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饭曹:新四军的“文化村”

2021-05-18 22:20 来源: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融媒体记者 邵建华 章芸芸 字号:

“从阜宁到淮安有一条官道经过曹氏定居的村落,生活在这里的曹姓人家便在路边卖饭,供来往客商和官府公差吃饭。久而久之,人们便将此处称为卖饭曹。抗战时期,卖饭曹村因成为文化村而闻名遐迩。后来,卖饭曹村称为老曹村,老曹村又被合并到汪朱村。”在阜宁县陈集镇汪朱村党群服务中心,阜宁县志执行主编咸国庆介绍卖饭曹村的历史。

卖饭曹村旧址

在文化村里,阿英、杨帆、范长江等人尽情挥毫泼墨、赋诗唱和,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文化创作和革命宣传活动,卖饭曹文化村亦成为当时苏北抗日根据地一道令人瞩目的风景线。

文化村在卖饭曹诞生

“1941年夏天,新四军军部和华中局机关迁到阜宁的停翅港和汪朱集。同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许多著名的文化人士也纷纷转移阵地,来到苏北抗日根据地。”咸国庆说。

陈毅十分关注这些文化人的安全,通过多种渠道安排他们到苏北。1942年,著名作家阿英一家抵达新四军军部所在地停翅港。其后,经济学家薛暮桥、国际问题专家钱俊瑞、作曲家贺绿汀、著名记者范长江、文艺理论家艾寒松,还有路汀、殷扬(杨帆)等学者和文化人士分批从香港、上海、重庆、桂林等地来到阜宁。

1942年的夏天,阜宁可谓人才济济。陈毅与阿英、杨帆等人商量,决定利用文化人较多的优势,将他们集中到一起,以便他们能够相对集中地开展抗日文化活动。1942年9月16日,文化村在停翅港军部西南约1公里的卖饭曹建立起来。

“为什么在卖饭曹建文化村呢?一是离军部近,二是村子比较大,好安排这些文化人分散住在老百姓家里。”咸国庆向记者介绍,众多文化人云集于此,尽情挥毫作书、赋诗唱和……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新四军三师师长黄克诚、副师长张爱萍、华中局宣传部部长彭康、华中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钱俊瑞等经常到文化村,看望文化人,鼓励他们搞好抗日文化工作。陈毅更是文化村的常客,他住在停翅港,往来非常方便。他经常到文化村,与文化人谈诗论画,纵论天下大事。

沿着弯弯的乡间小路,记者来到汪朱村一组91号,这是村民陈玉伯的家。“以前那里有3间茅草房,门朝东。小时候我听父亲讲,陈毅当时就在那待过,和一些文化人组织活动。”79岁的陈玉伯指着屋子西边油菜田深处、树杈多的一处地方说。如今,那3间茅草房已被拆掉。

而陈玉伯提到的“组织活动”,就是文化村开展的各项文艺活动。这些文化人把住在附近的农村青年组织起来,成立文化组和教育组,发动群众刷写抗日标语,编写抗日歌曲和戏剧《渔滨河边》《阴阳界》等,并用荡湖船、踩高跷、小杂耍等形式宣传抗日道理,动员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斗争。


阿英和他的儿子钱毅

杨帆

范长江

文化村里的文化人

“到盐阜区的文化人,有的懂经济学,有的懂音乐,有的懂美术,有的懂文学,有的会办报纸。”咸国庆告诉记者,在文化村,文化人除了专注于各自创作外,还做了两件极具意义的事情:一是成立文化杂志编辑委员会、湖海艺文社等组织;二是指导、推广军队和民间的文艺宣传活动。

“到达苏北后,我才得知,要我去新四军,乃是陈毅同志的主意。我们一家能够安全抵达军部,全赖华中局和陈毅同志多方关照。”1942年7月,阿英安全抵达阜宁。在停翅港新落成的茅舍,陈毅十分热情地接待了他,双方一见如故,谈得十分投机。从此,他们引为知己,相互切磋交流文学方面的问题和意见,常常谈到“繁星耿耿一河横,丛林静止夜无声”时才尽兴而归。

阿英到阜宁后即按照陈毅的意见,着手搜集“宋公堤”的创作材料,写成札记三卷,后撰写成两万多字的《苏北伟大的水利工程——宋公堤》一文。随后,阿英又广泛收集材料,查阅考证了阜宁、盐城、淮安、涟水等县历代县志和有关史料,写成《盐阜民族英雄传》四卷,借用历代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和激励根据地军民,鼓舞抗日救国斗志。

在文化村时,部队和地方的文艺工作者写了剧本请阿英看,他不论多忙,总是挤出时间来阅读指点,耐心帮助。同时,他还挤出时间帮助地方文工团和群众剧团写剧本、排戏。阿英与盐阜人民同舟共济,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1942年8月26日,范长江来到停翅港。“范长江来啦!”这一消息迅速传开,人们争先恐后前来一睹这位大记者的风采。根据地的全新环境、军民的鱼水深情、众多志同道合的文化界同仁……所有这些人和事都让范长江深感振奋。在根据地数月,范长江奔走在名流士绅之中,与他们谈理想,交朋友,与他们纵谈国际国内形势,切磋诗文。范长江因为人谦逊、知识广博、见解精辟,深得朋友们的信任和推崇。

