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电往事

2021-11-28 12:02 来源:张永成 字号:

当夕阳滚落到西山背后,晚霞也收尽了她的最后一抹余辉,幽蓝幽蓝的天空中开始点缀起小星星。就在人们下意识地感觉到天黑时,村子里沉睡一天的路灯纷纷睁开了眼睛。那一盏盏乳白色的灯,被细高的灯杆挑着,就如古时皇城里撑灯的侍从,穿过村巷,站满路道,让家家户户的门前,都如城市的街道一样亮堂。

吃过晚饭的 大爷、大妈们,陆续来到靠近路灯的广场空地上,随着《好日子》《唱支山歌给党听》等优美的旋律、欢快的节奏,时而抛袖靠步,时而甩腿跺脚,时而摆手转身,时而尽情舞动舞步整齐,动作流畅,极富节奏地跳起了广场舞,使整个村庄笼罩在喜庆祥和的气氛里,大爷大妈们说,有电真好,什么事都能做。

然而在四十年前,那时候没有电,晚上全村黑咕隆咚。

我当时正在读小学五年级,晚上做作业都是用洋油罩子灯,母亲也在晕子灯下干着针线活,而且灯光调得很喑很暗,那时洋油都是计划供应,非常紧俏,几乎家家都不够用,为了不让灯光散失,有时还在玻璃罩子上套着纸“盖头”,让灯光锁住在固定的圈子里,家里的洋油计划用完了,我便到离家不远的扫盲夜校做作业,夜校里有一盏汽油灯,雪亮。  父母则在家中院场里借着月光打豆子、剥玉米,没月亮的晚上全凭手摸。那些没光亮的日子,确实让乡村人家受了不少苦。

这种日子一直伴随我者人初中。大约在1980年左右,电终于进了村里,各家安上了电灯。 通电那一阵子,全村

人沉浸在无比的幸福中,谈论的都是关于电的话题。时间一长,人们对电就失去了感情和兴趣,即使有些人家拉上了电灯,也是聋子的耳朵摆设。接下来是牢骚满腹,怨声载道,

当时供电可靠性非常低,隔三差五经常停电,电压也非常不稳定,而且电压低到灯泡里只有一点点红丝的亮光,在线路下游的农户用电饭锅煮饭都是夹生的。甚至有时候采取轮流供电解决电力紧张的问题,就是这样电力供应依然及不稳定。

无电的夏季是最难熬的,电风扇扇不了风,乡村的种田人中午就无法休息。父亲想出个土办法,索性将席子放在树木荫蔽的地方,虽说靠近地面有凉气,然日复一日,父亲居然患上了老寒腿。到了晚上就难捱了,外面有蚊虫,家里又热得无法入睡,于是大家纷纷来到河口的水泥桥上,一边乘凉,一边等电,有时十一二点也不见电到来,为了第二天的农活,大家便陆续续回家休息。父亲躺在床上,望着黑暗中隐隐发光的灯泡。一手拽着开关线,在不停地开着关着,企望电早点到来,时间长了,也不知道是开是关,不知道有多少回都是捏着开关线进入梦中的,嘴里还念叩着:“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总之, 一年之中,也只有春节的那十多天时间,村子用电有保障。春节一过,就又天天晚上停电。

改革开放的飞速发展,启动了“村村通电”“户户通电”工程,村子的用电难题终于得到了解决,线粗了、电足了、灯亮了,一些小副业、加工厂相继办起来,各种家用电器走进千家万户现代化的家电也走入乡村人家,人们的生活水平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如今,乡村晚上,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想电、盼电、怕电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并已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

天上千颗星,地下万盏灯。现在,像河水一样足的电,不仅为乡村照出了一条灯火辉煌的光明大道,更是为村民们点亮了幸福生活的路。

编辑:顾明峰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