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省媒看盐城第五期

2022-04-13 16:14 来源: 字号:

央视《远方的家》连续四期关注盐城

4月8日至13日,CCTV4《远方的家》系列节目《行走海岸线》开启江苏盐城的行程。通过深度行走、发现和探索,记录多彩海景,体验沿海生活,感受飞速发展。期间共播出《盐城:黄海西岸的生态家园》《仙鹤家园 活力盐城》《黄海之滨 麋鹿之乡》《黄海之滨话滨海》等四期节目。


江苏:高质量打造沿海海洋经济隆起带

江苏的沿海地区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去年底,国务院批复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以深入推进连云港、盐城、南通三市一体化发展为重点,赋予沿海地区“高质量打造沿海海洋经济隆起带”的重任,明确“接轨上海和苏南地区”“增强对苏北和皖北地区辐射带动”的要求。

江苏省发改委主任李侃桢告诉记者,与《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09—2020年)》相比,新一轮沿海《规划》更加突出转型发展、产城融合、绿色生态等特点,进一步彰显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新作为。向海而兴,是江苏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锚定特色产业

位于黄海之滨的盐城有着丰富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近海10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超过7.6米/秒,远海风速接近8米/秒,年等效满负荷小时数可达3000至3600小时;年平均光照时间在2280小时左右,年发电利用小时数1200小时左右。

良好的自然条件吸引新能源企业纷纷落户。在天合光能(盐城)科技有限公司16GW电池项目生产车间,几百台自动化生产设备正在满负荷运转。

通过实施“风电与光电立体布局、开发与制造联动发展”战略,盐城将产业纳入世界产业分工链条中,招引了金风科技、远景能源、天合光能、协鑫集团等风电光伏行业巨头,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产业链条。

作为长三角地区首个“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盐城正把新能源产业打造成自己的名片。截至2021年,盐城市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1204万千瓦,在这里,每使用100度电,有近60度来自于新能源。

按照《盐城市“十四五”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到2025年,盐城将迈入两个“2000”的蓝海,即新能源累计装机容量力争达到2000万千瓦,新能源产业开票销售达到2000亿元。

在盐城北部的连云港,世界一流的万亿级石化产业基地正在崛起。作为全国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盛虹、卫星、中化等高端化工产业项目均在此落户。去年底,盛虹集团旗下斯尔邦石化二期丙烷产业链项目——26万吨/年丙烯腈(Ⅲ)装置,一次性开车成功并产出合格产品,这使得丙烯腈的年产能达到78万吨,跃居国内第一、全球第三,对发展风电等清洁能源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目前,连云港产业体系雏形已经形成,国家石化产业基地加快建设,“中华药港”建设全面铺开,新医药、硅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装备制造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初步建成。

江苏唯一的滨江临海城市南通把重大项目快速集聚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首要突破,正在构建“龙头带动、配套跟进、全产业链发展”的产业格局,打造长三角临港产业新空间。

“多项战略机遇交汇叠加,南通成为江苏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的态势日益明显,正处在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跨越赶超的重要窗口期。”南通市委书记王晖说,南通既有跨江出海链接全球的海港优势,也有溯江而上服务内陆的通道优势,还有依托上海融入世界的窗口优势,天然具有门户功能。

仅3平方公里的阳光岛是长三角地区规模最大的液化天然气接收站。2021年接卸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天然气运输船87艘次。目前阳光岛正加速推进3个液化天然气接收站项目,未来将打造成国家级“能源岛”。

目前,南通市船舶海工产业产值超1000亿元,形成了东起长江入海口启东寅阳、西至如皋长青沙的沿江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带。总投资1000亿元的中天精品钢项目建成后将形成超500万吨精品钢生产能力。洋口港围绕高性能纤维材料、可降解新材料、高性能树脂等产业,可形成千亿元产值规模。按照《南通市关于贯彻落实〈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行动计划》,2025年,南通的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将突破30%,沿海前沿区域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达30%,分别比目前提升3.1个百分点和5个百分点。

打造“三大片区”

今年年初,南通通州湾吕四起步港区码头迎来了启用后最大的一批货物,由南通海门一家企业生产的总价值2亿元的风机叶片从这里装船出海发往荷兰。

“过去,这些出海的货物需要通过陆路运到长江码头,然后通过长江码头的驳船运往上海出海。”南通通洋港口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赵忠祥告诉记者,“现在,货物可以从工厂直接运到我们这个码头,缩短了100多公里的陆路距离,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

