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百年党史的盐城地标:红旗十月满天飞

2021-06-26 17:05 来源: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融媒体 字号:


1940年10月10日,八路军、新四军胜利会师白驹狮子口

红旗十月满天飞

王妮娅 王晓伟/文

大丰区白驹镇的狮子口桥畔,高高耸立着一座八路军、新四军白驹狮子口会师纪念碑。碑高22.6米,宛如一把双刃宝剑直插苍穹,碑上刻有八路军第五纵队改编的新四军第三师原副师长、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国防部长的张爱萍上将亲笔手书的“八路军新四军白驹狮子口会师纪念”。

“1940年7月,新四军奉命渡江,开辟苏北。在取得黄桥决战胜利后,继续挥师北上。与此同时,八路军黄克诚部从淮海地区南下。1940年10月10日,新四军与八路军一部在白驹狮子口胜利会师。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在刘少奇政委和陈毅代军长的领导下,坚持华中敌后抗战,巩固和发展了华中抗日根据地,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东方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为继先辈大业,创后世宏图,特立此碑,以资纪念。”碑基上刻着的碑文清晰地记载了两军会师的风雨历程。

在白驹的三十里河与串场河的交汇处,有个叫白云山的地方。白云山不是山,而是一座佛家寺院。1938年春,穷凶极恶的侵华日军进犯白驹时,将这座寺院一把火化为灰烬。留下的,仅是残垣断壁。1940年10月10日,秋风习习,晴空万里。白云山废墟突然沸腾起来。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纵队六团的先头部队与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一支队的先头部队会师于通榆线上盐城、东台之间的狮子口。

“在这片废墟上,挤满了人,锣鼓喧天,鞭炮声不绝于耳,当地工商界人士和群众夹道热烈欢迎八路军新四军这两支抗日武装。在瓦砾堆上临时搭了一个主席台。台子的正面悬挂着一面红布幅,上面写着‘庆祝八路军新四军胜利会师联欢大会’。”当时只有15岁的李元祥,作为青年学生代表,参加了两军会师的联欢会,如今老人已96岁高龄,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依然激动不已,“联欢大会上,两军指战员分别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大家高唱《会合歌》,新四军方面设宴招待久别重逢的八路军战友。会场里掌声连绵不绝,所有人都沉浸在热烈而欢乐的气氛中。”

“当时会师联欢的热闹场景被展陈布置下来。在白驹会师沉浸式场景空间,参观者可以看到当时群众用欢歌热舞迎接两军会师的场景。”大丰区八路军、新四军会师纪念地负责人丁日旭介绍,新四军与八路军在白驹狮子口的胜利会师,标志着八路军、新四军协同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战略目的的实现,开辟了以盐城为中心的苏北、苏中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历史上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会师之一。

两军会师后不久,陈毅特地从海安的司令部乘汽艇沿串场河北上,驶入盐城,慰问南下的八路军指战员。黄克诚代表部队从东沟赶到盐城相迎。这是两人自井冈山分别之后的首次相逢。

两双“坚强有力的手”跨越地理险阻又一次握在了一起。满含激动、无比喜悦的陈毅,为此写下了著名的诗作《与八路军南下部队会师,同志中有十年不见者》:“十年争战几人回,又见同侪并马归。江淮河汉今谁属?红旗十月满天飞。”

时任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三支队司令员张爱萍闻之,满怀豪情和诗一首:“忆昔聆教几多回,抗日江淮旧属归。新四军与八路军,兄弟共举红旗飞。”(本文刊载于2021年4月14日《盐阜大众报》,朗读版有删节)

张建国/诵读嘉宾

张建国,大丰人,诵读爱好者。

王妮娅、龚坚/作者

王妮娅、龚坚,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编辑:胥文菁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