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间赛跑!揭秘盐都流调溯源专班

2022-03-28 10:03 来源:通讯员 邵潇汀 字号:

3月26日凌晨2点,窗外万籁俱寂,盐都区流调溯源一体化作战中心办公区灯火通明,24个工位座无虚席,此起彼伏的电话声和噼啪的键盘敲击声交织在一起,忙碌的身影,专注的面孔,正在为流调信息研判与复核忙碌着。

今年50周岁的刑警大队副教导员张辉正带队值班,他面前的笔记本上按照时间轴记录着各种活动轨迹,层叠的便签密密麻麻记录着急需完成的工作。这是他连续熬的第九个夜晚,口罩遮住大半张脸,双眼布满红血丝,眼底乌青。“视频分析费眼又烧脑,要一帧一帧地看视频,一分钟一分钟地还原轨迹。”话音未落,手中的电话铃声响起,又接到一组外省(市)发来的流调协查函……

“最大的敌人就是时间”

“流调溯源追寻的是过程,背后要汇总成千上万条零碎信息,我们的工作就是把密接人员的基本信息、行动轨迹、接触历史、聚餐情况等还原出来,既要快又要准,不能出现信息断档。”张辉介绍说。

据悉,自收到涉疫数据起,必须在1小时内上报初步轨迹,4小时内查清基本情况,12小时内完成流调溯源报告,同步将溯源出接触人员及场所管控到位。这对时间的要求十分严格,一旦耽搁将功亏一篑。

“晚一分钟就有可能造成更多人感染,形成传播链,增加几十甚至上百个密接和次密接。”张辉说,他们最大的敌人就是时间。由于核查指令随时可能下发,专班民警必须不分昼夜,随时跟进。

在邵建的电脑旁,放着只剩小半瓶的眼药水。他是溯源第一战队队员,每天要筛查数百小时的图像视频。面对海量资料,邵建经常看到双眼模糊甚至头晕想吐,每到此时,他就滴两滴眼药水,揉揉太阳穴,缓解一下疲劳继续工作。

专班的胡定鑫、袁鹏、陈俊铭等人利用自己的大数据专业特长,通过对涉疫重点人员开展精准流调、滚动研判,从海量数据和点滴细节中寻踪觅源。对于他们来说,时间似乎永远都不够用。为了不出任何纰漏,专班所有人员都吃住在单位,实际上,吃饭都是抽空,睡觉只是“打个盹”,不少民警已经连轴转了八九天,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除了需要排查本地的信息,还有外省(市)源源不断发来的流调协查函。由于核酸检测大多是白天采集,晚上出结果,所以专班“接单”往往都集中在深夜,通宵工作更是家常便饭。

自3月17日外省(市)来盐人员中出现第1例阳性病例以来,战队已接到溯源任务68个,拨打电话超3000个,排查信息1300多条,溯源895人,其中密接人员24人,次密接597人,一般人员274人……一组组数据,一张张表格,一份份报告,是工作人员用日夜的奋战与坚守换来的。

“这是一场输不起的战斗”

做好流调溯源和数据筛查工作,是阻断疫情传播链条的关键,必须与时间赛跑、分秒必争;又如“风语者”破译病毒行程,抽丝剥茧,将传播链梳理清晰。

打车轨迹、外卖凭据、支付账单……溯源工作要求严谨细致,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海量信息中每条线索都要还原、核实、整合,不遗漏任何时间点,否则随时可能爆发隐患。

如何精确锁定密切接触者?邵建介绍说:“如果一个核酸检测阳性病例曾去过某个餐馆,我们就会在掌握他用餐时间之后,锁定该时段同在餐厅的所有人员,随后根据时间、空间和频次,把这些人全部找到,通过疾控部门专家的现场判性确定密切接触者和一般接触者。”

感染者何时进来?何时出门?要精确到分钟甚至秒钟。坐在哪张桌子?谁距离感染者最近?谁没戴口罩?谁曾与感染者擦肩或有过交流……这些疑问,都需要大量人力来一一精准核实。如果漏查一人,就有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严重后果。

3月21日凌晨,电话铃声骤响——指挥部下发指令:一名新增新冠肺炎核酸检测阳性人员在盐都有活动轨迹。五个战队迅速铺开,数百次电话查证,多区域联动、多部门联合马不停蹄地实地核查……不到8小时,就将该病例涉及的密接、次密接等350人全部找出。

“我们公安主要是精准‘找’人,疾控是判定‘控’人。在一体化作战中心,我们现场合署办公,这大大提升了轨迹调查的效率。再配上大数据的后台支撑,就能尽最大限度争取时间,把感染控制在我们的封控范围内。”

说到当前的专班工作机制,张辉有股志在必得的信心:“流调溯源工作的成功秘诀其实就是十个字:快速、精准、全面、闭环、高效,只要不出现漏管失控,我们就赢了!”

经过大家一整夜的分析研判与共同努力,准确详实地还原了一名密接人员在盐都的全部活动轨迹。在座的每一位“风语者”都在倾尽全力,用“守”与“舍”编织起一道巨大的安全网。而这其中,又蕴含着多少鲜为人知的困难与艰辛。电话铃声再次响起,又有新任务传来……

编辑:池萍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