江海联动区、陆海联动区、河海联动区,这是《规划》中提出的要打造的“三大片区”。

南通着力打造“大通州湾”,由南通206公里海岸线上的洋口港、通州湾、海门港和吕四港组建而成,定位为江苏的新出海口。“通州湾新出海口是服务临港工业发展、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服务长江经济带集装箱中转运输的综合性港口,目前正全力构建‘内河到码头、铁路进货场、海港通大洋’的集疏运体系。”在南通通州湾港口开发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沈捷看来,这样一个集疏运体系将充分发挥公铁水、江海河联运体系的作用,预计到2035年,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1300万标箱,货物吞吐能力达到3亿吨。

1月27日下午,一列满载着机械配件的中亚班列从连云港中哈物流合作基地驶出,沿着新亚欧大陆桥一路向西经霍尔果斯出境,途经哈萨克斯坦,最终到达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行程5000多公里,用时12天左右。

据了解,中哈物流基地先后推出同一集装箱“海铁空”联运、“内陆中亚东南亚中亚”循环利用等运输模式,同时发挥自贸试验区政策优势,创新实施“保税+出口”混拼、“船车直取”零等待等模式,不断提高作业效率,压缩货物在港时间。

作为“一带一路”的海陆交汇点,连云港将深入推进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打造服务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以建设“一带一路”国际枢纽海港为重点,推动连云港海港、徐州国际陆港、淮安空港“物流金三角”联动发展,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经贸合作,建设成为陆海通道战略枢纽。

连云港市委书记方伟表示,“连云港将建设好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以服务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建设枢纽城市、发展枢纽经济,用好自贸试验片区、综保区等开放平台,探索制度型开放,加强联动创新,构筑高水平全方位开放高地。”

自古就是淮河流域最直接的出海门户的盐城,河海联动,蓄势而为。滨淮高速、滨海港铁路、滨海港20万吨级航道正加紧建设,响水、滨海、射阳等港口、码头和内河航道资源整合为盐城港控股集团并通过与淮安、蚌埠、周口等地港航合作,打通西向水运通道。

目前,盐城正积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与上海、杭州等地形成生产要素、现代产业、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四大循环,同时依托中韩贸易产业园,规划建设综合保税仓库,建设一批国际产能合作示范基地。

擦亮绿色发展底色

每年冬天,超过全球数量一半的丹顶鹤到盐城越冬。为了更好地保护黄海湿地,盐城曾放弃已获批准的条子泥、高泥和东沙区域百万亩滩涂围垦计划,转而打造湿地保护修复科研基地,积极实施退耕退渔退养、还林还湿工程。2019年,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项目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此次《规划》中,特别提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推进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特色风貌塑造,重点打造蓝湾百里、生态百里、缤纷百里,维护海洋自然生态和自然再生产能力,展现海洋生态价值、景观价值,共享美好蓝色家园。

坚持绿色发展,已是沿海三市的共识,美丽海湾建设也将展开。

盐城市正积极探索淮河生态经济带环保联防联治长效机制,成立长三角生态产业链联盟,努力为淮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生态环境支撑。盐城市市长周斌表示,盐城将和其他城市共建沿淮绿色生态走廊并共同打造淮河出海通道,组建海河联运战略联盟,协同推进出海二级航道建设,真正实现“直连出海、河海联动”。

南通提出打造绿色生态新沿海,推进绿色生态发展,提升海洋生态环境质量。连云港则在提升海洋生态系统功能、提升陆海污染协同防治水平、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打造特色海洋文化旅游名片上皆有布局。坚持做好“治污”“添绿”“留白”文章,深入推进入海河流系统治理,坚持“陆海统筹、河海兼顾”,完善全流域上下游协同整治机制,确保入海河流水质稳定达标。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江苏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面临难得机遇和条件,空间广阔、大有可为。


向阳而行,一“素”微光映初心

—— 追记东台市头灶镇报道组原组长夏素红

夏素红走了!

