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3·23世界气象日访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志刚

2022-03-22 17:26 来源:王红梅 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融媒体记者 李旻 字号:

盐城气象人践行“气象万千 温暖四时”服务宗旨,聚焦需求提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向海发展、赋能未来。发展——这个永恒的主题,如今正在盐城这片鹤翔鹿鸣的神奇热土上,演奏着一曲曲雄壮的交响乐。

在市委、市政府和江苏省气象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下,盐城气象人正以只争朝夕的干劲和热情,踏上向海图强再出发的征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对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扎实推进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工作,向党和人民交出满意答卷。

记者:张局长您好,世界气象组织确定今年3月23日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早预警、早行动:气象水文气候信息,助力防灾减灾”。请谈谈这一主题的意义。

张志刚: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世界上许多地方的极端天气、气候和水事件正变得越来越频繁和强烈。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受到多种相关危害的影响。所以,要科学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就需要深刻认识把握全球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自身演变规律,增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充分发挥气象监测预报预警的“消息树”作用,提高预见性,打好提前量,下好“先手棋”,有效防范化解气象灾害带来的各类风险挑战,最大限度地减轻气象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和财产损失。今年世界气象日选择“早预警、早行动”为主题,就是在提示公众,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要关注预警,做好准备并能够在正确时间、正确地点采取行动,减少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世界气象组织指出,要重视预警工作,以便更好地开展防灾、备灾和救灾工作。这一理念也是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高度契合的。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新中国气象事业70周年之际,立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对气象部门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而中国气象局准确理解新发展阶段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的深刻内涵,提出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要做到“早、准、快、广、实”,这些都强调了预警在防灾减灾中的先导性作用。

记者:对于我们盐城来讲,这个主题给我们什么特别的启示?


建成高清电视天气预报演播系统,制作影视天气预报7套,成为老百姓最爱看的节目之一。

张志刚:盐城南北跨度长,处于南暖温带和北亚热带的过渡地区,兼顾南北气候特征,同时由于濒临黄海,海洋气候对我市影响较大。季风性海洋气候导致强对流天气经常出现,暴雨、台风、大风、高温、大雾、低温冰冻等气象灾害也较为频繁,气象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和威胁。因而,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紧紧围绕提高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做好极端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工作,做到早预警、早应对、早处置,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是新时期新形势下我市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也是盐城气象部门的职责和使命所在。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切实做好极端天气下的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工作,省政府于2020年印发《关于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江苏强对流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服务示范体系建设方案》。市政府办公室在全省率先出台《盐城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印发《加快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了未来五年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具体措施、实施路径和工作责任。2022年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设“强对流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服务示范体系”,这为做好今年气象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着力点和抓手。

记者:落实“早、准、快、广、实”要求,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我市采取了哪些措施?成效如何?

张志刚:我市对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积极构筑高效协同气象灾害防御体系,重点做到“四个突出”:

突出组织保障,健全完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坚持党委和政府在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领导和主导地位,强化部门协同配合,统筹推进城乡气象灾害综合防御工作。市政府先后出台《加快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龙卷、雷暴大风等致灾天气防御工作意见》《盐城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文件,批准印发“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把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极端天气应对和防灾减灾进行了全面部署,加大考核力度。市、县政府均成立气象灾害防御组织机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覆盖率100%。深化气象与应急管理、城管、交通、文广旅游、农业农村、水利、民政等部门的应急联动,完善信息共享、灾害会商、设备共用、应急联动和灾害评估机制,促进气象灾害防御和防汛抗旱、道路交通、农业生产等有效对接和深度融合。加强与政法部门合作,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网格管理,整合防御责任人、气象信息员、气象网格员,织密气象灾害防御组织网。

