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香港人在江苏——我与祖国同命运、共发展

2022-07-01 19:56 来源:交汇点 字号:

紫荆花开正艳,长江香江澎湃。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

7月1日上午,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在香港会展中心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推进‘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实践是这一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坚信,有伟大祖国的坚定支持,有‘一国两制’方针的坚实保障,在实现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香港一定能够创造更大辉煌,一定能够同祖国人民一道共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荣光!”

千山一脉,万水同源,香港的命运从来同祖国紧密相连,国家发展始终是香港发展的最大依托。25年来,香港与内地的不断互利共赢发展,汇聚得益一代人的付出,也伴随见证一代人的成长,更传承着一代人的希望。

受益于香港回归后内地与香港发展带来的广阔机遇,身处其中的人们在时代变革中不断演绎出各自动人的人生篇章。时值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聆听他们与祖国同命运、共发展的故事。

江苏省港商会常务副会长施伟斌:《狮子山下》传唱的精神永不过时

今年是香港回归的第25年,也是英达科技集团董事长施伟斌来内地发展的第27年。这期间,他见证了江苏的高速发展,也在历史的洪流里推动了苏港两地交流。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他感慨良多,“同为香港开新篇”成为强烈共识,也是他的心声。

1993年,还在香港城市大学读硕士的施伟斌创立了英达科技集团。企业在香港发展两年,施伟斌发现,相比有限的香港市场,内地市场潜力巨大。1995年,施伟斌将英达的主要市场移到内地,并将公司的发展方向定位为道路保养。

早在二十多年前,施伟斌就意识到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即使牺牲短期经济利益,也咬定产品的环保高标准不放松。不同于市面上广泛使用的柴油、沥青等材料,他坚持使用液化气等清洁能源。面对同事反对、同行怀疑,他坚持顶住压力,使用环保方式进行道路保养,并通过技术革新节约成本、提高环保产能。

超前的理念在当下得到的回报令人欣慰:英达公司自主研发的热再生技术实现原路面材料的100%循环再用,完全符合循环经济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的要求,英达在改变行业格局的同时,也推动了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如今,英达为中国各地提供路面养护的综合服务,也因此收获了“公路医生”的美誉。

“企业要推动绿色发展,实现‘双碳’目标,不是做简单的‘关停并转’,而要通过科技的力量实现减排。”施伟斌认为,中国企业只有立足自主创新,掌握各行各业的核心技术,才能为中国乃至世界创造更多的价值。

中国文化在施伟斌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所坚持的环保理念就深受“天人合一”思想影响。坚信香港和内地血脉相融、文化同根同源,他在来南京的第一年就要求公司里所有的电子邮件都使用简体汉字,员工开会时要说普通话。正是这样的要求使施伟斌和南京的团队快速融合。

谈起苏港合作,他表示,科技和教育的高度一致性为苏港紧密合作创造了空间。香港在过去几年中的科技投入超过1000亿,江苏的科技和人才水平也位居内地前列。教育方面,香港是全世界教育实力最强的城市之一,有5家大学名列全球前60,江苏的教育资源也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这对于两地的互利共赢发展至关重要。”施伟斌说。

施伟斌加入江苏省港商会将近十年,作为常务副会长,他一直积极推动商会建设,搭建政企沟通平台,助力在苏港资企业发展壮大,凝聚更加广泛的社会力量推动苏港交流合作。目前,他正在积极协助省港商会换届。说至此处,他欢迎更多致力于在江苏发展的香港企业加入商会,促进两地经贸科教文化全面携手发展,一起共襄盛举。

创业27年,施伟斌依旧心怀当年孤身来到内地时的赤子之心。他寄语苏港两地的年轻人:不要追求符号上的名牌,要沉下心来努力将自己打造成品牌。对于香港的年轻人,他认为应多一些家国情怀。只有认清自己的根,才能规划更有意义的人生。

“人生不免崎岖,难以绝无挂虑……抛弃区分求共对,放开彼此心中矛盾,理想一起去追。”说至动情处,他唱起《狮子山下》这首歌。施伟斌说,歌曲是上世纪70年代写实电视剧《狮子山下》的主题歌,剧中讲述了香港那些住在公屋或是铁皮屋里普通居民的平凡生活和他们对未来的美好向往,歌曲一经推出,迅速风靡,几乎人人听,甚至人人唱。“因为这首歌写出当时香港人的心声。那时期香港经济刚刚开始起飞,底层人民生活得比较艰苦,但无论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还是大量从内地迁来的新移民,大家都团结一致,努力拼搏,希望用双手创造出自己的好生活。”