两副旧眼镜、百雀灵护手霜、摞起来半人高的报道底稿……3月27日,东台市头灶镇一栋小楼静默的书房里,徐忠平眼前的一切还是寻常模样,仿佛妻子夏素红未曾离开。

1月27日,农历腊月二十五,下午2时许,夏素红领着“好人缘”助残协会一行人,到头灶镇六灶村三组残疾人花月霞家慰问。大家向大门走去,夏素红倚着汽车,举起手机准备拍下工作场景。“头好晕”,说完这句,52岁的夏素红慢慢瘫倒……

“无法相信,好大姐就这样离开了!” 熟悉夏素红的人无不为她的离去痛惜伤怀,在他们眼中,夏素红是温暖的“发光体”:27年扎根基层,采写新闻稿件6000余篇;热心公益,是32个留守孩子的爱心妈妈;身有残疾,却心向阳光……

身有残疾,却把温暖给予更需要的人

“头好晕!”这是夏素红倒下前说的话。

头晕,已有一段时间了,徐忠平劝妻子到医院好好查查,夏素红总是“等忙过这阵再说”。年前,作为东台市“好人缘”助残协会头灶小分队队长,夏素红心里牵挂的,是把千百十助残工程“一对一”帮扶物资赶快送下去。

对困难群体,夏素红有着特殊的情结。14岁那年,因髋关节结核导致左腿残疾的夏素红,不仅没有对人生悲观失望,反而暗下决心要活出精彩。身体的残疾,丝毫没有影响她把心中的爱和温暖传递给更需要的人。

“18年前,徐州丰县窦庄村残疾人窦世贤坐着兄弟的三轮板车,风尘仆仆走了20天,从徐州赶到头灶,特地来感谢夏素红。”头灶中学退休教师周锦龙记得,进到头灶镇政府大院,斜倚在车上的窦世贤便急切地喊道,“哪位是夏素红?”

当年,因意外导致半身瘫痪的窦世贤,从报纸上看到夏素红自强不息的事迹,给夏素红写了封求助信。夏素红当即汇去200元,第二天又寄出两封信:一封鼓励窦世贤坚强生活,另一封寄给丰县民政局。几天后,丰县民政局的同志到窦世贤家慰问,后来帮助他翻新改造危房、办理低保、免除儿子的上学费用。

夏素红在奉献之路上越走越宽。东台市义工联、心连心志愿者协会、好人缘助残协会……许多扶贫助残活动中,都留下她的身影。“夏老师做好事已成习惯。”东台市残联办公室副主任任丽说。

听到夏素红去世的消息,正在读研的陈章村女孩小梅第一时间赶回,送别她敬爱的素红妈妈。当年,从电视上看到失去母爱的12岁小梅时,夏素红就决定照顾这个素不相识的孩子。她腾出房间,给小梅一个温暖的家、一份母爱。“她为我辅导功课、买衣服、理发。从初中到高中到大学,每个寒暑假,我都是在夏妈妈家度过的。”直到去年,小梅才将钥匙还给夏素红。

陆续有人慕名求助,将孩子寄在夏素红家代为照看,她先后成了32个留守孩子的爱心妈妈。

27年,她写了6000多篇报道

收集整齐的杂志、装订成册的剪报、打成捆的底稿……“这都是素红的宝贝。”徐忠平坦言,妻子一生勤奋,执著于学习。

夏素红用文字记录和编织生活,打开了人生的另一扇窗。1995年,头灶镇党委破格提拔夏素红为报道组组长,她从此成了一名“土记者”。

“素红走路有些不方便,但每次收到新闻线索,她都第一个赶到现场。为了记录更多发生在农村基层一线的人和事,夏素红一拐一拐地走村访户,后来能骑车采访了,她五六年骑坏了3辆电动车。”头灶镇党政办主任徐春官回忆。

从事新闻宣传工作27年,夏素红在市级以上媒体发稿6000多篇,平均1.6天就发表一篇。她还写作杂文、评论,杂文作品登上了《人民日报》。

由于身体原因,近几年夏素红不能长时间伏案工作。她在手机上下载语音程序,以说代写,继续着她热爱的新闻事业。“晚上,她拿着手机靠在床头写稿,常常写着写着就睡着了,直到手机扣在脸上。” 徐忠平说。

为了写好新闻,夏素红将优秀的新闻报道收集起来,做成上百本剪报,时常翻阅。她还在网上报了写作班,学习新媒体知识。行走不便的夏素红,始终紧跟时代步伐,不让自己落后。

无人知道,她每天穿着尿不湿上班

“她对别人比对自己好。” 在别人眼中,夏素红是个温暖的人。为了让外地同事多回家,她主动将周末更新公众号的任务揽过来。在新闻报道中,她总把名字放在别人的后面。

头灶镇宣传委员孙颖介绍,有记者来了,夏素红总是坚持陪着到一线采访。上车时,她会笑着打招呼:“能让我坐左边吗?我有点不便当。”时常有困难群众找她,她耐心劝慰,纾解求助者心里的疙瘩。邻居卢忠辉说,哪家老人有病痛,素红不只是嘘寒问暖,还帮助找医生,跑前跑后。

