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省媒看盐城第十四期

2022-06-30 09:41 来源: 字号:


6月28日《新华每日电讯》12版

规模化专业化让种粮“有利可图”了,“小田变大田”让田好种了,养老保险新探索让种田人减少后顾之忧了

盐城:“新种粮大军”把种粮当“金饭碗”

“未来谁来种粮”难题已成“破解之势”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中国解决了14亿多人的粮食供应问题,化解了“谁来养活中国”的担忧。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农民进城入镇,留守老人成为种粮主体的情况较为普遍。当坚持种粮的老人逐渐无力种粮时,“未来谁来种粮”成为现实隐忧。

“三夏”时节,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来到江苏盐城的田间地头走访发现,化解这一难题,虽然还需不断探索,但当地已形成“破解之势”,从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主到乡村干部,言谈间充满信心。

“很多人想‘包’田,但已经没田可‘包’”

地处黄海之滨的盐城,历史上以“煮盐”而兴。这里虽然是长三角地区面积最大的平原农业区,但和中西部地区一样,同样存在人多地少、土地分散的情况,全市乡村人口人均耕地略超两亩。由于盐城与制造业发达的苏南相距不远,加之近年来自身汽车、新能源产业发展较快,当地农村劳动力离土进城入厂的情况同样突出。

一度为“谁来种粮”困扰的盐城,近年来形势出现了变化,新事接二连三。

新事一:田不愁“包”不出去。由于种粮大户少,需求不旺,曾经一些地方土地流转困难,“有地没人种”。2021年,本报记者采访过洪泽湖畔的一个苏北农业乡镇,当年流转的耕地仅过三分之一,当地一位56岁的农民说,家中24亩田只流转了7亩,儿子在苏南就业,家中缺乏劳动力,虽然年事已高种地吃力,但余下的17亩地只能自己种。

但在盐城市射阳县四明镇新南村,农田却是“抢手货”。村干部刘青华说,全村95%的耕地已经流转给了大户。土地流转这四个字,在盐城农村的习惯表达方式是“包田”。她说:“在我们村,很多人想‘包田’,但已经没田可‘包’。”在盐城市盐都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进场交易清单第一项就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区农业农村局经管站站长杨程说,自2015年交易中心建立后,近年来耕地流转数量呈上升之势。

据盐城市委农办副主任倪志成介绍,全市乡村人口目前有500多万人,但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只有90万人左右,近十年来减少了约10万人。即便如此,记者走访的县区,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率都达70%以上。剩余未流转的土地,主要是两种类型,一是农户有意愿自己种植的耕地,二是房前屋后位置不好或贫瘠的土地。

2021年,国家统计局盐城调查队在5县区选取耕地流转比例相对较低的25个行政村开展调查,结果显示规模经营的耕地面积,相比2020年提高6%左右。

新事二:土地流转费要“限价”。记者所到的亭湖区、盐都区、射阳县乡村,耕地流转费每亩年租金一般不低于800元,高的达到1100元。耕作条件类似的苏北其他一些市县,耕地流转费大多在每亩500元到800元之间。在中西部不少地方,这笔钱有的低到两百余元,甚至还有免费送给人种的现象。

杨程告诉记者,在盐都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前些年曾出现流转费用每年每亩1700元的高价成交案例。但交易中心和乡村干部都不片面追逐高价流转,他们认为,种粮不是暴利行业,为维护种粮大户经营收益和农户流转收益的稳定性,土地流转租金应在合理区间浮动。盐城市农业农村局提出,镇村干部、村民代表和家庭农场代表可成立评估小组,评估确认租金上下限。射阳县在全省首创农村土地流转限价“熔断”机制,已实践两次。

新事三:种粮有“幸福”也有“激情”。“汗滴禾下土”“脸朝黄土背朝天”,在传统观念中,种粮是苦活累活。远离繁华的城市,在乡村种粮、务农的生活还是清苦。然而,在盐城,越来越多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主”,却从中找到了人生的乐趣、价值。