加强气象科普,增强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意识。

突出基础建设,着力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对标监测精密要求,认真实施“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项目,建成全省首座海洋气象浮标观测站,建成X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地波雷达、大气成分观测站等大量先进的气象观测设备,在黄海湿地核心区建设4座高标准生态气象观测站,在重点防灾区域加密自动气象站网和能见度监测网。全市地面自动气象站190余座,其中市区自动站20座。监测密度乡村达9公里,城市达4公里,大大提升了气象灾害综合监测能力。气象装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和规模总量处于同类设区市气象部门领先位置。对标服务精细,完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和快速发布机制,与三大运营商签订协议,实现全市范围内重大气象灾害预警短信全网发布。建成全省首个气象预警信息靶向发布平台,实现了重大灾害性天气高风险区域预警精准发布。利用应急广播发布气象预警信息,全市建成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9个。与政法部门合作,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网格管理,全市气象信息(网格)员共有13162人,覆盖各个镇、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通过电视、电台、报纸、短信、电视天气预报、96121声讯系统、微信、微博等发布手段对外辐射,在18分钟内第一时间到达市、县、乡、村四级防汛减灾责任人手中,为全市有效组织防灾减灾发挥重要作用。

突出业务支撑,着力提升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和风险管理水平。对标预报精准要求,不断提升预报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建成盐城新一代预报服务平台、灾害性天气辅助研判系统和气象自动站数据处理平台等业务系统。气象预报预警准确率不断提升,2021年,全市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91.09%,居全省前列。延伸公众服务链条,建成高清电视天气预报演播系统和气象辅助决策App,完成气象微信和影视节目改版。加强气象灾害风险防范管理,开展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编制精细化到乡镇的暴雨、洪涝等主要气象灾害风险区划。重视发挥气象科技在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中的支撑作用,以比武练兵为抓手,强化预报、服务、防雷减灾人员素质,多次在全省气象业务竞赛中名列团体前3名;以气象科技创新团队为平台,开展了暴雨、台风、龙卷等灾害性天气监测与预警预报技术研究,不断加大科研成果的转化利用,在生态盐城建设、海绵城市建设、“碧水蓝天净土”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0年7月22日,响水县提前预警,将龙卷风灾害降到最低,被编入《2020年全国气象服务优秀典型案例》。

突出生命至上,为防灾减灾决策部署赢得先机。准确把握和践行气象防灾减灾“早、准、快、广、实”的要求,努力做到重大灾害性天气监测不漏网、预报报得准、服务零失误。在2016年极端严寒天气、“6·23”龙卷、2018年台风连续登陆、2019年春夏连旱、2020年“7·22”龙卷、2021年“4·30”强对流等重大灾害性天气的防御和应急处置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市委、市政府防灾减灾救灾部署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赢得先机,气象服务工作多次获得地方党政领导高度肯定。盐城市气象局连续多年获评江苏省气象部门目标考核优秀单位、江苏省气象局重大气象服务先进集体称号,被授予省文明单位、市文明行业、市文明机关,一批特色工作做到“省内有名次、国内有影响”。

记者: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渠道很多,具体是哪些?

      张志刚:市民可以登录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网(http://www.12379.cn/),查看全国发布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属于其中的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盐城市气象局门户网(http://js.cma.gov.cn/dsjwz/ycs/)、中国天气网盐城(http://js.weather.com.cn/yancheng/index.shtml),或者可以关注盐城气象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ID:yanchengqixiang),随时了解盐城市气象台发布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和天气预报。另外,当市气象台发布预警信号后,我们也会将预警信号的图标和内容发送给盐城电视台,盐城电视台一套在播出时间内会实时悬挂预警信号图标并滚动播放字幕提醒广大市民注意防范。盐城公交移动数字电视系统也会实时悬挂预警信号图标,对于重大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盐城广播新闻频率(FM91.5)等也会进行插播。我们还利用报纸、应急广播、电子大屏、手机短信、96121等媒体对外发布气象信息,确保天气预报最大范围覆盖。



记者:气象部门在防灾减灾、全方位服务我市高质量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么,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有哪些?

