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森林日:人工植树能种出森林?问题在哪?

2021-03-21 16:33 来源:新华社新媒体 字号:

“人工种树,完全可以种出森林来。目前,我们中国是世界上人工林最大的国家。”在国际森林日到来之际,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中国林科院首席专家杨忠岐接受新华网独家采访。“人工林造起来以后,完全可以成为像自然界的自然林一样的森林,并形成一个生态系统。”

英国《自然》杂志网站2019年2月的一篇文章称:研究人员通过检视NASA卫星在2000年-2017年期间收集的遥感数据,发现全球绿化面积增加了5%,相当于多了一个亚马孙热带雨林。有数据显示,近20年来中国新增植被覆盖面积约占全球新增总量的25%,居全球首位。而中国新增绿化面积的42%来自于植树造林。

就如何种出类似森林作用的人工林?杨忠岐说:“造林的时候,要注意多树种搭配。这几年,机械化程度也提高了。大面积种一种树,南方如马尾松;北方大面积造林,像油松、落叶松等等。像塞罕坝,基本上种的是华北落叶松。东北地区造林,像长白山、小兴安岭主要是红松,大兴安岭主要造的是樟子松林。”

机械化程度提高,能够大面积造林是好事。但大面积只造同一树种的树,就会有隐患。杨忠岐指出:“这里也有一个问题,就是人工林树种比较单一,生态系统不稳定,生物多样性比较贫乏,容易遭受病虫害。”

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统计,我国森林覆盖率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2%提高到目前的23.04%。我们不仅要重视人工造林的数量,也要重视质量。虽然人工林所种的树,都是生长比较快的优良树种,出材率高于天然林。但是,机械化施工环境下,更不能大面积种同一种树,而是尽量种出混交林。

杨忠岐认为:“在植树造林和绿化中,要适当发展经济价值比较高的经济林。经济林种植,要适地适树,面积要适当,比例要合理。如果把山头所有地方都种上经济林也不好,容易发生病虫害。要间隔和搭配不同树种,对经济林本身也是有好处的。”

森林固碳是减缓气候变化的主要途径之一,森林固碳利用自然过程,不需要很高成本,同时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等生态效益。

杨忠岐建议:“营造经济林时,密度要合适,山区营造经济林特别要注意加强水土保持措施。经济林既要发挥经济效益,也要特别注意发挥生态效益,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平衡。如大面积种核桃,最好和其它树种间隔和搭配。”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系统中最大的碳库。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朱建华介绍,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后,并不能完全存储下来。植物死亡以及火灾、病虫害、采伐等,也会导致森林释放一部分碳,剩余存储的二氧化碳就被称为碳汇。也就是说,不断增加,且长势良好的森林能帮我们储蓄经济发展的机会,更好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杨忠岐还提醒:“要特别注意森林防火、防治森林病虫害,营造人工林一定要作好树种搭配,要营造混交林、复层林,特别是南方营造针叶林时要注意用抗火树种,营造防火隔离带。”

最近几年的美国加州山火和澳大利亚丛林火灾,造成了巨大生态环境的损失,让人记忆深刻。

杨忠岐最后说:“着过火后的森林,一定要及时更新,如大兴安岭1987年的“5.6”大火,在主要树种樟子松和落叶松被烧后,自然更新中,白桦树长起来了,还有小灌木和草本植物也长起来了。这些树和植物,不是目标树种,成材率差,出材率低。所以,不能放任不管。要及时更新、补种,让其及早恢复林相。”

中国每年造林面积都在1亿亩以上。我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

我们不仅要重视人工造林的数量,还要重视质量,尽量种更多的混交林。同时,我国要更加重视种养结合,避免人工非法砍伐和森林大火,才能更好实现“十四五”森林覆盖率达到24.1%的目标。

编辑:王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