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扶贫书记”杨洪雨:41本扶贫日记里的致富路

2021-04-01 09:32 来源: 字号:

“杨书记,清明节举办的第二届‘儒风兴化’恳谈会,还有不少细节需要您再确认一下。”“杨书记,有时间记得回来再给我们指导一下工作,乡亲们也很想您。”3月26日早上,杨洪雨忙完手上的工作就给微信上咨询的盐城市阜宁县板湖镇孔荡村、三鑫村村干部和村民回了消息,随后从抽屉里拿出手写的第41本扶贫日记开始记录。

2016年3月3日,杨洪雨从云南边防部队转业至盐城市检察院不到4个月,就主动申请到基层一线扶贫。“当时调研时看到村民的生活条件还很艰苦,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我的根在这里,就想为老家做点事。”聊起扶贫的初衷,杨洪雨坚定地说。4月16日,他被安排到孔荡村进行扶贫。

“孔荡、孔荡,72家钉头舍,68个光棍堂……”驻村后,杨洪雨一直听到这样的童谣。最让他吃惊的是,当年村账面上只有9.7元,外欠账却高达51万元。第二天,杨洪雨开始挨家挨户走访,一个月走访了200余户430多位村民,每天坚持写扶贫工作日记。带着对走访问题的思考,杨洪雨手绘了《乡印孔荡》五年发展规划图,实行“挂图作战”。

跑项目、办贷款、寻技术、拉赞助、找岗位、谋就业。精准扶贫的根本要落实在产业精准上,杨洪雨带领党群妙招迭出。他和老支书孔庆扣利用市扶贫资金60万元,1个月将村里污水四溢的废沟烂荡挖成130亩螃蟹塘,4个月将孔荡公墓搬迁并建成1500平方米的粮食烘干厂;他和党员利用党支部这块金字招牌,举行村招商推介会,建起4000多平方米的冷藏保鲜库、生产车间和便民商务中心,村集体年创收20多万元,带动贫困户打工致富。“去年年底村里建了黑鱼片加工厂,村民通过简单的卫生和操作技能培训后,在家门口就实现做技术工。”杨洪雨对孔荡村现在的发展仍了如指掌。

孔荡村村民多为孔子后裔,杨洪雨还积极深耕孔荡儒家文化,与慈济慈善基金会对接永续孔荡发展振兴,联手筹办江淮孔子文化发展基金会、兴办孔氏生态农业合作社。2018年4月,孔荡村成功举办了第一届海峡两岸“儒风兴乡”恳谈会。“今年清明期间将举办第二届恳谈会。这不,最近他们都在问我相关细节,让我抽空回去帮忙整理材料。”杨洪雨说道。

经过杨洪雨和全村干群努力,农民人均年纯收入成倍增长,集体经济积累由倒挂外债51万元到年创收50多万元,孔荡村也摘掉了省级经济薄弱村的帽子,一跃变成精准脱贫样板村。杨洪雨也因此获评“中国好人”、盐城市第六届道德模范,入选省第七届道德模范提名奖。

顺利完成孔荡村扶贫攻坚任务后,孔荡村民用有着“数百个红手印与签名”的申请书希望杨洪雨留任。组织决定让杨洪雨继续参加第二轮为期3年的板湖镇扶贫工作,巩固孔荡村,帮扶三鑫村。“三鑫三鑫,让人揪心;债务百万,令人惊心;三村合并,难以同心!”在比孔荡村基础更为薄弱的三鑫村面前,杨洪雨没有丝毫退缩。

“要过好日子,三鑫人就要在土地上做文章。”平整废塘,是杨洪雨来到三鑫村后打的第一仗。看到村里有两处相隔几百米远的废塘,杨洪雨发现一处适合开挖成鱼塘,一处可以建扶贫厂房,挖鱼塘的土正好用于建厂房填土,一挖一填之间,废弃的土地被盘活,环境美了,集体也有了进账。

“让村民有事干、有钱赚,矛盾自然就少了。”在杨洪雨看来,三鑫村土地少,加上三村合并村民矛盾多、人心不齐,在土地流转、产业化推进等方面意见难以统一,开挖鱼塘、新建厂房既能增加村里收入,吸引村民到鱼塘和厂里务工,将村民团结起来一心一意谋发展,还能进一步激活村内发展动力,让三鑫村真正实现多“金”。

现在,虽然杨洪雨已经结束扶贫任期回到检察院工作,但他仍关注着孔荡村、三鑫村的发展,每周末有时间他都会往村里跑,帮着解决村干部和村民咨询他的问题,大家看到他都跟往常一样热情地跟他打招呼:“杨书记回来啦。”“杨书记中午到家里来吃饭呀。”

曾路婵
编辑:洪云柳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