在射阳县新南村,身材壮硕的顾荣华从2018年开始流转土地种植,今年已达310亩。他向记者坦言:“我喜欢种粮,相比过去在上海打工,现在种粮能够主导自己的生活,比较自由,很幸福。”48岁的丁雨干是射阳县兴桥镇的家庭农场主,在当地有“女粮王”之称。目标是成为种粮“行家里手甚至专家”的她对记者说,“我有激情把种田当成事业来做。”

将农业作为全市“三张名片”之一,盐城人为种粮而骄傲。盐城市农业农村局介绍,这里以占全国0.6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1%的粮食。“射阳大米”成为大米类地理标志集体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射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乔干群说:“上海人吃的大米,每四碗约有一碗是射阳人种出来的。”

“不是泥饭碗,是金饭碗”

本报记者在盐城采访的多位种粮大户和从事粮食种植的家庭农场主,经历各有不同。有的长期在农村基层,比如秦南镇农业综合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纪香农,当过基层干部,59岁的他种了一辈子粮。有的是下岗工人,亭湖区种粮大户陈从文,过去在机械厂从事注塑工作,下岗后回村卖过豆腐。还有不少种植大户兼做农机服务、农资销售。他们当中虽然有人还有兼业,但多把种粮作为“主业”。

“过去我在镇上服装厂上班,后来工厂倒闭,不得不再谋出路。”丁雨干告诉记者,偶然得知邻居家有几亩地正在寻租,她选择就地转型成为庄稼人。“没拿过大锹锄头,很快手上就磨出血泡,但我不能放弃,第一年到年底种植有了些收入,看到了希望,索性扩大流转规模,现在达到了1000多亩。”

这支“新种粮大军”为什么能够形成?记者在盐城探寻发现以下三重因素:

其一,规模化种粮收入可观。射阳县新南村种粮大户尹开宝算了一笔账,每亩田每年流转费用800元,用工及种子、化肥等成本约900元,一般每年两季每亩能赚500元,今年小麦增产增收,价格走高,预计今年能赚800元每亩。他种了300亩田,今年预计可以赚到20多万元。种粮虽然亩产利润不高,但由于种植规模较大,收入可观。

其二,农业机械化提供支撑。顾荣华说,没有农业机械,自己一个人最多种3亩地,现在有了农机支撑,自己能种300多亩。新南村的村干部说,这个村自古以来就种粮,土地规模种植的转折点在2013年,那一年村里组建了农机合作社,因此田间作业能力大幅提高。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郭忠兴认为,随着进城入镇的农民越来越多,留守在家的老年人体力多数达不到种田要求,这为土地流转创造了条件,而农业机械化飞速发展,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了条件。

其三,专业化种粮风险相对较低。顾荣华为承包的310亩田都购买了农业保险。“水稻的保险价格为17块钱一亩一季,另一季小麦保险也买了,政策补贴70%,我们自付30%,买了保险发展规模种植心里才踏实。”他说,农业保险主要预防自然灾害,从2018年承包以来,还没有遇到大灾。记者了解到,粮食种植的市场风险,比相对价格大起大落的经济作物要低,这也是粮农安心种植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个新动向是,尽管目前盐城种粮大户多在50岁以上,但50岁以下的比例在不断增加。射阳县农业农村局统计,目前全县流转50亩以上的2700多户种粮大户中,50岁以下占比约30%,900多名种植业家庭农场主中50岁以下占比约三分之一。这里的农业干部判断,粮食种植“后继乏人”问题可以得到缓解。

倪志成介绍,截至2021年底,盐城全市粮食类规模经营户共有17969个,其中50岁下人员比例约为30%。

相对年轻的“粮农”在科技种粮方面无疑更有优势。拥有大专学历的丁雨干,2010年创办家庭农场,主要种植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十多年来,她先后订阅土地肥料、植物保护、农药使用、农村经营、农业机械等十余种科普读物,不断学习新技术,自学驾驶农机。还购买烘干机,自建烘干房,不但解决了晒谷难问题,也为当地农户提供服务。

