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多世纪坚持播绿、守绿、护绿!盐碱地“种出”6.8万亩海滨国家森林公园

2021-12-31 06:39 来源: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融媒体记者 龙青云 周俊 字号:

“这里的大面积森林,太震撼了!谁能想到是在盐碱荒滩上长起来的,真了不起!”12月29日,时近正午,来自上海的王超站在东台黄海海滨国家森林公园最高处——“森林之眼”瞭望台,俯瞰层林尽染、浩瀚如海的杉树林,由衷赞叹道。56年来,一批批林工在这里挥汗躬耕、垦荒造林,半个多世纪坚持植树护林不动摇,打造出一座6.8万亩、森林覆盖率超90%的国家森林公园,负氧离子浓度每立方厘米平均达4500个,拥有各类植物628种、鸟类342种、兽类近30种……昔日的盐碱荒滩长成我国东部沿海的“塞罕坝”。今年9月,东台黄海海滨国家森林公园管理中心林场数十年如一日造林护绿,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评为“第三批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先进集体事迹”。

荣誉背后是半个多世纪对绿色梦想的坚持与坚守。1965年,东台县委、县政府将发展的目光瞄准了一望无际的沿海滩涂,决定在盐碱荒滩上种树、造林。当年国营东台县林场成立,10月份从县城广招的一批年轻人走进沉睡的盐碱地。“白茅走尘沙,盐霜刺眼花;草棚漏星月,蚊子苍蝇大……”面对这样的恶劣环境,被后来人称为“十八勇士”的这批“先遣队”没有退缩,迎难而上,建场部、砌宿舍,割茅草、翻荒地,在贫瘠的盐碱地上开启了林场建设的序幕。

盐碱滩上种树,就得先改良土壤。干部林工齐上阵,顶寒风开塘挖沟,冒烈日引水排碱。在盐碱地长上盐蒿、茅草,后种耐碱性的苕子、涝豆,改良土壤,增加肥力。从耐碱、成活率高的刺槐开始,漆树、竹子、泡桐、意杨、银杏,林场不断探寻适生树种,择优选种。1973年,林场专门成立“水杉队”,反复试验枝条扦插,最终培育出水杉苗,栽种了第一片水杉林。如今,森林公园海林景区4.2万亩、海滨景区2.6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超21万立方米。

半个多世纪以来,干校干部、500名知青、大学生纷纷投身林场,参与林木栽种、管护与林场建设,留下许多感人故事。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从当初的林场党支部到现在的森林公园管理中心党委都毫不动摇坚持林权国有、林场国营,避免林木被乱砍滥伐,长期坚守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初心不变,从而保住并不断壮大这片林海。

“在这样贫瘠的盐碱地上人工种出大面积森林,真是奇迹!这儿就是黄海之滨的‘塞罕坝’,展现的林工精神与‘塞罕坝精神’异曲同工,感人至深。”生态报告文学作家、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退耕中心副主任李青松多次深入河北塞罕坝采访报道,今年10月走进这里赞不绝口。

编辑:韦海燕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