范长江后来搬往文化村,以火热的斗争生活为素材饱蘸激情地写了三篇通讯。其中两篇报道了新四军在敌后的斗争和苏北根据地见闻,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范长江真切地感受到,这里的天是晴朗的,人民的心情是舒畅的。

当时,军部秘书杨帆主要负责文化村的工作。陈毅选中杨帆不是偶然的,杨帆1937年在上海担任《译报》编辑,那时他用的名字是殷扬。1938年他调皖南军部任项英的秘书,后调军法处当科长。“皖南事变”后,他凭着机智和勇敢历经艰险,穿过敌人的重重包围,来到苏北新四军军部。

“有人戏称我为‘文化村村长’。”《杨帆自述》中提到,他的主要任务是支持文化人的工作,为他们办好食堂、招待所、俱乐部,安排好他们及其家属子女的生活,保护他们的安全。“当时根据地物质生活很艰苦,但对这批文化人还是尽可能予以优待,发衣服日用品,一般都是以团级干部待遇,每月还发特别津贴二十元或三十元作为零用。陈毅同志常亲自来探望,和他们谈心,没有什么好招待的,他便用自己最喜欢喝的红薯丁粥来招待大家。大家对陈毅同志的儒将风度甚为赞赏,被他直爽诚恳的态度感动,后来绝大多数都安心留下来工作了。”

湖海艺文社出版

湖海艺文社应运而生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与绅士们的诗词唱和,引发了陈毅的联想,他在考虑能否成立一个诗文性质的文化组织,把众多的诗文爱好者吸引到一起来,结成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抗战的文化出力。1942年10月,盐阜区参议会的召开,为陈毅着手落实一直萦绕于怀的诗文社创造了契机。

“参议会闭幕,陈毅专程到文化村与文化人商定诗文社的事情。他还亲自走访盐城的地方士绅庞友兰、杨芷江,与他们交换意见。”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原主任徐于斌说,“湖海诗文社的名字因陈毅而起,也因我们的地域特色而起。”

阿英在日记中也提到,这个名称取意有三:“陈元龙湖海之士,因军长而起也;盐阜有射阳湖、黄海,因地而起也;宋诗‘湖海楼开名士集’,因雅集而起也。”经商讨,又将“诗文”改为“艺文”,以期能更广泛地吸收书画、篆刻、音乐等方面的人才。随后,湖海艺文社于1942年11月2日宣布成立。艺文社刚成立,陈毅便赋长诗《湖海艺文社开征引》,笔涉古今、大气磅礴,鼓励各阶层文化人在抗日中“斗争在前茅,屈伸本正义。此中真歌哭,情文两具备”,为艺文社的创作和发展指明了方向。艺文社的创立和活动,得到了文化名流士绅的扶植,大大激发了各界人士参与抗日的热情,在苏北新文化运动中产生了积极影响。

湖海艺文社成立时的首批成员

1942年底,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离开阜宁,转移至淮南黄花塘。行前,陈毅专门布置黄克诚照顾在苏北的文化人,特地将杨帆留在盐阜区,继续兼顾文化人的生活和安全。在杨帆的具体安排下,这些文化人迅速转移至东坎、八滩一带,分散打埋伏。由于他们的精心安排和照顾,在苏北的文化人均安然无恙,未受到任何损失。后来根据组织安排,这些文化人有的回上海,有的辗转去延安,有的随部队行动。文化村亦由此完成了历史使命。“随着军部转移,湖海艺文社的活动也暂时告一段落。”徐于斌说。

虽然存续时间不长,文化村背朝烽火却奇迹般地向阳怒放,在宣传抗日救亡、号召普通民众、扩大统一战线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充分彰显了新四军这支部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情怀。

“在诗文唱和中把地方的力量形成一个整体,容纳到抗日统一战线中,湖海艺文社功不可没。”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孙曙这样评价,“文化村和湖海艺文社的建设某种程度上积累了党的文化的象征资本,是一种政治的号召力吸引力、文化的号召力吸引力的集合。”

而湖海艺文社,今日仍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1982年,湖海艺文社得以复建。徐于斌是此事的亲历者,“湖海艺文社准备复建时在全国征集诗词作品,1981年我正在市二中做语文教师,很幸运地参与了诗词稿件的整理工作。从1981年的暑假到1982年湖海艺文社成立,这个过程我都是亲历的。”复建后,艺文社服务统一战线工作,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文化活动,推动盐城地方诗词书画创作不断繁荣。

“湖海艺文社从改革开放后复建一直走到现在,仍然在市政协的领导下为文化统一战线的工作出力,在盐城、在江苏乃至在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徐于斌说。

(图片、视频: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融媒体记者 王焱)

编辑:胥文菁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