“《狮子山下》所传唱的精神永不过时,香港的发展是所有香港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凡事要从大局出发,立足长远,既有建设小家的理想,也要有服务国家的抱负。”施伟斌说。

江苏香港文化促进会会长陈慧钰:做文化交流“摆渡人”

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纪念日前一天,江苏香港文化促进会创始人、会长陈慧钰特意与同在江苏的几位港澳同胞一一通话,相约一起收看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

“我出生在香港,爸爸是浙江人,妈妈是上海人,从小就耳濡目染,对祖国有非常深厚的感情。”大学毕业后,陈慧钰来到台湾一家户外家具公司任职,她敏锐地发现港台的工业生产技术有转向内地的趋势。1994年,她被公司派驻到香港,当时内地改革开放正如火如荼,来自世界各地的龙头企业感受到内地市场的蓬勃活力,纷纷注资。嗅到商机的陈慧钰毅然辞职,在香港创立旺城国际公司,带着一台电动打字机和数万港币来到江苏开拓内地市场。就这样,28岁的陈慧钰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投入到祖国轰轰烈烈的建设浪潮中。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时,陈慧钰正在事业初创期,“我是幸运的,恰逢天时地利人和,见证了‘一国两制’方针的成功实施,享受了祖国对香港的支持和港资的扶持红利。”抓住开放机遇,陈慧钰的商业版图迅速扩大。同时,她也不忘反哺祖国经济建设,陆续在上海、南京、苏州、南通等地投资建厂,为江苏经济发展、招商引资贡献力量。2002年,旺城国际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陈慧钰出任董事会主席。

悠悠赤子心,拳拳报国志。“香港杰出青年工业家奖”“江苏五一劳动奖章”……一个个荣誉激励着陈慧钰更加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听着谭咏麟的歌长大,喜欢看成龙的电影……香港是我美丽的家。但是,我觉得香港青少年还缺乏对祖国历史文化更广泛和深入的了解。”为此,陈慧钰积极铺路搭桥,推动苏港两地交流与合作,尤其是青少年间的交流互动。2009 年,她创办了江苏香港文化促进会,与江苏省海外联谊会等机构联袂打造 “新感觉”系列活动,以文化交流为桥梁,在港澳台和海外华人青少年群体中积极传播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向内地青少年提供了解香港及海外社会发展、拓展国际视野的机会。截至目前,活动已吸引香港、台湾、澳门、江苏 50 余所学校、逾两千名学生与教育工作者参与其中。

陈慧钰最近正在制作一部系列短片,用有趣的方式讲述中国历史。她希望向更多海外华人和国际友人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这几天,陈慧钰多次翻看香港教育局拍摄的庆祝香港回归25周年的视频,片中香港青年学子们用音乐向祖国诉说心声。她感慨:“这些中学生来自香港名校,是香港的明天。这证明,我们跟祖国始终命运相系、心手相依。”

香港江苏社团总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孙曦:愿为香港与内地青年交流出一份力 

“香港回归25周年了!铜锣湾、尖沙咀、维多利亚港……走在香港街头,随时都能感受到喜庆气氛。”为了能参加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庆祝活动,香港江苏社团总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苏州九龙医院董事长孙曦特意在两周前回到香港。

孙曦1985年出生于香港,15岁时到加拿大读高中和大学。2007年大学毕业后,他来到父母创办的苏州九龙医院。“其实来之前我也有些犹豫,”孙曦坦言,“但是想到这里有机遇、有空间,我的祖籍也在苏州,我还是决定来这里发展。”

苏州九龙医院坐落于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畔,总投资13.5亿元,2006年投入使用。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推动了九龙医院的持续发展。如今,九龙医院已成为拥有床位1300张、员工近2000人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虽然取得不错的成绩,孙曦认为,还是要把社会责任放在第一位。今年2月,疫情在苏州发生后,苏州九龙医院在两周时间里派出医务人员2300人次,在苏州工业园区和高新区开展了7轮核酸采样工作。3月,九龙医院又派出27名医护人员奔赴上海支援疫情防控。

