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盐城记

2022-02-03 17:46 来源: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融媒体 字号:

盐城记

傅逸尘/文

卢瑶/手绘

仲秋时节,天风渐凉,细雨微蒙。彩云时卷时舒,日光或隐或现。这次来盐城,如同奔赴一场与大自然和生命精灵的约会,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盘桓在心底的那股强烈的吸引力。虽然是第一次到访,但是心却好像早已来过,似曾相识却又新鲜陌生——“东方湿地之都,仙鹤神鹿世界”的美名,着实令人神往。

午后的阳光里,穿行在大丰区北部新丰镇的“荷兰花海”中,满眼是大片五颜六色的花草,当真闯入了一片“花的海洋”。景区将“田园、河网、木屋、风车、教堂、花海”等典型的荷兰元素进行了高度还原。蓝天白云、鲜花草坪,还有那些荷兰风格浓郁的建筑,处处洋溢着异国风情。大片各色百合,散发着浓郁的香气,沁人心脾,令人心醉神迷。导游介绍说,春天是郁金香的季节,在荷兰花海每年3月到5月,能看到3000多万株郁金香盛放的景象。2018年,荷兰花海还被授予“世界郁金香最佳景区”称号。夏天,这里有玫瑰花墙,还有绵延的薰衣草花海,绣球花、蔷薇花、紫薇花、马鞭草等花开遍地。冬日,更有三色堇、金鱼草、龙翅海棠等傲骨身姿装点着荷兰花海的冬天。

想不到在苏北地区,还能看见这么大规模的郁金香花海,实在令人惊叹。眼前的现代景观,背后其实隐藏着一段民族实业家废盐改垦、兴修水利的奋斗历史。早在1919年,民族实业家张謇成立大丰公司,在盐城这块因盐而兴的土地上兴修水利,改土垦荒,聘请荷兰籍水利专家特莱克将荷兰先进的相关技术引入盐城,成就了大丰的转型发展。一百多年后,我们置身的“荷兰花海”景区,是在深度挖掘了这段实业报国的历史基础上打造而成的,由此也吸引着各方游客进一步感知盐城这座古城厚重的历史和文化。

游览荷兰花海景区的重头戏无疑就是观看每天下午演出的戏剧《只有爱》了。主剧场“如月”剧场的外墙很有特色,覆盖着13140个幻彩金属板,随着光线的偏转,剧场五彩的外衣如波光粼粼的水面般起伏,每一个色块都是少女的梦,粉的、黄的、橙的、绿的、蓝的,天地纯粹,如梦似幻。演出形式十分前卫新颖,强调观众的参与和沉浸式的互动体验。演出主题围绕“爱情”展开逐渐深入的讨论,随着多重空间的转换递进,演员们与观众们一起探讨爱情和性、出轨、初恋、真爱等主题,到达最后一重空间后,唤起“我相信爱”的集体共鸣,引人深思。在“戏剧幻城”中有六大剧场,每个剧场里又会有若干个戏剧空间,每天平行上演数十个关于爱的故事。它们都是由王潮歌导演从上百个真实素材中挑选出来并精心改编为舞台剧。事实上,每个人对爱的看法不一样,做法也不一样。而在这块这“只有爱”的剧场里,观众们既共情共鸣,亦感同身受。

观看演出之前,我以为和中国绝大多数地方的景区一样,这里上演的也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某某“印象”。出乎意料的是,这座网红剧场里上演的网红演出,探讨的是一个恒常、公共但同时也是敏感、隐私的话题——爱情。这种开放式的表演和讨论形式,会触碰到人们心底最私密、最痛处、最模糊、最柔软的部分,彰显了中国人对待爱情的心态变化,更开朗、更明亮了;同时,也显示出盐城开放、包容、厚重、现代的城市气质。

大丰的全域旅游遍地开花,可谓随处见景。除了荷兰花海外,随便抬脚走进一个乡村,就有一道令人眼前一亮的美景,比如恒北村,这是美丽乡村的样本。当地充分发掘本地建筑、乡风、民俗、特产、饭菜等本土文化,深入推进文旅融合,真正让城市人眼中的农村变为可休闲、可娱乐、可体验、可回忆的美丽乡村,闲言笑语中不仅仅是存在于人们记忆中的乡愁,而是村儿里那段依然可以触摸的乡里温情,可以触碰的青山绿水,可以耳闻的鸡鸣狗吠,可以遥望的袅袅炊烟……