智慧农业呼唤“新农人”。在射阳县海通镇,今年为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的1900亩小麦取得了平均亩产1250斤的好收成。43岁的理事长徐鹏说,过去“50后”“60后”种地较多,如今在射阳“70后”“80后”农人渐多,“藏粮于技,我们的播种机有智能导航系统,无人机飞防十分普遍,种地多已用上智慧农具,更多‘新农’和‘知农’成长起来了。”

种田曾被比喻为“泥饭碗”,很多邻居也不解丁雨干为何痴心种粮。她告诉记者,专业化种粮必将成为“金饭碗”。盐城农业农村系统的人士预测,随着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新农人”穿着西装、喝着咖啡种地的景象,势必将出现在广袤乡村。

“小田变大田”,好种了

一场名为“小田变大田”的改革,把种粮大户的热情点旺了。

2019年以来,亭湖区为破解农村承包土地细碎化不利于规模种植的问题,在尊重农民意愿、不改变土地承包关系和农户确权面积前提下,打破田埂、换田并块,开展“小田变大田”改革,承包权不动、经营权交换,将“一户多块田”变为“一户一块田”或“多户一块田”,划分流转区和自种区,大户和小农户都能集中耕作,预留机动田供返乡种地农民使用。

“小田变大田”改革后,农户流转土地的田租普遍上涨了,劳动力可以安心外出务工,种粮大户也乐意出这笔钱,因为田好种了。

亭湖区试点镇村原有承包地35552亩,分散为14312块,改革后调整为1873块,减少86.9%。记者在盐城采访时,看到很多几十亩乃至上百亩的长方形“大田”,很少见到以前大型机械难作业、农田设施配套不便利的“补丁地”“巴掌田”和“插花田”。

由于田块置换合并,大多实现路相连、渠相通,便于开展社会化服务,种植成本随之下降。据亭湖区农业部门测算,试点镇村的种粮大户年亩均用种量减少2.6公斤、用肥量下降5.8公斤、机用费减少80元、小麦增产42.5公斤、水稻增产78公斤。

盐城在引导“小田变大田”改革同时,大抓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种植规模化创造好配套条件。

在盐都区楼王镇,田野边的沟渠开阔、机耕道平坦,田野中还悬挂了监控摄像头。“我们与河海大学合作,推进耕地智能实时监测,土壤墒情、湿度检测以及云上智能灌溉更便捷。”副镇长王磊说,当地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升级,已在探索“生态2.0版”, 比如在水渠上留一条小道便于青蛙等生物通过,有利于农田生态系统保护。

记者在盐城多地看到,凡是大户乐意承包、土地流转多的地方,往往政府投资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得好。楼王镇公兴村村干部张红云说,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多方受益,“收割机也‘挑肥拣瘦’,给大户服务收60元一亩,小农户就要90元一亩,还得请。机械开沟收大户10元一米,小农户15元一米。”

盐城明确“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480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区150万亩。这项建设一亩田过去投入1750元,现在达到3000元每亩,其中,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2400元每亩,目的就是促进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减少种粮人“养老之忧”

2岁的陈树东,是亭湖区黄尖镇新闸村的家庭农场主。他1994年后开始从事农业机械化服务,2010年建立合作社,后来正式注册成立了家庭农场,如今土地流转面积达2000亩。他的农场配套建有烘干机和冷库。

他兴冲冲地向记者展示去年区财政支持家庭农场主的政策文件,以及自己补缴城镇养老保险的完税单。一直参与此事的亭湖区委农办副主任刘宏伟介绍,正常情况下,陈树东参加农民普遍参与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每年按较高档次标准缴纳600元,缴满15年后,在年满60岁后每月可以拿到288元。这个险种缴纳费用少,将来领取“养老金”也较少。

为了让粮农安心种粮,2021年,亭湖区率先探索,对种粮规模300亩以上、经营时间三年以上、年龄60周岁以下家庭农场主,鼓励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或以灵活就业身份缴纳养老保险,区级财政按年缴费40%或2500元定额的标准予以专项奖补。

