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盐城:从火车站到博物馆 串起城市记忆和IP

2022-06-05 10:54 来源:盐阜大众报 字号:

今年1月10日,全球首个黄海湿地博物馆——中国黄海湿地博物馆正式开馆。至此,盐城首个火车站完成了华丽转身,成为盐城向世界展示独特生态资源的“第一站”。

六五环境日来临之际,记者探访了中国黄海湿地博物馆。这座由老盐城火车站改建而成的博物馆,外观宛如一羽丹顶鹤展翅飞翔。游客中心设在原候车大厅入口处,漫步其中,旧印迹、新场景重叠在一起,不禁引人去追寻这座地标建筑物的前世今生。

见证历史 从“地无寸铁”到高铁时代

这一天,反复被盐城人提起——2005年7月1日,晨曦中拉响了盐阜大地上第一声新长铁路火车汽笛,盐城告别了“无铁时代”!

“那一天,盐城火车站内外,到处是欢庆的海洋。”前铁路办副主任杨华回忆说。那天火车首发,许多盐城人都选择了买张去北京的火车票“过把瘾”——原本乘坐汽车20多个小时的车程,缩短到了11个小时左右。在次日出版的《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上,记录了老新四军战士乘着火车去北京看女儿的喜悦、去北京参加会议的公务人员对“车上睡一夜就到京城”的期待、赴京旅行团庞大而热闹的阵容……还有很多哪儿也不去的盐城市民,到盐城站只是为了拍张照片、看看“盐城的火车”。

一张张欢欣、激动的笑脸背后,是一代代盐阜人曾遥不可及的铁路梦,是新长铁路自启动到正式贯通历经18年的风雨沧桑,是全市上下曾掀起过的为铁路建设筹资的热潮……此后,新长铁路每天经过盐城的列车逐步增加到12对,其中有4对是进京列车,盐城站每天发送旅客约1万人次。

速度等于效益,圆了铁路梦,盐城人并没有满足。从时速120公里的新长铁路,到2018年建成的时速200公里的连盐铁路,2019年建成的时速250公里的盐徐铁路,再到2020年开通运营的时速350公里盐通高速铁路……每一条铁路的背后,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快到慢、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过程,展现了盐城人瞄准目标、锲而不舍、勇往直前、开拓进取的精神面貌。

时光加速 17年完成旧使命

有多少人还记得,盐城火车站最初的模样?

时光回溯到2004年6月,新长铁路开通管内列车,始建于1996年的盐城火车站——几座低矮的建筑投入使用。然而半年后,随着新长铁路全线通车,初始的盐城火车站就呈现出“人密站小”的突出矛盾。

2006年,盐城火车站改扩建工程正式开工,并于2007年2月3日正式投入营运。改扩建后的盐城火车站,按航站楼标准建了两层候车室,总建筑面积10669平方米,立面构思取“展翅腾飞”之意。火车站设计精巧,站前广场美观大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盐城火车站都是盐城人津津乐道的城市地标。

当盐城高铁紧锣密鼓推进时,高铁的节点工程——盐城站同时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在原址上改扩建,还是新建一座盐城客运枢纽打通高铁通车后的交通“最后一公里”?“专家意见”和“盐城意见”一度胶着。

这次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千方百计要把盐城客运枢纽建好——这项工程被称为盐城站南移工程。盐城市首次提出了“京沪高铁第二通道”的概念,令全体参与会商的各方领导眼前一亮。

5月18日,盐城高铁枢纽汽车客运站投入运营。至此,盐城市区集铁路、公路客运、城市公交、城市出租为一体的陆路交通枢纽正式启用。老站,则在运营了17年之后退出客运舞台,等待改造、蝶变、新生。

留住记忆 这里是出发和回家的地方

盐城老火车站,是盐城城市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出发和回家的地方,老站代表历史的盐城门户形象,它的复兴需要强调复合性、文化性、开放性,承载城市历史记忆与文化形象,成为城市符号。

盐城黄海湿地是中国首个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在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的迁徙路线中有着极端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作用。候鸟迁徙一直有固定的地点往返,这和火车站的实际意义也是相通的,人们会记得这是曾经出发的地方和回家的方向。

“展翅腾飞”的老火车站,改造成“丹顶鹤之羽”,外观、立意完美吻合。改造后的老火车站——现在的黄海湿地博物馆,以黑白冷色调为主,强调空灵澄澈而又轻盈唯美的氛围。白色背景墙上丹顶鹤展翼的形态,与幕墙立柱的序列感相呼应。黑色大理石地面象征湿地水面,米色砂岩墙面暗喻露出水面的沙洲浅滩,远远望之犹如一只栖息水边的丹顶鹤,振翅欲飞。

黄海湿地博物馆分为海陆天成、天际旅程、河海交响、湿地家园、全球使命中国担当五大主题展厅。为了展示更全面的湿地生态物种,博物馆共收集了盐城418种鸟类信息,结合馆内黄海湿地动态监测平台,联动全市域85个远程监测点,完整记录盐城湿地实时监测数据,打造黄海湿地之“眼”,助力黄海湿地生态保护与交流。

回溯过去,聚焦当下,启示未来,紧挨盐城高铁枢纽汽车客运站的黄海湿地博物馆,成为盐城向世界展示独特生态资源、展现“吉祥三宝”等城市IP的“第一站”,为黄海湿地的宣传保护揭开新篇章。

一座建筑,两种文化,一种逐渐沉寂,一种焕发生机,而我们则幸运地站在这交接处,见证传承。

徐群群 丁中明
编辑:洪云柳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