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天下·日本大地震十周年 | “防灾之町”重修“沿海长城”

2021-03-11 15:56 来源:新华社 字号:

新华社北京3月11日电(记者胡若愚)日本东北部岩手县田老町,一座修建数十年的防潮堤一次次抵御海啸,获称“长城”。然而,10年前那场大地震,面对高达16米的海啸,灾难未能避免。

十年来,田老町所处的三陆海岸沿海村镇吸取教训,把防潮堤修得更高。

这是2019年3月10日拍摄的日本岩手县陆前高田市的“奇迹一棵松”,背后为新修建的防潮堤,旁边为地震海啸遗迹。(新华社记者马曹冉摄)

不断加高

1896年和1933年,两次地震触发海啸,将田老町夷为平地,当地1934年开始修建防潮堤。

这里的防潮堤采用靠海和靠陆双重构造,呈X型,高10米、总长2.4公里,犹如城墙。1960年智利发生9.5级大地震,尽管田老町的防潮堤尚未完工,却成功阻挡来自大洋那一端的海啸。当时,三陆海岸只有田老町无人死亡。田老町因而名声大振,被赞为“防灾之町”。

导游元田久美子(音译)介绍,防潮堤设有44条疏散通道,配备太阳能照明灯。村里道路也方便疏散,居民可在10分钟内抵达安全地点。

然而,2011年3月11日,远超预期的大海啸汹涌扑来,越过防潮堤,卷走住宅和汽车,防潮堤也被部分冲毁。田老町140人死亡,41人失踪至今。

这是2011年3月13日在日本东北地区的岩手县宫古市拍摄的在地震中毁坏的汽车。(新华社记者张金加摄)

海啸过后,日本政府要求三陆海岸城镇考虑建设或者重建防潮堤。按照规划方案,这些防潮堤累计总长430公里,现已完工80%。

重修后的防潮堤基座更宽,内部结构更牢固,能够更好吸收多波海啸的能量。大堤高度根据最新预测设计,可抵御百年一遇的海啸。“新长城”目前最高14.7米,长度超过两公里。站在大堤底下,人们必须仰头才能看到顶部。如果想看一眼大海,得爬上30多级台阶。

争取时间

一些专家说,修建这样的防潮堤是值得的,能起到两个关键作用,一是反弹海浪冲击力,减少破坏,二是为疏散争取时间。

早稻田大学土木和环境工程学教授柴山知也认为,哪怕只能争取几分钟,也意味着能够救很多人。“3·11”灾难证明,“短短几分钟时间,可以决定人们是被安全疏散,还是被海啸追上”。

田老町还吸取其他教训,比如改善警报系统,采用电脑模拟规划疏散通道和社区迁址。柴山知也说,就算防潮堤建得足够高,这些措施仍有必要。

柴山说,“日本是灾难多发的岛国”,自然灾害风险永远存在,田老町的遭遇证明,有了防潮堤并不能保证万无一失,“当时一些人拒绝疏散,以为海啸不会淹到他们家”。

当时,海啸预警最初说浪高3米,随即升级为10米警告。然而,地震导致停电,许多人没有及时收到预警。而且,“3·11”前两天发生了一场较强地震,只是触发小规模海啸,也导致一些居民放松警惕。

“防潮堤是为了给人们疏散争取时间,而不是阻止海啸。”导游元田说。在她看来,防潮堤还有一个功能,就是防止遇难者遗体被冲到海里。元田的母亲在那场海啸中失踪。“我觉得,如果防潮堤没有被摧毁,她原本可以回家。”

2011年3月13日,在位于日本东北地区的岩手县宫古市,一名当地居民清理废墟。(新华社记者张金加摄)

也有争议

三陆海岸绵延600多公里,新建的防潮堤改变了海岸景观。一些居民不愿意让这些钢筋混凝土墙挡住海景,反对修筑防潮堤的呼声从未停息。

在宫城县一个小渔村,55座民宅中的42座在“3·11”灾难中被海啸冲毁,4人丧生。当地居民反对建造防潮堤,决定整体搬迁到高出海平面40米的地方。

“如果发生海啸,能够保命的唯一方法是疏散到地势更高的地方,有没有防潮堤不重要,”现年42岁的渔民畠山诚(音译)告诉法新社记者。

2011年3月13日,在日本岩手县陆前高田市,一名生还者在避难所查看其他生还者姓名。(新华社/路透)

当年海啸袭来时,畠山和其他一些渔民试图抢救自己的渔船。他最后拼命游到附近一个岛上才活了下来。畠山相信,防潮堤只能提供一种错误的安全感。

“海啸来了,你什么也做不了……人们应当认识到,大家生活在一个海啸、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经常发生之地。”

因为修建防潮堤而无法与大海直接接触,畠山不愿做出这样的牺牲。

“这片海,这里的海风,气氛……全日本几乎找不到跟这里一样的地方,”畠山说,“大海是我的根。它让我感到平静,这是我的家。”

编辑:胥文菁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