张志刚:我们将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以强对流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服务示范体系建设为主线,努力向省内先进地市和我市先进单位看齐,在更高起点上推动盐城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前、争一流,以高质量气象事业发展保障盐城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力做好各项气象服务保障。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着力提升气象服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质量和效益,全力做好防汛抗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做好重要节点、重大活动、重要战略决策气象服务保障工作。推动气象服务与农业、交通、海洋、电力、生态、旅游等气象敏感行业深度融合,更好地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坚持高位推动,切实抓好规划、文件的落地见效。推进“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项目落地见效,补短板、强弱项,努力提高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以需求为导向,完善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观测站网布局,推进雷达、地面自动气象站建设和升级改造,完成建湖、响水、阜宁三个县级气象台站建设和搬迁任务。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以高质量党建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统筹抓好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坚持制度建设贯穿始终,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盐城气象官方微博

      我市发布2021年盐城重大天气气候事件

2021年,盐城气候总体特征是温高雨多,年内异常天气气候事件多发,影响较大。

1. 1月至2月前冷后暖,气温冷暖起伏剧烈

1月至2月,我市总体偏暖,但气温冷暖起伏剧烈。年初“跨年寒潮”后,1月5日至7日,寒潮强降温接踵而来,导致1月上旬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异常偏低4℃左右。7日至9日,最低气温持续在-9~-12℃,为历史同期少见的寒冷。2月平均气温比常年异常偏高3.5℃到4.5℃,8个基本站均为有观测记录以来历史第一。2月下旬19日至21日,气温迅速回暖,最高气温突破25℃,市区达到26.6℃,全市除射阳外的7个站都出现极端暖气候事件。

2. 4月29日至30日强对流天气灾害影响大

受东北冷涡持续影响,4月29日至30日,我市出现大范围强雷电、10级左右雷暴大风和局地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其中,30日有25个区域自动站测到10级以上阵风,射阳港最大风力达13级,6个县(市、区)的20多个乡镇遭受冰雹,建湖县沿河镇冰雹最大形如鸡蛋大小。此次强对流天气造成主要设施大棚受损和农作物倒伏,另有农户房屋受损,电力线路受灾。

3. 台风“烟花”创影响时间和大风持续时间历史最长记录

2021年第6号台风“烟花”7月24日夜间开始影响盐城,29日上午基本结束,影响时间长达112小时。影响期间,盐城出现8~10级阵风,最大风速25.7米/秒出现在大丰区大丰港;普降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最大降水量305.6毫米出现在东台市溱东镇。和历年影响盐城的台风比较,台风“烟花”创造了影响时长和内陆平均6~7级、沿海地区平均7~8级的大风持续时间的历史最长记录。

4. 8月多阴雨,盛夏高温日数少

8月本来应是出梅后的盛夏暑天,但偏强的冷空气将副热带高压打回了南方,冷暖空气对峙在长江中下游,出现异常的“倒黄梅”天气。受雨带南北摆动影响,盐城8月中下旬雨日多达8天,有6天出现在8月下旬。2021年的盛夏虽然平均气温较常年持平,但7月至8月高温总日数较常年明显偏少,阜宁仅出现1个高温日,为近20年最少。

5. 9月下旬“史上最热”

9月下旬连续3天,副热带高压控制我市上空,导致22日至24日的最高气温均打破有气象数据以来的历史同天记录:分别是32.9℃、32.1℃、30.7℃。2021年9月下旬的日最高气温平均值达到29.2℃,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9月下旬。

6. 近20年最晚的入秋和最短的秋天

经历了史上最热的9月下旬之后,全市于10月10日至11日入秋,比常年迟了16天,是近20年最晚的入秋。11月上旬后半段,受强冷空气影响,气温呈跳水式下降且持续走低,我市于11月8日官宣入冬,比常年早了10天左右。从入秋到入冬仅有27天,2021年秋天是近20年来最短的秋天,被人们笑称是“咻天”,意为过得太快。

7. 11月至12月寒潮过程频繁

11月至12月,冷空气活动频繁,出现6次寒潮过程,分别在11月7日至9日、21日至23日、11月29日至12月1日、12月12日至13日、12月16日至18日以及12月24日至26日。其中11月的前两场寒潮过程降温最为明显,48小时最低气温下降14~15℃,降温幅度最大为建湖,达到16.3℃(11月21日至23日)。

编辑:魏洪利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