在区农办大力衔接人社部门后,按照区改革政策,陈树东得以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期限为15年,他掏了7万多元补缴了7年的费用,然后开始正常缴纳余下8年的费用,政府也进行补贴。年满60岁后,他每月可以领取1000多元的“养老金”。

“年轻人不愿意种田,老年人老了种不动,这是很多地方存在的现象。”陈树东说,这次能够参加标准更高的保险,感到十分欣慰,养老少了后顾之忧。他认为,这项好政策有利于吸引年轻人从事粮食种植。

记者走访了解到,尽管种粮条件不断变好,但种粮大户还是面临一些困难。如农资等价格上涨让人发愁,陈从文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以来尿素上涨,从1800元每吨涨到3400元每吨。一包尿素去年上半年还是85元左右,如今涨到了175元。柴油和农药价格上涨,人工费也涨,除草剂价格翻番。农业专家建议,完善粮食生产效益保障机制,多举措保障农民种粮合理收益。

粮食烘干、仓储成本也比较高。一些种粮大户反映,用于建设农业基础设施的一般农用地管控趋严,而对于种植三五百亩的农户来说,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购买烘干设备或自建仓储中心,而集约化的社会化配套服务成本又较高,期待能破解这个难题。

交错的田埂减少了,联合收割机在一片片开阔的麦田里穿梭,一颗颗饱满的麦粒从卸粮筒倾泻而下;插秧机驶过,一株株秧苗整齐有序地插入水田里;上半年小麦增产增收,种粮大户脸上写满了喜悦……

在坚持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盐城正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重塑粮食种植“人”与“地”的关系。一场破解“未来谁来种粮”难题的探索浪潮,正在平坦广阔的田野上铺开。


CCTV-1综合 6月27日 《焦点访谈》栏目

守住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6月27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以《守住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为题,介绍了全国保护耕地红线的做法,其中用了4分钟左右的篇幅,讲述近年来建湖县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成效。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遵循“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基本规律,对农村区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进行全域优化布局、综合整治。近年来,我县坚持系统思维,通过农田连片提质建设,存量建设用地集中盘活,实现美丽乡村和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的集约精准配置、改善人居环境,全力破解农村用地碎片化、无序化和低效化问题。

两年前,我县高作镇的土地承包户马以勤承包了4000亩土地,是土地承包大户,4000亩土地分散在三个不同行政村,机耕路弯弯曲曲,每天大量的时间就是在不同田块儿间跑来跑去。

“以前我们种这个田都是零散地块,田散不便于大机操作,而且增加成本。”马以勤说。因为当年分田到户,考虑到耕地肥瘦不均,为了公平,很多农民的耕地都是东一块儿西一块儿。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还增加了每亩粮食生产成本,星罗棋布的田间小路、沟渠也导致了耕地数量的减少。

“2019年自然资源部文件出台以后,我县就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我们重点突出对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保护和整理。”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孙育军说。

2020年,高作镇按照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的要求,兼顾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相结合,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争取做到既保护好耕地,解决土地碎片化问题,又使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得到优化。

“在实施之前,耕地大概是1.5万亩,我们通过对基本农田的连片整理,对沟塘进行填埋,对闲置用地进行整理,通过不到两年的整理之后,新增的耕地有2000多亩,到目前为止,整个耕地数量大概在1.8万亩。”高作镇党委书记唐城介绍说。

“现在我们这个地方都是大的田块,一是便于我们机械操作,二是水系、道路整个设施全部调整到位,压缩了我们的成本,增加了收入。”土地承包户马以勤说。

“增加耕地面积平均达5%以上,农民宅基地、村内低效、闲置等建设用地的整理,优化村庄建设用地布局,留足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用地,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孙育军说。

“十四五”期间,我国将继续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建成10.75亿亩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到2035年,全国高标准农田保有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我县将以此为契机,紧抓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这一利国利民的好政策,坚持统一规划、系统谋划、集成服务,力争将建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打造成最贴近农民的民心工程,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的示范样板项目。


CCTV-13新闻 6月25日《朝闻天下》栏目

土地综合整治 增加耕地面积

6月25日是第32个全国“土地日”,主题为“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中央电视台聚焦江苏“小田变大田,增加耕地面积”,多频道报道东台做法。

报道全文——

自然资源部相关负责人也表示,今后我国将继续强化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理念,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其中,土地综合整治就是耕地保护的一张王牌,既可以增加耕地面积,又可以提高耕地质量。

江苏,全省人均耕地仅有0.86亩,可以说耕地保护任务十分艰巨。作为人均耕地面积小的江苏,如何增加耕地面积呢?

