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母亲有双灵巧的手

2021-08-13 17:09 来源: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融媒体 字号:

 

母亲有双灵巧的手

朱文虎/文

母亲今年已88岁了。岁月的皱纹写满她的脸上,记录下母亲一生的辛劳。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有一双灵巧的手,剪出了家庭的温暖春天。

父亲在战争年代是名军队干部,新中国成立后,转业在阜宁定居。母亲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没念过书。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家人口逐渐增多,一家九口人生活一起,仅靠父亲的工资,维计一大家人生活还是有些艰难。那时,父亲在外地工作,母亲挑起全家人的生活重担,除负责我们的吃饭穿衣,还有日常的繁重家务。

母亲有一双灵巧的手。我常听外婆说,你妈聪明好学,她学什么会什么,做针线,纳鞋底,剪鞋样,绣针花,剪窗花,样样精通。邻里都夸她是个能干的好姑娘。

母亲为我们做鞋子、缝补衣裳,都是自己动手。那时,做一双鞋子要经过好多手工程序。先将碎布料大小块拼凑一起,和上一大碗面粉糨糊,尔后把碎布贴在平木板上,用糨糊一遍遍反复涂涮,上一层布,就要涂涮糨糊。糊毕,放到太阳下晒干,待布干后,把板上布骨子取下来,根据各人脚尺寸大小,剪成黈底样,再用一块白布蒙上鞋底,开始千针万线纳鞋底。制鞋帮样子,大致和上述程序差不多。纳鞋底是制鞋基础的辛苦活,针扎在鞋布上,有时布层厚实,扎不动,用顶针向上助力,待针尖冒出后,再用铁针夹往上拔。有时针穿不透,还用锥子深挖引线。鞋底纳好后,鞋面上有无数个针线印,像撒上一层白芝麻似的,密密匝匝。一双鞋制好后,母亲手指不知要被针尖戳破多少个血眼。

母亲还有一手裁剪制衣的本领。那个年代,我们穿的衣裳,多半是母亲平日节省下的布票,到商店凭布票购买的布料。回来后,她自量、自裁、自缝,一件单新衣手工做成,没有一周到十多天时间是做不起来的。记得,母亲从腊月之日起,便提前购买布匹、棉花等衣料,着手制作棉衣。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母亲为赶制棉衣,不顾天寒地冻,一直熬到深夜,待我一觉醒来,睁开朦胧的眼睛,看到母亲仍坐在寒灯下缝棉衣的身影。春节穿上母亲亲手做的新棉衣时,我们兄弟感到无限的温暖。

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家买了一台缝纫机,看上去母亲减轻了手工负担,但好像她在缝纫机面前一直没轻闲得下来。她除忙家里制衣外,一些邻居和乡下亲戚朋友,也时不时带来布料或破衣上门,请她帮裁缝补旧,她从没有因忙而推辞过。这一干,又是几十个春秋。

我还清楚地记得,母亲还有一手剪纸绝活。家里逢年过节,她找来一些彩纸折叠一起,用剪刀剪出万年青、菊花之类的盆景图,两个小孩抱住忠字图和剪红双喜字来。这些图案精美,形态逼真。剪纸更像一幅艺术作品,贴在窗户玻璃上,给家里带来喜庆吉祥的春节气氛。用现在形容的话,母亲就是一个民间剪纸艺人。

母亲有双巧手,有双勤劳的手,她裁出了我们家的温暖,剪出了家里的美丽春天!

张宁桐/诵读嘉宾

张宁桐,盐城高级实验中学高一(24)班学生。

朱文虎/

朱文虎,笔名虎墨,阜宁人,曾在军旅生涯发表过作品。几十年来,勤奋笔耕,对文学执着追求,除有3000多篇新闻作品发表在全国省市县报刊电台外,还有百篇以上散文作品发表在《江苏工人报》《粮油市场报》《江苏粮食研究》《现代快报》《金陵晚报》《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盐城工运》等报刊及多家网络媒体,多次征文获奖。参加中华文艺举办的“当代精英杯”全国文学大赛获征文二等奖,西散南国文学举办的“全国第二届郦道元山水文学大赛获征文金笔奖。

编辑:于楠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