在盐城采风的几天里,确实有很多令人惊艳的印象与感受。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风云际会。2021年10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了《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问题,又一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这方面,盐城无疑走在了全国甚至世界的前列。尤其是以恢复鸟类栖息地为目标的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盐城黄海湿地遗产地生态修复案例,从7个大洲26个国家258个申报案例中脱颖而出,被评选为“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使得盐城为世界所瞩目。

盐城有着绵长曲折的海岸线。海水和堤岸,岁月和风雨,演化成会“生长”的沿海湿地;荒滩与绿林,自然与人工,开拓成会“呼吸”的平原森林;南来北往,春回秋迁,勾勒出最“生动”的候鸟天堂。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盐城条子泥湿地和东台市高泥淤泥质海滩湿地,面积约2700平方公里。潮汐涨落,斗转星移,在这里,人类生存发展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之间达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生存、生活、生态的互补流转与完美交响成就了世界自然遗产的奇迹。

在“条子泥”湿地,大片一人多高的盐蒿,如同火焰般炽热的红色与海水的蓝色无缝对接,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美得令人心悸、澄明。无论环境多么艰辛恶劣,春夏秋冬,盐蒿依然蓬勃生长。这红色,是生命的色彩,只要一场秋风,就把盐味的土地整理出一望无际的飞毯和彩云。各类不同种类的候鸟如同时空中穿梭的精灵,越过沧海,生生不息,停歇、繁殖、换羽和越冬,在东亚—澳大利亚这条世界级候鸟迁徙路线迁飞区上,长翅当空,南来北往,惊艳着每一个迁徙季。如月之恒,如日之开,“条子泥”湿地如流动的一缕清晖,关于生态,它总能演绎到极致。时光如梭,这里有神奇生长的沿海湿地;沙落留痕,这里有匠心独运的平原森林;生态和谐,这里有万鸟翔集的候鸟天堂。在这个候鸟天堂里,最大牌的明星当数被称为“鸟中大熊猫”的珍稀小鸟——勺嘴鹬。这种全球仅有600多只的鸟,因嘴形像一把小勺子,被鸟类爱好者亲切地称为自带“饭勺”的小鸟。每年的夏秋时节,“小勺子”都会长途跋涉来到盐城。这种稀有的小鸟,让我心醉神迷的同时,更加惊叹于盐城为全球生态治理和美丽中国建设贡献的智慧、努力和经验……

穿行在盐城的大街小巷,走过一处处景点,伴随着心中那份既陌生又熟悉的感觉,我不停寻觅着,寻觅那股强烈吸引力的源头。直到我走进新四军纪念馆,耳畔响起“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的铿锵旋律,我终于可以确认,那股力量就源自这段红色的革命战争历史。展厅里背景音乐播放的正是《新四军军歌》,音量不大,却吸引你仔细聆听。雄壮的旋律和节奏,将我的思绪拉回到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1941年1月初,皖南事变爆发,举世皆惊。1月17日,蒋介石发布命令,宣布新四军为叛军,撤销新四军番号。次日,中共中央继13日通电全国披露皖南事变之真相后,又分别发出关于皖南事变对全党的指示和公开谈话,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恶行径,痛斥蒋介石的反动命令。20日,毛泽东亲自签署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关于在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24日,新四军代军长陈毅率全军发表通电,并在中共中央中原局机关报《江淮日报》发表《论皖南事变及新四军的态度》,重申新四军对时局的态度及其今后的抗日方针。25日,新四军重建军部大会在盐城隆重举行,陈毅、刘少奇、张云逸等军部领导人,新四军各部指战员,抗大五分校师生,以及盐城各界代表和各地汇聚而至的干部群众代表近万人参加。新四军军部在盐城重建,是一件深刻影响中国革命和抗战历史的大事。

此时此刻,置身于新四军纪念馆里,那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文物和照片,吸引我时时驻足、仔细察看。尤其是曲作者何士德晚年手抄的一份《新四军军歌》,尤其令我感兴趣。从这首军歌的创作过程中,我们可以感知到新四军这支革命武装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精神气质。

