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工委:支援前线迎解放

2021-06-28 22:18 来源: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融媒体记者 邵建华 章芸芸 字号:

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战争开始。为了统一和加强华中地区党政军的领导,1947年9月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组建中共华中工作委员会(简称华中工委)。同年11月10日,华中工委、华中军事指挥部、华中行政办事处在射阳耦耕堂成立。

华中工委从组建到撤销的18个月时间里,坚持武装斗争,进行土地改革,发展地方经济,组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的支前工作,为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作出了贡献。

中共华中工委纪念馆

华中工委在耦耕堂成立

射阳县城西的后羿公园内,有一座青砖小瓦的四合院,这里便是中共华中工委纪念馆,以耦耕堂华中工委旧址为原型设计建造。纪念馆大厅里,“华中军民在华中工委旗帜下,英姿焕发、走向胜利”主题群雕,向人们展现前方英勇杀敌、后方竞相支前,军民并肩作战的场景和那段烽火硝烟的岁月。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蒋介石为了独占抗战胜利果实,向华中地区发起猖狂的进攻。为了加强华中地区党政军的领导,1947年华中工委在射阳耦耕堂成立,陈丕显任书记。”中共华中工委纪念馆讲解员陆永霞向记者介绍,华中工委选址射阳主要是因为这里有着特殊的战略位置、良好的经济基础和优良的革命传统。“射阳境内滩涂、芦苇荡交织,便于我军运动、集结、隐蔽。射阳早在1927年就成立了地下党小组,1942年就建立了民主政权,1944年新四军三师八旅解放了被日寇占领的合德。此外,从民国初年‘废灶兴垦’,到1937年与美英法等国开始通商,射阳成为苏北棉花集散地。”

“华中工委成立后,领导华中军民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坚持敌后武装斗争,有力地配合了中原和山东战场的正面作战。”陆永霞指着展厅里的一份证明书说,当时敌我斗争复杂困难,这就是最好的佐证。这是一份“地下情报员身份证明书”,上面写着“兹有王海兰为本分区住(驻)合德地下情报员,特此证明”。落款印章是“华中苏北军分区司令部”。这是江苏省唯一一份证明地下情报员身份的材料,在全国也极为罕见。

证明书

这份证明书的主人叫王海兰。王海兰从事情报工作整整十一年,为我党传递了大量的重要情报。由于保密工作做得好,除她丈夫外,没有一个人知道她的真实身份。她的出色表现也受到了苏北军区领导的高度肯定,并为她颁发了这份身份证明书。从接到证明书的那刻起,她便视若珍宝,仔细地用桐油纸包裹起来,悄悄地藏进自家老屋的泥墙里。直到2007年中共华中工委纪念馆建成开放,她才将这份珍贵的资料无偿捐献给纪念馆。

而组织领导土地改革运动,则是华中工委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华中工委成立后,结合以前的土改成果,把土地改革推向平分土地。1948年2月12日,华中工委召开了著名的华中土地会议。”陆永霞介绍,“到1948年底,华中解放区基本完成了土地平分工作,1500多万人分得土地,400多万人领到了土地证,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纪念馆里,有当时的台北县(今大丰区)农民代表的合影,分到土地的农民兴高采烈。

新闻战士在战地召开会议

华中人民全力支援前线

“枪保田,田保枪,翻身农民上战场”。土地改革后的广大农民保田保家,参军参战热潮高涨起来。父亲携子参军,妻子送丈夫参军,母亲送子参军,兄弟争着参军,一时传为佳话。他们提出了“一切为了前线,一切服从前线,为了前线的胜利,要人给人,要物给物”,做到全力支前,全面支前,全程支前。

翻身的农名热情高涨

“夜沐星驰行急急,五里东风十里尘。车轮滚滚马不停,早败敌军罢远征。”这是华中人民支援前线的真实写照。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打响后,华中工委领导华中军民全力支前。纪念馆展厅内有一辆手推车,“当时,老百姓就是用这种手推车送粮上前线的。”陆永霞说,由华中工委组织支前的民工有168万人,独轮车8万辆,牛车4000辆,运送粮食6850万公斤。诚如《陈丕显回忆录——苏中解放区十年》中所说:“当年群众支援淮海战役的事迹,堪称中外战史一绝。”陈毅元帅也感慨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当时劳动使用的手推车

渡江战役期间,华中再次掀起支前热潮,随军民工有1.2万多人,小车1万多辆,船只2万多艘。参战的干部民工在渡江作战的枪林弹雨中,始终跟部队在一起,站在战争的前哨。为做好部队的粮草供应、驻扎、宿营等工作,当地群众家家户户将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备好门板铺草,各村都添置了马棚,准备了草料。每次战斗归来,他们都组织妇女为战士们洗补衣服,供应茶水。

正是解放区人民的踊跃支前,才有“百万雄师过大江”“如摧枯朽逞威风”的壮观!随着解放战争节节胜利,解放区不断扩大,培养干部成了当务之急。华中工委成立后,先后开办了华中工委党校、华中公学、华中大学,为党培养了2万多名干部。

后来,皖南、皖北、苏南、苏北党政军机构陆续成立,华中工委完成了历史使命。1949年4月,华中工委撤销。

射阳耦耕堂印发土地会议会刊

华中工委在土改中的相关指示

军民建立鱼水深情

华中工委从组建到撤销,前后一共18个月时间。18个月时间里,有14个月驻扎在射阳耦耕堂。陆永霞说,华中工委上到书记、委员,下到普通工作人员,都与地方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华中工委书记陈丕显十分平易近人,关心群众生活。1948年清明节前夕,陈丕显路过五丈河边看到一片芦苇未割,他立即把射阳县委领导叫到身边,说:“清明节都到了,芦苇还不割,等到何时啊?我们的干部首先要关心群众生活,要一边抓打仗,一边抓生产,不能只顾一头。”事后第三天,射阳县委领导就和乡干部一起组织人员将芦苇割了。还有一次他在走访南港村时,发现村民王文田一家田多劳动力少,土地抛了荒。第二天一早,陈丕显就带着20多名警卫战士赶过来,自带干粮,帮助王文田整地、上水、插秧,一直忙到天黑才回驻地。

而华中工委委员、华中指挥部司令员管文蔚,则经常到村里访贫问苦。有一位姓赵的农民生活十分困难,管文蔚送钱送物前去接济。后来,赵家孩子烧饭时不慎失火,把屋子和全部家当给烧了。管文蔚和大家一起救火后,就找乡长商量,要帮赵家盖房子。他们拆了耦耕堂几间旧房子当建材,管文蔚又拿出一些钱作为资助,及时为赵家盖好了房子。最后,还给赵家送去了衣物,帮助赵家人渡过难关。

1948年3月,陈丕显、管文蔚还专题会办射阳境内水利问题,决定对运棉河进行治理。组织动员了1.2万人的民工队伍,挖土36万立方米,并在出海口修建三孔大闸。工程使运棉河两岸3000顷棉田直接受益。

军爱民,民拥军。对驻扎的部队,各地热情安置,还召开军民联欢会,组织各种形式的慰问活动。华中工委离开射阳时,射阳人民依依不舍,含着热泪送了一程又一程。

如今,射阳人民承继着华中工委的梦想,弘扬老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融入新格局,逐梦新征程,奋力书写新时代的射阳答卷。“人民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我们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以百姓心为心,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去。我们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持把人民需求作为第一信号,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坚持把人民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把办公桌摆到第一线,走到群众的家门口,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射阳县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

(图片、视频: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融媒体记者 王焱)

编辑:胥文菁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