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诗与远方” 江苏公共文化空间重塑城乡气质

2021-09-08 15:32 来源:我苏网 字号:

颇具新意的时尚书店、锣鼓喧天的乡村礼堂……如今,走进大街小巷,你越发能感受到城市的独特风情——近日,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正式公布了2021年度“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打造对象,203家“最美”空间榜上有名。这些点亮城乡之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凭什么优势脱颖而出?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采访。

“颜值+气质” 让文化成就网红打卡点

何为“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是指围绕公益文化服务供给,融合地域特色,以空间美化、功能优化、服务优质、运管优异为重点,设计、打造形成的更具人文关怀、审美品位、文化内涵和社会影响力的公共文化空间。

洛可可风格的木桌木椅、七米高的书架与二层欧式回廊、民国经典绿色台灯、落地立式座钟,墙上一排排民国时期南京文化名人与市民生活老照片……走进位于南京市栖霞区马群街道的“凤凰·吾在书舍”,和纯正民国风一同夺人眼球的,是这里“以书为媒”打造的邻里生活美学社区新范式。

记者看到,书社设有书房、会客厅、茶室、公共空间等几大功能区,规划得当。书房供来客习字、雅集等,二楼手作区提供会客简餐等服务。小区居民芳女士告诉记者,基于社区现有的业主生态,书舍定期会举办国际博物馆日、国际茶日、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等相关主题的文化沙龙活动,大大丰富了大家的精神生活,不少周边社区的居民也积极加入进来:“作为小区的一个文化配套,我们业主也把它作为家的一个延伸,双休日的时候我就愿意来这里感受一下,看书、办公,或者参加一些文化沙龙。”

作为南京首家以民国风格为特色的“网红”书店,凤凰·吾在书舍以极富特色的民国设计吸引了不少读者前来“打卡”。值得关注的是,书舍创办人、明式家具非遗传承人雷濮玮也在空间内引入了许多明式家具和模型,打造出一种美学上的“混搭风”。“把美的事物、美的生活、美的器物传达给广大的业主,实际上是把读书和美学生活,和高品质的生活方式相结合,让书店成为一个展示美、传播美的地方。”雷濮玮告诉记者。

特色书店+文化社群 营造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走进南京市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引进的中国最美书店—初见书房知旅共同体,2000多平米的空间中,书籍、文创、餐饮、展陈、沙龙分享等多样化业态和谐共生,构建出了一个以“阅读”为主题的公共文化空间。在阅读区和咖啡文食区,三三两两坐着一些顾客。店员告诉记者,他们都是附近的居民,是店里的常客了。

在一张临窗的小圆桌,市民常女士正戴着耳机上网课,她告诉记者,自己原本是一家银行的职员,前两年生了孩子后便辞职在家,目前正准备今年的公务员考试:“这里的环境很安静,能够静下心来,离家也近,所以一般都是来这里自习。”常女士说,这里的大部分阅读区域都是免费使用的,除了为附近居民提供一个可供阅读、学习的空间,还附带了咖啡文食、文创秀场、美学展陈、艺文分享、知识研学等多种文化服务。

在对面的“墨水知识餐厅”,王先生从家里自带了笔记本电脑,点上一份简餐,在这里远程办公,他告诉记者:“有时候要在这待上一天,就会选择需要消费的座位,工作人员也会主动提供免费的热水,相比在家方便很多。有时遇到店里恰巧有展览,也会到二楼去看看展览,工作之余放松放松心情,同时接受下艺术的熏陶。”

如何在方寸之间,提升居民的文化参与度,营造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南京初见书房知旅共同体店长张邓超告诉记者,书店自2018年运营以来,已完成十余场展览,二十余场多元文化沙龙分享以及每周一次的 “初见姐姐”讲绘本等活动,以策展的方式,通过亚洲美学创思会、共享展厅等文化沙龙活动内容和策展类艺文展览,将文化IP植入,打造从空间到平台的全民阅读共享空间。“这些活动都是对公众免费开放的,一方面我们和中国美学创思会合作,结合南京世界文学之都的特色,邀请一些艺术大咖来做分享,提高群众的文学感知力和艺术素养,另一方面我们也和街道、学校合作,举办一些公共类的文化、艺术分享活动,打造小镇社群,形成一种爱艺术、爱阅读的氛围。”

专家:用文化激活城市与人的交流 用文化重塑城乡气质

在广阔的公共空间中,艺术文化不仅是装点,更是一种态度,唤起人们对一座城市的情绪和记忆。在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副总规划师王承华看来,这一独特的空间打造,结合公共空间的贯通开放和城市更新,同时能深耕厚植地域文化。

“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生活品质的提高,文化空间在社区、在乡村,实际上是有一种蓬勃发展的趋势在里边了。一方面他为老百姓本身的生活、需求提供了一种载体,另一方面就是把这种文化的一些传承等都通过公共空间的结合,也能够让广大居民对这种文化有了更深的这种体会。”

城乡公共空间日趋多元,在激活了城市与人的交流的同时,同时重塑了城乡文化气质。“在这种文化空间的塑造当中,不仅要挖掘一些传统的文化,更重要的可能还是要培育一些在地文化,也是适应当下的年轻人的一些需求。通过文化的导入和情感的连接,城市就会显得有活力。文化生活丰富了,那么城市的文化的特质、气质也会慢慢培育出来。”王承华认为。

编辑:胥文菁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