而夏素红对自己的困难却从来不说。夏素红去世后,大家才知道,由于左腿残疾导致脊柱侧弯压迫膀胱,夏素红每天都穿着尿不湿上班。同事杨丰圣感慨:“以往在办公室给她倒茶,她总笑着说不喜欢喝茶。现在才明白,她哪是不爱喝茶,是怕上厕所影响工作。” 每天早上,丈夫拉一把,夏素红才能从床上坐起身来,系鞋带也要帮忙。

头灶镇社会事业局工作人员吕艳早年因车祸致颅脑损伤,留下后遗症,有一次在工作中突然晕倒,是夏素红及时伸出援手,并通知医生。此后,每次一起下村采访,夏素红总会挡在吕艳的左侧,防止她摔倒再次受伤,“像姐姐一样护我周全,全然不顾她才是最需要照顾的对象。”

善良质朴的夏素红影响带动着身边人。金康村村民许成兰儿子残疾,生活艰难。夏素红经常关心鼓励,帮其创业改变命运。2020年,武汉暴发新冠肺炎疫情,许成兰捐出自家种的10吨大白菜。去年河南水灾,她又捐出5000元。

爱心源于初心。在头灶工作的33年间,夏素红先后被评为“东台市优秀共产党员”“东台市十佳自强模范”“盐城好人”“盐城市巾帼十佳”。夏素红生前所写的《天使在人间》一书即将付梓。这本凝聚着夏素红善良和坚韧初心的15万字作品,将走进课堂,成为头灶镇中小学生的爱心读本。


黑嘴鸥:滩涂湿地环境的“试金石”

4月2日,央视走进盐城东台条子泥湿地,《大美中国 候鸟北归》直播黑嘴鸥的迁徙。离开越冬队伍,一路北上,在东海和黄海交汇处的滩涂湿地上,黑嘴鸥们开始寻觅适宜居住的第一个家,一部分黑嘴鸥也将在北归途中的第一处主要栖息地——江苏盐城东台条子泥湿地,开始它们恋爱之旅。


探访江苏盐城蟹苗基地:

科技加持,“反季”大闸蟹爬上春夏餐桌

俗话说,“秋风起,蟹脚痒。”在人们的印象中,秋季才能品尝到鲜美的大闸蟹。然而,中新网记者在江苏盐城沿海蟹种繁育基地发现,这里依靠科技支撑对育苗后的种蟹进行再培育,养成了优质的反季节商品蟹,不仅让人们在春夏时节也吃上大闸蟹,再创一个品蟹季,而且增加了养殖收益,助推乡村振兴。

10日,天气晴好,江苏盐城射阳海堤公路两侧的成片蟹苗养殖塘口波光粼粼。这里分布着80多家蟹苗繁殖场,是全国最重要的蟹苗供应基地。位于射阳县临海镇的盐城金洋水产原种场就是其中的一家,该场总经理陈立飞从1996年就从事大闸蟹苗繁育。他告诉中新网记者,自然界中,大闸蟹每年秋冬游到海边,在咸淡水交汇处进行幼蟹繁殖,春夏之季,幼蟹洄游到淡水中生长成熟。根据大闸蟹这一繁殖特性,人工繁殖大闸蟹幼苗必须在含盐量千分之十五以上的咸淡水中完成。因此,大闸蟹的人工育苗基地全部分布在沿海地区,尤以盐城沿海分布最多,这里的蟹苗供应量占全国的70%以上,产业规模达5亿元。

中新网记者在金洋水产原种场看到,几个大型露天养殖池塘整齐分布,池塘内碧水清波,增氧机在不停地转动,塘边挂着的网笼内是体重四两到半斤的母蟹。陈立飞说,他在350亩养殖塘放养了12000只母蟹和6000只公蟹。过去,近20000只种蟹完成繁育后,由于活性及品相大大降低,只能以每只10元到20元的低价处置,商业价值得不到体现。今年,他的苗种场采用了由盐城师范学院科研团队自主研发的专利技术“一种利用低值母本养成优质反季节商品蟹的方法”,对出苗后的种蟹进行45天再培育,可以养成与秋季蟹一样的优质商品蟹,送上人们的餐桌。

