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盐之有味:香肚的“变迁”

2021-07-23 11:04 来源: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融媒体 字号:

盐之有味:香肚的“变迁”

刘广波/文

一个人小时候对某种食物的偏爱,往往如同妈妈的味道一样伴随一生,在记忆的味蕾中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20岁那年我到淮安工作,谁料这一走就是30多年。这期间,我回去次数也不少,但是每当有邻居来看我时,总忘不了带一份香肚作为见面礼。尤其是我回到苏北大丰农村老家,父亲总是早早张罗了一桌丰盛的菜肴,他懂儿子的口味,每次都能看见我打小的挚爱——小海香肚。

我出生在物质匮乏的20世纪70年代初,从我有记忆起便有了香肚,经济富裕的家庭才舍得买。对于我们这种贫困之家仅仅只有过年过节或者来客才能看见这样的高端食材。用几页千张包裹,由淀粉、肉等原料加工而成,其色泽红润、层次分明、香醇味美、口感丰富,食之不腻的香肚是下酒的好菜,节日宴客当冷盘非常合适。特别是那筋道的猪肉,伴随着蚕豆香,如果还有闲钱打上一勺香醋,那便是我心中的最高配置了。

那时,偏心的母亲总一边给长身体的哥哥多夹上几筷子,希望他尽快成长成为强壮的劳动力,一边催促着父亲赶紧尝尝,自己却是一口舍不得吃。我受母亲的影响,害羞伸手去取,但内心的“贪婪”和“诚实”的身体,让我小声地吞咽着口水。父亲总是在关键时候“打圆场”,放下手中的小酒碗,爽快地帮我抄上一筷子。

改革开放后,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香肚不再是只有过年才能尝到的“大菜”。每当在县城上学的我们回家,母亲总是变着花样准备着我们爱吃的菜,但香肚却是唯独不变的“常客”。我们都喜欢这份家乡的美食,嘴巴更“尖儿”的哥哥,总是能够准确地“点评”这次的香肚是肥了还是瘦了,还一本正经地告诉母亲下次少买点,一盘的香肚却早被我们几个吃货一扫而光。

后来,我在城里上了班。香肚褪去了小时候“高贵”的形象,变成了一道具有地域特色的卤菜。偶尔在饭店中与香肚“邂逅”,同事朋友总是能把我和香肚联系起来,欢快地打着趣:“看,你们小海的香肚。”我不自然地掩饰起我对香肚的喜爱,但仍然信心十足地向他们介绍香肚的做法、功效甚至香肚的故事。我坦然接受着最爱的香肚从“大菜”变成了“卤菜”,香肚也逐渐成为烧饼的绝配。最根本的原因是经济发展解决了温饱问题,让人们摆脱了物质匮乏的艰苦。

如今,小海香肚不仅仅是一道食材,更是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地理标志产品,一块有着沉甸甸含金量的农业品牌。依托高科技保鲜和供应链体系,小海香肚通过物流走出了大丰,远销上海、南京等地。前不久,中央电视台乡土栏目组对“小海香肚”进行专篇报道。作为一名游子,更作为一位大丰小海人,我由衷为香肚走上全国性的媒体平台而感到振奋,为家乡美食能够在全国推广感到自豪。

周伟伟/诵读嘉宾

周伟伟,盐城市田家炳实验小学教师。

刘广波/作者

刘广波,大丰小海人,1990年入伍,在军营26年,先后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七次,历任排长、连长、科长、政治处主任、县人武部部长、县委常委,现在淮安市市场监督局工作。擅长写作,曾出版过新闻集《绿色犁痕》、散文集《波涛如歌》。

编辑:苏舒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