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铁军忠魂 浴火重生——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

2021-04-21 09:49 来源:盐阜大众报 字号:

“大铜马”是盐城人心中的精神地标。盐城以这座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大铜马”为中心,向东有新四军纪念馆,向西有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泰山庙,建军路与这三点相连。这条路,正是为了纪念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而得名。

80年前,就是在盐城这方红色热土上,新四军重建军部。“新四军重建军部是中国抗战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磨难的新四军浴火重生,从此独立自主地肩负起华中敌后抗战的重任,在新的起点上,开始坚持华中抗日的新征程。”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副研究员陈宗彪说。

新四军纪念馆

喋血皖南 千古奇冤

“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这是周恩来在“皖南事变”后愤然写下的题词和四言挽诗,语气沉痛、言辞愤慨,刊登在1941年1月18日出版的《新华日报》上。原件至今保存完好,复印件在《新华日报》报史馆公开展出,仍无声地述说着那段沉痛的历史。

“1940年,国民党顽固派掀起以消灭黄河以南八路军、新四军为目标的第二次反共高潮。”陈宗彪介绍,“10月19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副参谋总长何应钦、白崇禧,向朱德、彭德怀、叶挺发出代电(即‘皓电’),大肆造谣诬蔑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并强令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于1个月内开赴黄河以北。11月9日,朱、彭、叶、项电复何、白(即‘佳电’),驳斥了国民党顽固派的荒谬命令和对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诬蔑,同时表示,为了顾全大局,可以将皖南新四军移至长江以北。”

1941年1月,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爆发。1月4日,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9000余人,从云岭驻地出发,向北转移。1月6日,当部队行至泾县茂林地区时,突遭国民党军7个师8万余人围攻,新四军官兵被迫还击。

与此同时,在盐城的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里,因坏消息接踵而至,气氛越来越紧张。

“在盐城的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这时候已经成为延安与皖南联系的纽带,承担起向皖南传达中央指示,向中央汇报皖南事态发展的重任。”陈宗彪说,“至1月14日,被围困的新四军终因敌众我寡而弹尽粮绝,除2000余人突围外,一部分被打散,大部分牺牲或被俘。此役,军长叶挺在同国民党军进行战场谈判时被扣押,副军长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在突围中惨遭叛徒杀害,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

1月17日,皖南上空的硝烟还未散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便发布通令,宣布新四军为“叛军”,并取消其番号,声称要将叶挺交军事法庭“审判”。长期在国民党顽固派和日伪军夹缝中坚持抗战的新四军,遭遇成军以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挫折。

国民党企图封锁消息,禁止报纸刊登揭露“皖南事变”真相的文章。1月17日,周恩来亲笔写下题词和四言挽诗,准备刊登在次日的《新华日报》上。午夜过后,编辑部才拿到周恩来的手稿,而国民党新闻检察官此时还赖在报馆,坐等检查18日出版的报纸。

周恩来的题词和挽诗,在当时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新闻报道。为此,《新华日报》版面作了特殊安排,先发两篇同题词挽诗一样大小的稿子,待新闻检察官以为“平安无事”离开后,就换上周恩来的题词和挽诗大量印刷。印刷完毕后,趁着天刚蒙蒙亮,大家便分头把大量的报纸送了出去。清晨6点多钟,《新华日报》便已贴在大街小巷的阅报栏里,送到订户家中。此后,“皖南事变”的真相开始冲破封锁传向各地,一时间舆论哗然。

 

泰山庙

浴火重生 重建军部

1941年1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同意刘少奇关于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建议,并将军部设在盐城。当日,毛泽东亲笔起草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陈毅为代理军长,张云逸为副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

当晚,陈毅、刘少奇召集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和中原局机关干部数十人,汇集盐城游艺园的大众剧院,传达了1月20日党中央发自延安的这份命令。会上,陈毅正式介绍了坐在一旁的“胡服”后,众人才知道,“胡服”就是刘少奇。这是刘少奇到华中后的第一次公开“亮相”,并宣布自己的真实姓名。他早在白区工作时就用过“胡服”这个化名。全面抗战爆发后,他在华北、华中、山东根据地用的也是这个化名。

1月25日下午,新四军军部重建大会在游艺园召开,驻盐部队排以上干部和地方各界及群众代表1000多人参加。会上,刘少奇宣读了中共中央军委关于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陈毅发表了就职演讲。陈毅说:“举行庆祝军部成立的大会,这在中国抗战中,革命史上以及将来都是一件大事。”他还指出,“重庆当局发出一个反革命的命令——取消新四军。我们可以置之不理。我们拥护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命令——恢复军部。我们拿革命的命令来反反革命的命令,拿抗战的命令,打倒破坏抗战的命令!”

