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推进黄河故道片区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

2021-11-25 22:43 来源:盐城发布 字号:

日前,中共盐城市委办公室、盐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黄河故道片区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黄河故道片区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全文如下。

关于加快推进黄河故道片区

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

黄河故道片区与黄河流域地理相近、人文相亲、经济相联,是讲好黄河故事、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经济带。我市境内黄河故道中泓长度达118.83公里,沿线涉及阜宁、滨海、响水3县16镇(街、区),以及黄海新区和滨淮农场,总面积377.5万亩。黄河故道片区是我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的地区,加快推进黄河故道片区乡村振兴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改善群众生活品质,推进共同富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为加快推进黄河故道片区乡村振兴,现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要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明确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按照“五个示范引领”要求,推动“北部加快隆起”,坚定走好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转型之路,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充分保护和利用好故道片区独特的生态优势和资源禀赋,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富民强村等工作,将黄河故道片区这一地理高地打造成全市乃至全省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幸福高地。

(二)基本原则

——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坚持系统性思维,按照“市级统筹、县级落实”工作体系,整体谋划黄河故道片区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实行集中投入、规模开发、整体推进。坚持规划先行,合理设定阶段性目标,循序渐进,务求实效。

——因地制宜,重点突破。坚持市场主导,充分发挥故道片区独特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在稳定粮食产能基础上,加快发展高效园艺、特色种养、生态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流通业,着力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绿色发展,文化赋能。坚持把良好生态作为发展的根本依托和最大优势保护好和利用好,注重生态涵养,大力倡导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积极保护和利用黄河故道片区生态资源、遗址资源、文化资源和农业资源,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

——以人为本,共建共享。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尊重和保障故道片区农民群众在村庄建设中的各项权益,发动群众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发展目标

到“十四五”末,黄河故道片区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粮食综合产能稳定在90万吨以上,高标准农田建设比例达75%,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75%,创成4A级及以上农业园区3个,建设50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项目15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5个,争创农业产业强镇1-2个;农村面貌显著改善,村庄绿化覆盖率达35%,新建省市级特色田园乡村10个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达100%,新改建农村公路200公里以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域覆盖,省级文明乡镇占比达50%以上;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度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二、重点任务

依托资源禀赋,精准施策,着力打造黄河故道片区“一廊三带”,即:打造生态绿色廊道、现代农业产业带、美丽宜居风光带、富民强村幸福带,整体推进片区乡村全面振兴。

(一)打造生态绿色廊道

1.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严格保护农村自然生态系统、重要水源涵养区、自然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沿黄河故道、沿国道省道、沿滨海海域造林绿化及农田生态林网建设,开展黄河故道沿岸绿色走廊建设。强化环境污染治理,推进投入要素减量化与农业清洁生产。以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为支撑,优化种养结构,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提高农田土壤固碳能力,推进农村可再生能源替代,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农村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空间格局。在保障粮食安全、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保持农业农村生产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对碳排放的科学预测和充分研判,按照“合理控峰、协同增效”的原则推进片区农业农村碳达峰工作。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提升湿地生态质量,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确保区域内重要饮用水源地安全。

2.加强土地整治和建设。大力推进土地整治,整治盘活村庄“四旁四荒”等低效利用空间资源,在坚决守住用地红线的前提下,全力保障用于产业发展的建设用地与设施用地,将黄河故道高质量发展项目列入省重大产业项目用地保障,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市县每年安排不低于5%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用于保障黄河故道片区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用地。推进土地全域综合整治部省试点,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积极推进万亩以上连片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与综合效益。

3.加强水资源优化利用。大力实施区域内农村河道整治,强化水系连通和疏浚清淤,积极开展农村河道生态治理。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积极整理滩地水系,完善田间引排水配套设施,提高区域农水标准,实现滩地排涝十年一遇,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田间通过新增和完善梯级控制,增强拦蓄当地径流,加大外调补给能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现灌溉设计保证率达80%以上,保障故道片区综合开发的水资源要求。

4.加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依托黄河故道特有农产品和特色文化地貌,突出关键节点打造,大力培育桃花源、梨花语等集农业生产、观光体验、农事科普、休闲康养于一体的旅游集散地,开发推介富有黄河故道特色的生态旅游线路。围绕美丽乡村旅游公路,积极支持农旅项目及承载旅游公路服务驿站功能项目,大力推进农业与旅游、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充分开发主题特色鲜明、产品创意独特、游客乐于参与的乡村文化体验产品。

(二)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带

5.调整优化生产布局。立足故道片区农业物种多样、生态环境独特、种植制度多元等特点,按照“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集中连片、注重特色”的思路,不断优化种植布局和品种结构,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布局黄河故道特色产业示范带、园艺生产集聚片和畜禽养殖集中点。结合故道地区一般农用地存量和地方种植基础,堆上重点打造以优质梨、苹果、黄桃为主导的林果产业带、块根块茎类蔬菜生产集聚片和白首乌、瓜蒌等特粮特经产业带;堆下南部区域重点发展优质食味稻米产业;堆下北部区域重点发展以甘蓝型蔬菜、四青作物为主的高效蔬菜生产集聚片;堆尾黄河入海口区域重点发展生态健康水产产业,发展以种养循环为模式的畜禽种养示范园。