眼下正值夏收夏种的关键时期,在江苏东台头灶镇2万多亩省级投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刚刚完成整治验收的一方方田块正在进行机械化耕作。

江苏省东台市头灶镇前进村二组村民 练荣才:过去我们这个地方是七高八低,最大的田不会超过5亩,经过这次的平田整地,路成了线,田成了片,水灌得进、排得出。

江苏东台市头灶镇整治前荒滩废地多、高低起伏大、农田碎片化,经过大规模土地平整,配套健全的沟、渠、泵、闸、站等水利设施,小田变成大田,低洼贫瘠地变成优质高产田。当地自然资源部门测算,这一片的耕地已达到6级以上的高产田,全镇新增耕地158亩。

东台市头灶镇前进村党总支书记 练进华:通过整治,增产增收幅度大,今年夏收小麦亩产达到创记录的1300斤,以前只有七八百斤。

据了解,这几年东台市先后实施599个省级投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以及耕地占补平衡项目,新增耕地6.82万亩。

东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 冯惠祥:在项目建设之初,我们就按照“生产、生活、生态”的要求,高水平进行设计,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构建生态互补模式。

“十三五”时期,江苏已完成国家下达的耕地保护目标任务,省级共完成土地整治约700万亩。此外,江苏还相继出台一系列文件,对耕地保护工作作出制度安排,要求全省各级政府自上而下签订新一轮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对各级政府严格目标考核,压实耕地保护责任。

江苏省自然资源厅耕地保护监督处处长 王黎明:目前,省级已将5.04亿奖励资金投向实施耕地保护具体工作的“最前线”。“十三五”以来,我们全省新增耕地近100万亩,有效保障了全省耕地占补平衡的落实。


6月25日《新华日报》1版

引建高端平台 发力“智改数转”

亭湖解锁产业发展新密码

6月21日,清华大学盐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李俊华与正在盐城环保科技城的研发团队视频连线,了解近期在非电行业减污降碳研究中取得的新进展。李俊华团队牵头研发的“工业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深度治理技术及应用”项目,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该成果为盐城市亭湖区主导产业发展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提升区域创新、产业创新和企业创新能力,近年来,亭湖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培育创新主体,加强创新载体建设,营造良好创新环境,科技创新再登高峰,推动电子信息、绿色环保、新型交通等主导产业迅猛发展。今年1—5月,三大主导产业开票同比增长151.8%。

引建高端平台,扩大创新“朋友圈”

亭湖区绿色环保产业领军企业龙净科杰的技术成果——废SCR催化剂资源化制备抗毒低温脱硝催化剂的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前不久通过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验收。

“这离不开国家杰出青年人才李峰教授的鼎力相助。”龙净科杰董事长邓立锋说。李峰是亭湖重点引进的30位高端人才之一。此次通过评审的技术成果将应用于燃煤电厂,也可为钢铁焦化玻璃等非电行业脱硝系统提供抗毒、中低温催化剂,助力碳减排。

亭湖与国内60多所知名高校院所建立“一校一院一所一合作”战略联盟,打造清华大学第一个校外国家工程实验室、中科院生态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南京大学盐城环保研究院等17家研发平台,其中国家级平台13家,建成6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汇聚20多名国内外院士、50多名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和350多名行业领军人才。