在一旁察看种蟹生长的盐城师范学院副研究员、盐城水产研究院智库专家宣富君博士正是这项专利技术的第一发明人,他长期从事甲壳动物生殖生物学和经济虾蟹类增养殖研究,是江苏省河蟹产业体系首席团队核心成员。他告诉中新网记者,这批种蟹经过3-4个月的抱卵越冬,出苗后虽然活力、肥满度等指标有所降低,品相也不如秋季蟹耐看,但其潜在价值并未降低。他的团队研发了专利技术,运用生殖生物学和生态养殖学原理,给这批大规格种蟹营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可以快速恢复种蟹的活力,养成青背、白肚、金爪、黄毛、满膏的反季节优质大规格大闸蟹。

金洋水产原种场内有十多幢工厂化养殖房,一米多深的养殖池里放养着出苗后的种蟹,个个膘肥体壮,活力十足。陈立飞说,近年来,大闸蟹养殖户对蟹苗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需要购进大规格优质种蟹进行繁育,蟹大成本自然不菲,他从全国著名的大闸蟹养殖地阳澄湖购进的半斤重母蟹,价格都在每只200元至300元之间。放在以前,这些种蟹繁殖后只能以每只10多元的价格出售,现在经过专利技术培育养殖后,每只蟹价格至少可达150元,全场能够提高经济效益230多万元,这对河蟹苗种繁育单位来说是极大的利好。

陈立飞端上加工煮熟的反季节大闸蟹,只见壳色橘红,黄满膏腴,肉质鲜嫩。这种品相的反季节大闸蟹,让有着三十多年河蟹养殖经验的养殖户王加龙感到惊奇,他说,自己养了这么多年的河蟹苗,从没有见过种蟹也能培育得这么好,科技的力量真神奇。

上海海洋大学成永旭教授是国家虾蟹产业体系河蟹生态养殖岗位科学家,比较关注盐城师范学院科研团队的这个科研项目,他曾到金洋水产原种场现场考察后认为,这个技术通过对产卵后的大闸蟹强化养殖,恢复了其营养价值,保持了鲜美口感,延伸了大闸蟹的上市周期,是一个值得推广的好项目。

射阳县河蟹生态育苗协会会长祁建中表示,射阳境内的蟹苗养殖基地每年拥有种蟹近60万只,如果将繁育后的种蟹养成优质反季节商品蟹,不仅让更多人在春夏季节品尝到美味大闸蟹,更可以每年提高经济效益1亿多元,这对养殖基地提高养殖效益,促进乡村振兴将起到极大的作用。


全省首例!盐城射阳一对夫妇半日拿到《不动产权证书》

材料受理审核、出让、过户、缴费、出证……4月8日上午,盐城市射阳县行政审批局不动产“一件事”窗口前,全省首例“成套房补办出让”一件事正在有条不紊地办理。不到半日,购房者杨某夫妇便从窗口工作人员手中拿到了新办的《不动产权证书》。

杨某夫妇购买了姜某夫妇坐落于射阳县城邮电巷的住房,而姜某夫妇是划拨土地的老证和房屋所有权证,“听说买卖交易,涉及的手续比较麻烦,整个办理过程需要5天办结,且需要往返县行政审批局不动产窗口三趟。”

杨某由于单位工作岗位特殊,不便连续请假,他正为如何过户而烦恼之时,获悉射阳县行政审批局正在推行“成套房补办出让一件事”改革,便向单位请了半天假,买卖双方相约前来窗口申办过户。当买卖双方仅半个工作日就办完房屋过户相关手续时,杨某夫妇赞不绝口,连声致谢。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4月以来,射阳县行政审批局率先开展“非税收入征收”一件事改革工作,结合行政审批服务实际情况,重点首推贴近市民日常生活、涉及面较广、办件量较大的“成套房补办出让”的“非税收入征收”事项。

该局将原本涉及自然资源规划局、不动产中心、税务局等多个部门5个环节、14份申请材料、5日内办结的审批事项,整合成一个环节,实行“一窗受理、一表申请、一次办结”,现只需申请人提供4份材料可在1个工作日内,成功办理土地出让费、税费缴纳等房屋过户相关的全部手续,快速取得不动产权证书。


江苏盐城发现两座西汉早期墓葬 出土随葬品140余件

11日,记者从中国海盐博物馆获悉,江苏盐城亭湖区东闸新村考古发掘工地近期发现两座西汉早期墓葬,两座墓葬共出土随葬品140余件(套),种类包括铜器、漆木器、陶器、铁器、植物种子等。

