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那条初中求学路(节选)

2022-06-06 15:13 来源: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融媒体 字号:

董建超/

凌敏/诵读

应老同学的邀请,回了一趟老家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新丰镇仁北村第二村民小组。推杯换盏间家常拉,顺着原来初中求学的路,一路看来,一路话。

老家坐落在学校的东北部,一片农田的中间,三间简易瓦房,挤下姊妹6个以及父母亲、奶奶9口人,初中求学路由此出发。每一天三五个同学结伴而行,迎着朝阳上学,回家吃过午饭再去,晚上放学回家必须在路上顺便到田埂河边弄一篮子猪菜或者羊草带回,待到家时,往往星星开始眨眼。

上世纪70年代,左右邻居生活水准大多一样,坐房挡风挡雨就行,吃饭填饱肚子就行,有辆自行车羡慕死好多人。许多同龄人或不上学,或上个小学就好了。没有物质追求,更不谈精神追求了,村头广播是能知悉外面精彩世界的唯一渠道。

如今回到老宅地,所有老房一间都不见了,都住进了宽敞明亮、装饰漂亮的大瓦房、楼房、别墅了,互联网普及、手机人人持有、小汽车穿梭乡间。上学的泥土小路早被宽阔的水泥路代替。只有那故土芳香、田野满眼翠绿依旧。

一路前行,长辈们颐养天年,同龄人花发早生,个个打着热情的招呼。唯独不见年轻人,问之,有求学深造的、有进了城的、有外出闯荡的,不一而足,总而言之,方向都是去奔向富裕幸福生活。

学校已经不见了,成了一片开满油菜花的农田,金黄的油菜花鲜艳欲滴。

学校叫辉煌中小学,辉煌也是当时大队名称,是小学和初中一起联办的。共有4排教室,初一、初二各一个班。教室前面是一条通大队部的泥路。过路就是操场,有一副破烂不堪的篮球架,有一点黄沙的一个跳远坑,其它就是长着些杂草。操场南头,还有个废弃的土窑,那里成了课后活动的天堂。只要一下课,操场、土窑人头攒动,斗“鸡”的(一条腿站着,另一条腿用手抬起来角力)、造房子的(地上划的格子)、跳橡皮筋的、打陀螺的各项自娱自乐活动热火朝天,有时回到课堂,汗还在淌。

主修语文、数学、政治,英语也开始学了。英语老师本是正宗家乡人,学生又是乡野愚童,能在英语字母下注个汉字读起来就很不错了。语文、数学老师倒是很不错,都是下放知青,教学又认真,学到了终身受用的知识。

学习最辛苦的倒不是课程的难度,而是狂风劲吹的冬天。那时穿衣没有四季不同的说法,冬天通常是春夏天穿的单衣把里面塞上棉絮就成了棉袄,贴身再加一个旧布做成的厚一点的夹衣,穿一条棉裤,外加棉鞋就这样过冬了,好一点的人家多一件毛线衣。这样的穿搭,只能做到基本御寒。迎风走路时,刺骨的寒风直往衣领里灌,冻得瑟瑟发抖。教室里坐的时间一长,人就成了冰棍一般,冷兮兮的。所以双手都是冻疮,十指肿得像面包一样还溃烂,拿笔写字是十分困难。老师到了冬天,很少布置作业,用心良苦。

至于学习的情况基本是没有人查问的。父母养了那么多子女,没有精力;老师只鼓励学习,学了怎么样,老师也说不清啊;社会上没有知识氛围。所以我们是散养的一代,像路边的野草一样,随着自由空气尽情撒野生长。

编辑:胥文菁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