“仅去年就投入人才发展资金6600余万元,其中人才项目资助资金732万元,新发放‘黄海明珠人才计划’人才绿卡545张。”亭湖区委组织部负责人介绍,持续加大人才公寓建设力度,全区累计建成并投入使用聚贤苑等人才公寓1352套共10万平方米。

发力“智改数转”,促进双链融合

6月17日,盐城立铠精密结构件及智能产品制造基地内,技术人员正忙着调试从欧洲进口的高精度注塑设备。该设备可实现上料、定位、注塑、下料运输全程无人化、自动化。

作为亭湖电子信息产业“链主”,立铠精密以创新谋发展,去年投入科研经费1.5亿元,拥有新点胶工艺等前沿技术。今年母公司立讯精密又将长三角地区的研发力量陆续转移到亭湖,新建研发中心和实验中心,购置国际先进智能制造设备6万台(套),并成功入选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去年,立铠精密实现开票销售109.1亿元;今年1—5月实现开票113.6亿元,预计全年可突破200亿元。

前不久,作为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服务商及数据采集服务商,亭湖区绿色环保产业骨干企业昆岳互联公司入选市“智改数转”首批服务商资源池。

昆岳互联打造的INECO智慧运维服务平台是国内首个行业级环保产业互联网平台,为多家钢铁、电力公司提供智慧环保管家服务。目前该公司已通过五标认证、CMMI3级认证;拥有6件授权发明专利、20件实用新型专利、19件软件著作权,获评江苏省五星级上云企业、江苏省工业互联网示范企业等。

生产换线、机器换人、企业上云,亭湖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不断加快企业“智改数转”步伐。该区已拥有省智能制造示范车间8家、省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1家、省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1家、省星级上云企业97家、工业互联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接入应用企业4家,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面达50%。

紧抓“科技创新推进年”契机,亭湖区梯次培育瞪羚、独角兽等高新技术企业。目前该区拥有国家级高企16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企业416家,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六成。

加强“外脑”联盟,突破核心技术

6月20日,盐城环保科技城清华孵化园6号厂房内,科技人员正着手碳捕集设备中试前的准备。

清华大学盐城环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副主任陈建军介绍,由黄海碳中和产业创新中心牵头研发的碳捕集设备,主要对企业排烟进行脱硝、除尘、脱硫等预处理,预计7月底中试、明年正式投产。另一项生态固碳技术也在研发中。

去年11月,亭湖区以盐城环保科技城为载体,联合清华、南大和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等成立黄海碳中和产业创新中心,聚集一批行业顶尖专家,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在前不久举行的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荣获首届省科技创新发展奖。自落户环科城以来,该研究院致力于环境污染治理应用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共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44项,申请专利168件,授权专利104件。


6月27日 CCTV-17农业农村 《中国三农报道》栏目

江苏东台:冬瓜吊着长 好吃又增收

东台的三万多亩冬瓜丰收了,不过这里的冬瓜有点不一样,都是吊着长的。走进东台许河镇的冬瓜种植产业园,只见翠绿的冬瓜藤上已经结满了冬瓜,而且是吊着长的。结合冬瓜这一特色农产品,当地大力发展农旅产业,举办冬瓜节,让游客体验冬瓜文化,尽享冬瓜美食。这里冬瓜种植面积超过3万亩、年产值近4亿元,农民每亩平均增收2500元。


6月24日《新华每日电讯》3版

江苏响水:“助力微梦”呵护好“一老一小”

新华社南京6月23日电(记者郑生竹)“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带领孩子们朗诵完《少年中国说》后,许伟琪让大家分享各自的人生理想。

许伟琪今年6月刚从盐城师范学院毕业,作为“助力微梦”公益协会志愿服务队的一员,大学四年的每个寒暑假,她都会回到家乡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做志愿服务,今年也不例外,哪怕自己正面临教师招聘考试。

“助力微梦”是响水县的一家公益协会,自2008年成立以来,坚持党建引领,汇聚各方力量,主要为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群体提供针对性志愿服务,注册志愿者已经超过2000人。