6.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推进黄河故道片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整合现有科技创新资源,引进省内外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建设一批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围绕片区产业特色和科技需求,开展农业重点技术攻关。推进黄河故道片区农业科技转化示范基地建设,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基地,开展适合本地区种子种苗、生产技术和模式的试验、示范和集成推广。依托阜宁县黄河故道桃花源生态经济区、滨海县现代农业园区、响水县云梯关现代农业园等,大力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领域创新应用,提升数字农业技术装备研发水平。

7.全面打响质量品牌。以绿色投入品、节本增效技术、生态循环模式、绿色标准规范为主攻方向,全面构建绿色产业链供应链,打造黄河故道片区全域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和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全面实施农业生产新“三品一标”提升行动,积极申报国家和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培育壮大“阜宁黑猪”“羊寨苹果”“滨海白首乌”“滨海大套蜜梨”“响水西兰花”等黄河故道特色农产品品牌,着力打造盐城黄河故道农产品公共区域品牌。依托“阜宁桃花节”“滨海梨花节”“响水西兰花节”等农事节庆活动,加强黄河故道农产品品牌宣传力度,挖掘和讲好品牌故事。建设黄河故道片区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完善品牌保护机制,推动区域公共品牌与企业品牌协同互动发展,实现产品溢价。

8.拉长产业发展链条。坚持以农业为基本依托,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结合黄河故道片区优势特色农产品,重点培育招引规模匹配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和精深加工项目。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充分发挥龙头引领作用,提高科技创新、数字化、绿色发展、融合带动等方面的能力,促进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鼓励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完善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加快农村电商的普及和应用,鼓励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直播电商、社交电商、内容电商等,拓宽销售渠道,提升优质农产品知名度。

9.创新社会化服务方式。培育多元社会化服务主体,积极拓展服务类型,提高社会化服务覆盖率和服务质量。健全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区域性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建设一批“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为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服务。实施中央财政农业生产托管项目,促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快发展面向小农户的托管式、订单式、一站式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在小农户急需的农资供应、绿色生产技术等服务领域提供多形式、多元化服务。

(三)打造美丽宜居风光带

10.优化村庄布局规划。有序推进黄河故道片区镇村布局规划实施和动态更新,逐步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引导村庄分类发展和整治提升。因地制宜根据需求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系统加强乡村片区发展用地保障和规划引导。要立足现有基础,保留乡村特色和自然本底,通过插花建设、创意设计、文化植入,推动新老村庄有机融合,赋予村庄新的功能。

11.大力推进农房改善。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用好用足政策,继续鼓励有条件农民进城入镇,优化配置黄河故道区域内公共资源。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大力推动有改善意愿的老旧房屋和“空心村”改造,坚持以特色田园乡村为“标杆”,重点依托规划发展村庄,改造和新建一批高品质新型农村社区。加强产业支撑,推动就近就业创业,吸引留乡农民相对集中居住,拓展乡村经济发展空间,提升乡村整体发展水平。

12.强化镇村人居环境整治。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加强遗存旱厕整治和已改户厕维护,基本完成农村厕所无害化改造,合理规划布局农村公共厕所。持续完善城乡统筹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行政村垃圾整治全部达到“五无”标准,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扎实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抓好已建设施运行维护,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并与农村改厕有机衔接。持续推进农村河道生态治理,有序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治理,基本消除农村黑臭河道。推行专业化、市场化运行,健全农村河道、道路交通、绿化美化、环境保洁、公共设施“五位一体”综合管护机制。深入开展绿美村庄建设和村庄清洁行动,动员农村妇女争创美丽庭院。

13.完善城乡互通互联的农村基础设施。按照城乡融合发展要求,积极编制与产业相配套、多板块协调统一的公共基础设施规划,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建成滨淮高速、盐临高速、滨海港铁路支线,强化故道沿线沿河步道、林间便道、旅游公路等建设,提高区域内交通通达水平。大力推行“农村公路+”发展模式,推进农村公路沿线洁化、绿化、美化。完善旅游配套基础设施,推进农村供水、照明、电网、燃气、网络等保障工程建设,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

14.加强特色文化保护传承。深入挖掘黄河故道历史文化、农耕文化等,系统梳理黄河故道历史故事、历史遗迹、名人足迹和美丽传说,打造黄河故道流域历史文化博物馆。充分利用黄河故道独特的地形地貌、地名遗存和水利节点等自然资源,加快推进黄河故道入海口湿地公园、古云梯关旅游度假区等故道文化旅游景点打造,传承与弘扬传统黄河故道文化。积极依托红色文化底蕴,串联新四军盐阜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旧址、新四军单家港战斗旧址等景点,建设阜宁新四军红色研学实景教育基地,推动红色旅游深度发展,弘扬红色基因。强化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组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加大故道片区文化遗产遗迹保护力度。