3月8日,随着军部机关的建立健全,新四军军部正式移驻泰山庙内。

新军部成立后,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精神,将华中的新四军、八路军统一整编为新四军7个师和一个独立旅,总人数9万余人。新四军从此进入新的发展期。

1941年5月20日,根据中共中央决定,东南局与中原局合并,改称中共中央华中局,同时成立新四军军分会,刘少奇为华中局书记兼军分会书记。

“1941年7月,日军集中17000多人,以优势兵力分四路直扑盐城,对苏北根据地实施第一次疯狂大‘扫荡’。面对日军即将实施的大‘扫荡’,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主动撤离盐城向阜宁转移,8月19日抵达陈集南板湖的侉周村。11月10日,又由侉周进驻停翅港。”阜宁县羊寨镇停翅港村的新四军军部旧址内,79岁的阜宁县志执行主编咸国庆介绍当年新四军军部移驻停翅港的历史。

军部移驻停翅港后,刘少奇、陈毅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开展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和指挥抗日军民展开反扫荡斗争,粉碎了日伪军的进攻,以及企图消灭新四军主力,控制整个盐阜地区,伪化苏北的阴谋。

“新四军重建军部以后,广大指战员坚决贯彻党中央、毛泽东主席的一系列指示和决策,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陈宗彪说,在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基础上,新四军建立了地跨苏、皖、鄂、豫、浙、赣、湘、闽、桂、粤广大地区的苏中、淮南、苏北、淮北、鄂豫边、苏南、皖江、浙东八块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起到据局部而扼全局的重大作用。建设党领导的根据地,聚集人力、物力、财力,为战略反攻、夺取抗日战争胜利,打下牢固的基础。

第一次大“扫荡”没有达到消灭新四军军部的目的后,日伪军不断向各据点增兵,并进行作战演习,又一次向盐阜地区进行大“扫荡”。陈毅向党中央报告反“扫荡”的方针,分析转移方向的利弊后,经中央同意,1942年12月,新四军军部和华中局分成三个梯队,向淮南黄花塘进发。

 

盐城阜宁境内的黄河故道

铁军精神 代代相传

1986年,新四军重建军部45周年之际,市区建军路与解放路交会处,立起一座纪念塔。年轻英武的新四军战士,身背大刀、手握缰绳,骑在高扬前蹄的战马背上,面向朝阳昂首东望。

30多年过去了,这座被市民称为“大铜马”的纪念塔,已成为盐城一张亮丽的红色文化名片,串联着全市248处红色遗址遗存、98家市级及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28个以烈士的名字命名的村镇,使“铁军精神”成为盐城红色文化中最厚重的内容,激励一代代盐阜儿女。

红色资源承载着闪光的历史记忆,是重温党的辉煌历程、传播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培育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我们要充分用好身边红色资源,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通过学习党史,明理增信,崇德力行,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爱国热情,汇聚起人民群众奋勇向前的磅礴力量。”盐城市阜宁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陈刚说,“家门口”的红色资源,更能以接地气的方式,润物无声地影响人、培育人,文化相近,空间相邻,让人们更便捷、更经常地接触到红色文化,将其发掘好、保护好、使用好,党史教育的矩阵更加立体,效果更显著。

多年来,盐城市广泛开展新四军历史学习教育,不断深化新四军铁军精神宣传阐释,持续打造新四军红色文化品牌。

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境内,有一座新四军文化林。这座新四军文化林总面积约315亩,以自然林带为背景,铁军文化为核心,整合4900株绿化苗木、60组雕塑。行走其间,如同翻开一部辉煌而厚重的新四军红色史书,讲述着新四军浴血抗战的峥嵘岁月,记录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铁军广场上一面鲜红的党旗迎风飘扬,党旗高8米,基座上雕刻的14位英雄人物形象,象征着新四军是由南方8省14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成。党旗高高飘扬寓意着党指挥枪,新四军是一支听党指挥对党忠诚的人民军队。这里正成为弘扬铁军精神、展示盐城形象的新窗口。

邵建华 龚坚
编辑:洪云柳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