响水镇解放路小学位于城乡接合部,全校有1273名学生,其中637名是留守儿童。“听了法官的讲课,我认识到,碰到霸凌等侵害要大声拒绝、及时报告。”解放路小学六年级学生赵雪莲说。她是一名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务工。2021年11月,响水县人民法院法官来到学校,通过一个个案例,讲解了未成年人常遭受的侵害类型,让学生们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记者了解到,每逢元宵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协会志愿者都会为留守儿童策划组织趣味民俗活动。每年暑期,为留守儿童们开办“爱心暑托班”,举行“青春微梦夏令行”等活动。平日,协会还在留守儿童聚集的村居设立“助力成长屋”,一些孩子放学后可以在这里做作业、玩游戏。

“这里有专职管理员保障安全,夏天免费提供空调、冷饮,孩子们很愿意过来。”响水县西园社区居委会党总支书记张红说,“助力成长屋”是留守儿童之家,一些志愿者会定期过来辅导孩子作业,很受家长欢迎。

协会在为留守儿童提供志愿服务的同时,还组织他们参与到关爱老年人的志愿活动中来,共同传递爱。“一些老人看到小孩很开心,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孙辈,把平时舍不得吃的东西拿出来。”响水县夕阳红老年公寓负责人耿海说。协会平时还定点联系一些老年公寓、敬老院走访慰问,组织表演文艺活动,为老人理发、教授使用手机等。这一切,让老人们感到暖心。

协会办公室副主任李华认为,只有呵护好“一老一小”两个群体,才能让千千万万个家庭减轻负担,让外出打拼的人们安心。

微行善举温暖乡邻,赢得各方相助。截至目前,已有126家企事业单位、公益机构与协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通过协会向社会奉献爱心的企业已超过100家,捐献物资价值累计200余万元。

“协会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让热心公益事业的志愿者找到了组织。”徐文兵是响水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一名党员干部,2013年注册成为协会志愿者后,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经常利用周末时间与其他志愿者做各种公益活动。“人多力量大,比单枪匹马强多了。”

“滴水汇成江河,微善汇集大爱。”协会党支部副书记肖运兵说,载体共建、活动共办、资源共享,让每一项志愿活动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同时,党员志愿者带头,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目前协会已累计服务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群体超1万人次,真正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积微小、聚众力、行大爱”的创办宗旨。


6月28日《新华日报》1版

盐城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建设战鼓紧擂

借梯登高,打造长三角的“金大丰”

“支持盐城建设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被写进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蜂巢能源动力电池项目开工、苏北健康管理中心项目签约、博敏电子二期项目进入设备调试阶段,大丰作为盐城建设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的主战场,建设进程令人鼓舞。

关键处落子,建设沿海重要板块

盐城建设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大丰的分量有多重?

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重点布局“一轴、两核、三组团、四园区”,总面积596平方公里,其中大丰465平方公里,所占面积最大,达78%。基地总体规划共涉及9大板块,大丰规划范围包括常州盐城工业园区、大丰经济开发区等7个板块。

由于与上海深厚的历史渊源,大丰“飞地效应”不断放大,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的打造,与上海临港集团、光明集团等上海国企开展的长期合作,让沪丰两地合作互动更为紧密。大丰还与苏州、常州共建合作园区。而今,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建设列入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十四五”规划和江苏、上海实施方案,常盐园区在全省共建园区中处于“第一方阵”,苏盐园区正全力创建省级特色园区。

成为盐城沿海发展的重要门户、接轨上海的桥头堡,大丰被寄予厚望。盐城市大丰区委书记李志军说:“大丰树立‘全域皆沿海’的理念,将重点打造全省绿色产业集聚区、向海经济先行区、生态风光示范区、民生幸福样板区,以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基地建设为统揽,为盐城在全省沿海发展中做大总量、率先崛起作出贡献。”

谋定而后动,夯实产业发展基石

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产业基地排出“一年出形象”建设任务清单,目前共编排项目91项,其中产业项目42项、科创平台4项、重点工程45项。

建设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不是简单的园区整合和政策平移,而要致力于体制机制创新、打破行政藩篱的制度性约束、提高区域资源整体配置效率和资源吸纳能力。