(四)打造富民强村幸福带

15.坚持党建引领。选优培强故道片区村“两委”班子,尤其是村党组织书记,重点筛选一批经济相对薄弱村、乡村振兴任务较重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以及产业项目实施地所在村,安排三县四套班子领导和部门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进行挂钩帮促,每村选派第一书记,做到全覆盖,帮助其建强基层党组织、指导发展产业项目等,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加大农村致富带头人的培育力度,支持农村致富带头人以股份合作、订单生产、委托种养、保护价收购等方式,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

16.加强低收入人口监测与帮扶。坚持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作为片区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健全完善多部门联动的风险预警、研判和处置机制,对低收入人口进行动态监测,统筹现有的帮促政策,开展分层分类帮促。实行村干部月度走访关爱、结对干部季度走访帮扶、乡镇干部半年走访慰问制度,由片区三县安排县直部门党员干部与其建立“一对一”结对帮促关系,确保帮促全覆盖。

17.构建村集体经济发展长效机制。由片区三县农业农村局牵头,发改、自然资源等部门配合,为片区村集体制订“一村一策”发展规划,引导其根据地区生产条件、资源禀赋,积极开辟资源利用、生产服务、合作经营等多种路径,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渠道。支持集体经济组织整合利用集体积累资金、政府帮促资金等,通过入股或者参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村与村合作、村企联手共建等多种形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18.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和保障水平。继续对片区内低收入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给予全额资助,优化完善医疗保障帮促政策,着力控减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个人自付费用比例。推动片区内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按照二级医院医疗能力基本标准加强建设,并按照村卫生室能力建设标准加强村卫生室建设。实施乡村教育提升行动,实施家庭困难学生教育资助政策,健全覆盖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各个学段、公办民办各级各类学校的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体系。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代缴政策,强化县镇两级养老机构对失能、部分失能特困老年人口的兜底保障。

19.完善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加强故道片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完善农村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提升基层自治活力。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常态化开展农村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增强片区法治保障。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建立完善农村基层信息平台,推动“互联网+社区”向农村延伸,推广“网络+网格”乡村治理模式,实施农村“雪亮工程”,提升基层智治管理水平。

20.提升乡风文明程度。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故道片区落地生根。深化黄河故道片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实现县镇村三级全覆盖。深入推进文明镇村、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常态化选树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人物、好婆媳等先进典型。强化故道片区思想道德建设,持之以恒推进移风易俗,规范文艺演出参与婚庆和丧事活动,引导农民群众树立文明殡葬新风,倡导文明新风尚。

三、保障举措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市级黄河故道片区乡村振兴实施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发改委、财政局、交通局、自然资源与规划局、水利局、生态环境局、住建局、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文广旅局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任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乡村振兴局,定期会办规划建设、配套政策、项目推进等具体工作。加强考核管理,对故道片区乡村振兴推进情况实行通报评估制度,力促相关工作落地落实。

(二)强化责任落实。阜宁、滨海、响水三县是故道片区乡村振兴工作实施的责任主体,要建立完善的县、镇工作责任机制,加强现有园区平台的提升,分别成立片区乡村振兴工作指挥部,具体负责制定、推动年度重点建设项目、重要工作事项,优化信息报送、情况通报、问题交办制度,协调推动故道片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市各有关部门要结合职责分别形成具体的行动计划,编排一揽子支持片区发展的政策清单和项目清单。

(三)强化要素保障。市、县两级每年要安排财政专项资金支持故道片区综合开发,强化重大项目建设用地保障。三县要统筹省、市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资金、省级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专项资金以及全市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资金等各类财政涉农资金,重点用于支持故道片区特色产业发展、园区建设、品牌创建、绿色转型、人居环境整治、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民生保障、红色教育基地建设等。发挥财政撬动作用,大力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片区重大项目的信贷支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合理引导社会工商资本有序进入,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充分利用民营企业人才、资本、技术等优势,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民生事业、乡村文化等方面与片区内村居结对共建,实现互利共赢,共同推动故道片区乡村全面振兴。

(四)强化人才支撑。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分层分级开展县镇村三级干部轮训,推动各级干部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不断提升做好乡村振兴工作能力和水平,培养一支“看得出、站得出、豁得出”的干部队伍。大力组织全市各类专业人才参与片区乡村振兴,加强交流合作,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有在片区工作经历的各类人才,在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积极吸纳各类企业家到黄河故道片区投资创业,在“黄海明珠人才计划”评审资助中给予倾斜支持,为加快黄河故道片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五)强化改革赋能。深化故道片区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内生动能。不断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动片区承包地经营权流转,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农村土地制度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步伐,推动片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小田变大田”改革、农村“三变”改革,拓展产权权能,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量化到人、固化到户。

(六)强化理念创新。秉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强化基于自然的生态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的一体化理念,积极开展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本土化的实践探索,综合经济、生态和社会多重效益,系统体现在乡村振兴建设中,立足故道片区生态本底情况,最大限度修复故道片区生态系统。以生态自然修复为主,人工适度干预为辅。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修复故道片区湿地生境,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将黄河故道片区打造成人与生态和谐相处的新样板,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编辑:严成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