会操作。他在外出收集素材、核实材料、查找资料时,几乎是到处碰壁,频频受阻。

本镇范围内的一家养老机构,离他家只有10多公里。由于互不相识,条线又有“不让外人随便出入”的规定,他前后跑了4趟才把基本情况掌握。去县政府、县党史办、县档案馆等地,大门不让进。他拿出镇里开出的《介绍信》,人家说,我们只认“3码+48小时核酸检测证明”,介绍信不看。

周以明在介绍自己收集、查找、核实3资料时的艰辛和难处,十分感叹地说,我如果不是共产党员,如果没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肯定退缩不干了。

就这样,他几乎跑断了腿,磨破了嘴,操碎了心,艰难曲折地奔波了一个多月,才基本上掌握了初稿编写时所需的材料。


精雕细琢出初稿


占有大量的素材和数据资料,周以明开始谋篇布局。

民俗方言的章节,因范围只是在一个乡镇,范围和地域的限制性很大。写深写透,很难;写浅写淡,不仅有悖于自己的良心,也是对后人的失职。下笔之前,他深思熟虑,瞻前顾后。本着既要对民俗方言的深刻含义进行解读,又要有怎么“方”怎么“俗”的具体内容写正。为了撰写此章,周以明翻阅参考的资料超过百万字。

在撰写过程中,他把《现代汉语小词典》《辞海》和《现代汉语辞海》等工具书以及《盐城年鉴》《响水年鉴》《中国共产党响水县组织资料》与《响水县志》等,摆放在案头,随时翻阅查找。同时,他还以自己的农家书屋为后盾。在遣词造句、专业术语、单(双)引号运用等,都严格区分,慎之又慎。稍有怀疑,便对照工具书等,进行严格考证。如,“某某镇党委”就不能写成“某某镇镇党委”;“共产党员”前面一定要加“中国”二字等等。

经过两个多月的辛勤努力,6万多字初稿已经形成。

编辑:采编平台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