1939年2月,周恩来到皖南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视察。各个支队的司令员及主要部门负责人都回到军部参加会议。何士德在日记本中写道:“报告会我也参加了。在欢迎周副主席的会上,陈毅司令员在大家鼓掌邀请下唱了法文的法国革命歌《马赛曲》,我也唱了《八百壮士》……”开会期间,陈毅提出新四军应该有一支雄壮的军歌,来鼓舞部队的革命精神,增强部队的战斗威力。他和一些领导谈起写军歌的问题,军部领导都同意。于是,他在3月用白话诗体写了一首长诗,名《十年》,热情地歌颂了新四军历经千百次血战,为民族的生存抗战。这首诗作为军歌歌词的初稿提交新四军领导同志讨论修改后,陈毅就回到敌后战场指挥作战去了。

副军长项英主持军歌歌词的讨论与修改。军长叶挺、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军副参谋长周子昆、军部秘书长李一氓等人参加修改。不久,何士德问项英副军长军歌歌词进行得如何,项英说:“我们改来改去都没改好,还是等陈毅再从敌后回来完成吧。”陈毅回来后,收集了大家的修改意见,最后修改定稿。政治部安排何士德作曲。第一稿经文化队试唱,军部首长及文艺工作者认为不够雄壮。政治部主任袁国平说:“如今是对日本侵略军作战,我们的军歌要求雄壮有力,有把敌人赶出东海的气魄。”何士德按此意见写了第二稿。1939年10月12日,新四军军部在《抗敌报》上刊登了学唱《新四军军歌》的命令及歌谱。命令要求全体指战员在最短期内唱诵纯熟,使人人深切了解军歌意义,以军歌之精神为全军之精神,并贯彻此精神于我军战斗中、工作中、日常生活中去。

何士德曾在《唱军歌振军威战日寇》一文中回忆道:“从各支队调来军部学习的干部,也约我到他们驻地教唱《军歌》。他们热情和认真学习的态度,很使我感动。各支队也把《军歌》传唱开来,指导员用《军歌》教育战士,讲解我军的历史、革命传统和作战方针任务。当时我想,《新四军军歌》已经唱起来了,但是在谱曲期间直到传唱扩大,都未能同陈毅同志碰过面,不知道他对于音乐方面有什么意见,很想亲耳听一听他的教导。”后来,在新四军军部举办的一个联欢晚会上,由何士德指挥全体指战员演唱《新四军军歌》,战士们唱得整齐雄壮,情绪饱满激昂。歌声结束,在现场观看的陈毅热烈鼓掌。何士德走下台时,陈毅招呼他坐在自己身旁。何士德抓紧时间向他征求关于《新四军军歌》音乐方面的意见。陈毅说:“我们有了一首雄壮的《军歌》了。最后一句‘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重复了两次,一次比一次高昂,有气魄,意志坚定,这很好。正是我写这个歌词时想强调的地方。”

抗日战争中,新四军深入华中敌后战场,像一把钢刀直插敌人的心脏。这首“集体作词、陈毅执笔”,旋律雄壮激昂的《新四军军歌》,汇成强大的声浪响彻战场,陪伴着这支铁军,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确立《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后,在上海的中国唱片公司接到了录制国歌唱片的任务。10月1日,中国唱片公司赶制的10张特别唱片运达北京。唱片的一面为《义勇军进行曲》,另一面为《新四军军歌》。由此可见《新四军军歌》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今天,当我在新四军纪念馆中,听到耳畔响起《新四军军歌》时,一种纯真激越而又深沉高贵的情感油然而生。

离开纪念馆,路上途经盐城市中心,我看到了那尊著名的雕塑:年轻英勇的新四军战士身背大刀、手握缰绳,骑在高扬前蹄的战马上昂首东望。新四军开展的抗日游击战争迫使日伪军困守华中占领区不得脱身,成为插向华中日军的一把尖刀,在华中敌后的抗战中逐渐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一场场生死硬仗,一次次铁血荣光。新四军将士纵横驰骋江淮河汉,为盐城这座城市留下宝贵的“铁军精神”。如今,“铁军精神”代代相传,鼓舞着盐城人民秉承初心、不忘来路,创造新的辉煌。盐城,这座掩映在生态绿色、海洋蓝色、历史红色中的现代都市,越发显露出独特的气质和吸引力。(中国著名作家盐城采风行·本文刊发于《中国作家·纪实版》2022年第1期)

顾雨婕/诵读嘉宾

顾雨婕,江苏大丰人,时尚工作者,喜欢将无声的智慧变成有声的觉悟,朗诵着,创作着。

傅逸尘/作者

傅逸尘,《解放军报》文艺评论版主编,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辽宁作协特聘签约作家。曾获茅盾文学新人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

编辑:苏舒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