“我对这里有很深的感情,我本身就是两地的结合。15年在香港,15年在江苏,可以说是一半一半。”孙曦说,“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香港正开启良政善治新篇章,作为在江苏发展的香港人,很愿意为两地融合发展出一份力。”

两年半之后回到香港,孙曦内心感慨很多,对两地交流也有了一些新的想法。他希望,疫情放缓之后香港可以尽快与内地通关,这样就可以举办更多的人文交流活动。“香港与内地经贸方面的合作已经非常紧密,在此基础上要更加注重人文交流,青年工作是重中之重。”

7月2日,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将正式向公众开放,从故宫博物院藏品中精选出来的900多件藏品将亮相开幕展,这让孙曦非常期待。“在香港展出这些文物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我的很多同龄人都说要去参观。这也能让香港青年实实在在地感受中华文明,培育文化认同。”

孙曦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香港江苏青年总会常务副会长。他曾多次组织香港青年企业家、同乡会成员来江苏投资考察,组织香港学生来内地学习参访。他说,两地交流要从经贸合作和青年创业拓展开来,“哪怕来两个星期也是好的。不要小看这两个星期,体验一下这里的文化,坐一坐高铁,用一用电子支付,都会让香港年轻人增进对祖国的了解和认知。”孙曦说,“我打算以体育为切入点,组织两地青年参加足球、篮球、斯诺克等项目的交流,吸引更多普通年轻人参与进来,这也是我接下来要侧重的工作。”

95后中医学生曾俊杰:做苏港中医药文化交流的一条“经络”

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如今,越来越多的香港青年将学习就业的目光投向内地。在长三角和江苏的广阔的大舞台上,香港青年开启他们一个个“人生第一次”,也在这里开启着他们全新的新生活。今年是曾俊杰从香港来南京学习中医的第五年。6月30日早上不到八点,曾俊杰已经在南京市中医院肾科病房忙着跟着医生查房、观察住院患者的变化、补充患者病例……忙碌而有序地开启一天的工作。

曾俊杰是南京中医药大学2018级中医学专业的学生。高中时偶然在图书馆看到漫画版《黄帝内经》和《伤寒论》,曾俊杰一下子被迷住。后来,他从在北京求学的师兄处得知,在南京中医药大学能学到很好的针灸技术,从此便在心里种下一个“去南京,学中医”的梦。

“在我学习中医学之前,我期待每天都能学习到古籍古方。但真的进入中医学专业后,我发现和自己的想象还是有些不同。”曾俊杰介绍,中医学专业和西医一样,会接触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等,要在中西医结合和较为全面的医学理论体系中慢慢成长。因此,他的大部分闲暇时间都“窝”在宿舍里抱着电脑,孜孜不倦地吸收经典医案和古方的涵养。

而每逢放假回家,曾俊杰就成了亲朋好友的“小中医”。失眠、头痛、身体不适……针对家里人的各种“小毛病”,他仔细查阅资料,对症给出建议。“看到自己在内地所学的知识能帮助到别人,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学以致用,非常有成就感。”

1998年出生的曾俊杰小学时随家人来到香港生活。那时,年幼的他尚无法体会“回归”二字对香港和对自己的意义,但随着年龄增长和学识的积累,他逐渐建立起对香港浓厚的归属感。“虽然没有见证香港回归,但我亲身感受到回归后香港和内地的巨大变化。”他表示,自己能来到内地学习中医,也正是受益于两地不断的交流与发展。

即将进入毕业学年,曾俊杰也开始了临床实习,每周有两三次机会跟着科室里的主任医师们查房。在这个过程中,和患者的交流不仅让他对医生这个角色的理解更为深刻,也让他有更多机会接触到老师和同学以外的内地人。不少患者听到他的口音,都会好奇地问他是哪里人。曾俊杰记得,得知他特意从香港来学习中医,一位70多岁的老爷爷连连说道:“学医好、学医好!”让他备受鼓励。

在南京的日子已经进入第五个年头,曾俊杰早已把这里当成第二故乡。“无论是南京市还是学校,每年都会定期举办港澳台学生的‘宁’聚活动,帮大家更好地融入这里,我也在这里体会到了家的感觉。”谈到未来的计划,曾俊杰坚定地表示,要在中医的道路上走下去。“完成本科学业后我打算回香港读研,努力拿下香港职业医师资格。等我多积累一些临床经验,我想再回江苏深造。未来,继续为江苏和香港的中医药文化交流,贡献自己的力量。”

编辑:徐晶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