据了解,东闸新村一期地块在2021年上半年土地出让前,盐城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按照“先考古,后出让”的考古前置要求,组织力量入场进行调查与勘探,初步发现墓葬293座,并于2021年年底正式开始考古发掘。

目前规模相对较小的编号M84墓葬已完成发掘,该墓为长方形竖穴土坑木椁墓,葬具为一椁一棺,盖板由多块长方形木板组合而成。揭开盖板后,能看到棺、足厢与边厢,边厢与足厢内出土铜镜、陶郢爰、陶半两钱、釉陶瓿、陶鼎、陶盒、陶钫、陶圆壶、陶匜、陶杯、陶盘、陶勺等器物,其中陶郢爰为盐城首次发现。

形制更大、规格更高的编号M82墓葬已完成对边厢与足厢的清理。该墓同样为长方形竖穴土坑木椁墓,椁室由单棺、边厢与足厢组成。在墓葬的边厢与足厢中发现了木弩机、弩箭、弓、铍、彩绘木俑、漆耳杯、漆奁盒、漆瑟、六博棋盘、陶钫、陶郢爰、植物种子等物品近百件(套),其中完整木弩机、弓箭、六博棋盘为盐城首次发现。

考古工作人员还在编号M82墓葬主棺东端与椁室夹缝内发现一枚青玉谷纹玉璧,证明了墓主具有一定身份和地位。在墓主头部下方和胸部位置发现了7枚窍塞。

“此次发现的两座西汉早期墓葬是继三羊墩汉墓、二墩汉墓之后,盐城市区又一次重大考古发现。”中国海盐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从保存状况看,编号M82墓葬是盐城目前出土的唯一一座棺椁和陪葬品都保存较为完好的汉代墓葬。从文化价值看,此次发现为研究盐城地区汉代社会与经济等情况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材料。


盐城响水:冲破“雾霾”西兰花开

最美四月天,西兰花儿开。盐城市响水县冲破疫情“雾霾”,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农业生产,早春西兰花率先迎来了丰收季。进入四月份,广大农户开始采收春季西兰花,这些新鲜的蔬菜将不断供应疫情形势严峻的上海,送到“阿拉”市民的餐桌。

4月8日上午,响水县西兰花大道边的种植大户林芳德基地里一片繁忙,采收西兰花的务工人员戴着口罩,忙得不亦乐乎,她们娴熟地将硕大的花球切下,装进筐篓,再背运到大棚外面装车,开始了该县春季西兰花采收第一棒。据介绍,针对防疫要求,当地群众从栽植到采收始终保持“一人一棚”作业。“我每天采摘八个小时左右,工钱一百元,既方便照顾家里,又能挣到收入。”66岁的村民王芳满心欢喜地说。

“今年种植的60多亩春季西兰花,主要采用双拱棚+地膜的方式,共搭建80多个双拱棚,农技人员还及时把春耕物资‘快递’上门,方便了我们种植,目前已开始采收,预计亩产2300斤。”正在忙活的林芳德喜笑颜开地说,“西兰花的形态、品质比往年都好,以目前市场价3.5元一斤销售,大约每亩能挣到7000元以上。”据悉,该县实行春耕农资物品“快递”上门服务,各农资经营门店采取“网上订购、送货上门、点对点运输”的方式,开展农资购销配送业务,为全县春耕春播提供了有力物资保障。

目前,林芳德基地里每天采收2000~3000斤西兰花,集中装车运到当地的宝青冷库,经过分拣、去叶、除根、打包等工序,然后分批次发往长三角。随着一轮又一轮西兰花大面积的采收,会有越来越多的西兰花源源不断地供应长三角地区,与上海人民同心抗疫,共克时艰。

作为“中国西兰花之乡”,响水县在发展壮大西兰花产业的过程中,通过政府支持、科技创新、产业融合等方式,已经建成从种苗培育、标准化种植到冷藏保鲜、速冻加工、运输销售的西兰花全产业链。种植的西兰花花球圆紧,蕾粒细匀,色泽浓绿,口感脆甜,在市场上口碑较好,美誉度极高,走俏全国各大市场。

“今年全县春季西兰花种植面积大约3.5万亩,主要选用‘寒秀’‘喜迎门’两个品种,采用冬暖式大棚、小拱棚及露地三种模式进行栽种,县农技人员采取一对一上门服务方式,确保西兰花正常生长,预计春季西兰花将给当地带来2亿元左右收益。”该县蔬菜站站长徐亚兰说。

编辑:促织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