“大丰成立区一级招商公司,协同沪苏、常盐、苏盐园区开展联合招商,推动产业错位布局、协同发展。”大丰区发改委副主任殷桂祥说。

破行政隶属、破行政边界,园区同镇区“牵手”,招商考核指标“双算”,既提高了招商人员的积极性,也为今后更多协同合作提供可能。大丰高新区招商团队招引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项目即将落户在常州盐城工业园,常盐园区副主任王庆坦言,这是全新的尝试,让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内流动,真正发挥“1+1>2”的作用。

从地图上看,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呈“L”形,“L”轴西起盐城主城南海未来城,东至大丰副城大丰经济开发区,刘庄物流园地正处产业基地“L”轴拐点处,建成后将为全基地生产制造企业、商贸企业提供一体化智慧供应链物流服务,告别园区企业仓库自建、物流分管模式,推动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

快节奏推进,项目建设热潮澎湃

“施工图”画在纸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

新能源及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新一代电子信息是大丰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丰深化与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城市群的产业链供应链融合联动发展,围绕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强链补链,计划利用3年左右时间,打造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一个千亿级全产业链生态圈,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新一代电子信息两个百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蜂巢能源动力电池项目是首批开工的2022年度全省重大项目之一,也是首个落地盐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基地的重大项目,利用高新区原有的落后产能车间,蜂巢能源“腾笼换鸟”,仅用半年时间,一期项目就开工运行。该项目一期完全投产后年产值约为25亿元,二期完全投产后年总产值将超百亿元。届时,蜂巢能源将成为苏北地区重要的PHEV及短刀电池核心产业基地。

5月17日下午,在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重大项目“云开工”仪式上,天合(大丰)储能系列项目正式开工。5月26日,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基础设施项目开工仪式举行,15个基础设施项目破土动工,掀起新一轮建设热潮。截至目前,45项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工程已开工建设40项,今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达45个、签约亿元以上项目88个。

满格状态、顶格标准、真格措施,大丰抢抓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建设重大机遇,努力把盐城的“金大丰”变成长三角的“金大丰”。


6月22日《农民日报》3版

江苏盐城大丰区:

全面构建高标准农田建设“大格局”

高站位规划、高质态推进、高效率管理。近年来,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围绕“治一方农田、实一方仓廪、富一方百姓”目标,着力打造村美、房美、田美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全面构建高标准农田建设“大格局”。目前,全区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18.11万亩,建设成效连续两年获江苏省农业农村厅通报表扬。

大丰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韦桂和介绍,全区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巩固提升粮食产能、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列入区政府重点督办推进的十大民生工程,编制建设规划,印发实施方案,明确项目推进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十四五”期间,全区确保实现高标准农田全覆盖,其中,2022年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17个、15.7万亩。

项目推进过程中,大丰区以亩均粮食产能1000公斤为重要指标,重点突出智慧农田建设。区农业农村部门在每个项目区均因地制宜开展农田排灌系统生态化改造,大力推广“互联网+智慧农业”技术,建设灌排信息化监控系统、智能灌溉云平台、农情监测系统,促进水、肥、药等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耕种管收智能一体。

与此同时,大丰区将“生态优先”理念贯穿高标准农田规划、设计、建设全过程,“一盘棋”考虑种植结构调整和产业规划布局,兼顾农房改善、河道整治、土地流转平整、人居环境整治等因素,做到农田综合产能、休闲服务功能和生态功能三提升。小海镇1.5万亩示范区内建设生态沟渠25公里、动物逃生通道56处等,对农田尾水进行沉淀净化,对水质智能化检测和设施控制,水土保持率达到95%以上。

为保证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加强建后管理和养护,做到建管并重,大丰区委、区政府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和乡村振兴年度综合考核中,并成立高标准农田建设督查小组进行督查通报。制订农田基础设施工程管护实施细则,上下联动,层层签订建设任务责任书,各镇街道落实建设主体责任,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科学高效推进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

编辑:于楠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