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围炉絮语

2021-11-15 20:39 来源: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融媒体 字号:

围炉絮语

陈俊江/文

冬日,人心思暖,连描写温暖的文字都多起来了。友人朋友圈里说,“三五知己,围炉夜话,煮酒烹茶,其乐融融”。我夸他雅致,他笑答,说个酒话而已,只是很喜欢围炉温酒品茗这个说法。的确,这样的文字虽质朴平易,却深情蕴藉,读来让人心生暖意。

生活中,传统意义上的围炉早已不多见。围炉的那点光亮,隐约闪现于岁月深处。人类远祖在荒寒的野外围一堆火来分享捕猎的收获,那大概是最原始的围炉。粗犷的叫喊声中,众人围火而坐,不但可以抵御寒冷,还能将食物烤熟。告别茹毛饮血,吃熟食,乃是人类生活划时代的大事件。风中顽强摇曳的那一堆火,升腾起文明之光。

如今,物质条件完全不一样了。聚个会喝个酒,你的热情与豪迈自有华堂暖屋来妥妥地安放,不用再忌怕凛冬欲雪、天寒地冻。如果要论围炉的本义,吃烧烤、涮火锅相对接近。与各种精致饮食相比,烧烤和火锅是不是要豪放一些?是不是还能联想到文明起步时代那一堆火?

有一堆火,首先保护你少打点寒战,不致冻倒于风雪。如果再有一点可以果腹的,烤烤熟,这熟食的香气真乃上天眷顾,赐予人们更多的力量与智慧。

从前,对黎民百姓来说,过冬意味着过关。秋风一起,就得赶紧预备冬衣。“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唐·李白)“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元·姚燧)这些诗句,还有那些千里送寒衣的故事传说,无不说明一个道理,御寒是件大事。

我们小的时候,冬天很冷,过冬的衣服也不周全。怎么取暖?呵手,跺脚。这当然是笑言。靠谱的还是“围炉”。放学归来,喜欢帮家人做饭,因为厨房里暖和。尤其喜欢烧锅,灶膛里的火光把小脸映得红红的,也把手背和耳朵边子上的冻疮烘得痒痒的。这算是一种别样的“围炉”。

总不能老是坐在锅门口吧,火炉要是能移动起来多好。这,人们早就想到了,铜炉子就属这样的“创造”。说是炉子,其实是个竹篮子一样的金属容器,有把手,方便拎着挪动,盖子上刻有吉祥图案,镂空的部分正好透气散热,吾乡也称之为“烘炉子”。要用的时候,先在铜炉底铺上厚厚一层谷糖或者锯木屑子,等饭做好了,把灶膛里未燃尽的柴火弄到炉子里,柴火灰烬慢慢引燃那些谷糖木屑,热量就在烘炉子里“焐”着。踏着烘炉子,脚就不冷了,脚暖了,遍体生暖。若要烘炉子的火力有劲一点,学问在柴火。棉花秆子的火脚就要比稻草麦秸秆旺很多,木柴最好,木炭的火力持久得多。寒冬里对温暖的向往,也就成为我们去拾柴砍柴的一个动力。

这个烘炉子不仅可以取暖,还能解馋。凛冬时节,脚踩铜炉手拢袖,闲看窗外雨雪霏霏,“懒婆娘馋阴天”,就特别想吃点什么,也不求东西好,嘴里咂吧点啥就好。觅一小把蚕豆或者棒头籽子来,丢几粒在炉子里,听闻哔剥作响,拨出来,香气四溢。花生自然是上好的,只是有些奢侈了。

围炉的乐趣,还有印象极深的。刚参加工作时,校舍多是一些老建筑,1950年代初的二层小楼,冬天取暖主要靠一只煤球炉子。天冷了,后勤的师傅就把这炉子在办公室的中央摆好,把白铁皮排烟管架起来,从窗户玻璃上的一个小圆洞伸到室外去。炉子白天打开,加水换炭,晚上把炉门封起来。这就要有人照应着。我是徒弟辈的,理当多干点活,也就没少侍弄,当然也没少享受乐趣。

一乐来自热水的温存。炉子上搁一只水壶,吱吱地冒着热气,既加温又加湿,又暖和又滋润。泡茶喝水,伸手就来。老师们下了课裹着一身寒气回到办公室,粉笔手热水里洗一把,也是一大快事。再“百雀羚”抹一抹,水雾里氤氲开一团香气。

这二乐呢,就是口腹之享。忙到年底,快放假了,批试卷,写评语,加班加点。碰上个雨雪天气,各人就带一点熟食或者半成品,在办公室一起吃,这可是真正的“围炉”聚餐。聚餐者,一起吃饭,统一进“肚”也。而教研活动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统一教学进度,于是大家笑称聚餐为教研。多年后,那些苏式风格的老房子拆了,那个炭炉子也就不知所之,但这个玩笑话和当年的那些纯真明快留在记忆里了。

说到这儿,好像围炉不是取暖就是吃喝么,自然啊,饱与暖,人之大欲存焉。你看,大诗人白居易说的很直白,“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几句平平道来,影响力却大得出奇。一到冬天,下没下雪,喝不喝酒,大家都喜欢念叨念叨这首诗。也不一定要喝酒啦,喝茶也是极好的。宋代杜小山写道,“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用笔不事雕琢,清新隽永,主客围炉清谈,品茗赏梅,雅。

那,能不能再雅一些?当然能!在解决了饥与寒这样的人之大困之后,精神生活的追求自然就要高大上一些。

回头来看,开篇提到的“围炉夜话”,其实是有出处的。《围炉夜话》原是一部书,清代王永彬所撰。寒夜围炉也并非为了煮酒烹茶,而是一位长者带领一家人谈文论道。“岁晚务闲,家人聚处,相与烧煨山芋,心有所得,辄述诸口,命儿辈缮写存之,题曰围炉夜话”。谈叙生活,品味人生,行文浅易,说理精警。聊列两条,窥斑见豹。“士必以诗书为性命,人须从孝悌立根基。”“处世以忠厚人为法,传家得勤俭意便佳。”于此可见这本书的立意多在于弘扬为人处世之道。

如此一说,围炉的意境立马升华了。不过,愚顽如我,提到围炉,还是想着那些小温暖、小零食,那些旧时光里的小美好。

孙晓燕/诵读嘉宾

孙晓燕,盐城市初级中学语文教师,朗诵爱好者。

陈俊江/作者

陈俊江,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教师,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青少年写作研究会副会长。

编辑:于楠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