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盐城黄河故道:大河遗落的平原岁月

2021-03-06 06:06 来源:影像盐城 字号:

中国大地上的成千上万条河川,黄河的脾气好象格外暴躁。这条泥沙浑浊的河流,在数千年的决口和改道迁移过程中,创造了复杂的故道体系。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为守住城池,东京守将在河南开封一个叫做民权的地方,破开高高的大堤,将原本经山东入海的黄河,硬生生地拉向了东南,古黄河就此改道,夺淮南下,经豫东、鲁南,甩头冲向皖北,汇泗水与淮河,一路进入苏北,再经徐州、宿迁、淮安(旧称淮阴)进入盐城,过阜宁的北沙和响水黄圩云梯关,最终在滨海大淤尖一带,挟带着浑浊的泥沙,东流入海。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再次溃圩改道, 复从北路由山东垦利县入海。留在苏北平原上的这条黄河也就成了实际意义上的“黄河故道”,被称做“废黄河”。

长河千里,黄河的第一片泥土、第一粒流沙,何时进入大海,顺着海口的回流来到盐城?这段历史无人知晓。但从南宋改道至今的近九百年里,“黄河故道”(废黄河)两岸大量的泥沙,和从长江冲积回流的泥沙一起,汇入了黄海,沉淀淤积,,最终使苏北的海岸线不断东移。1936年的一份资料记载,至民国初期,地处“东海”(黄海)岸边的盐城,离海岸已经超过七十多公里。这足以说明,多年来,苏北的海岸线一直在迅速外移,陆地在不断扩展延伸。从如今已位于盐城市区中心的范公堤(开放大道)的位置可以估算,在前后300多年时间里,从最上游开始,长江黄河搬入黄海的泥沙,已经给苏北平原淤填出13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仅仅是海岸线就达到580多公里。这样的场面,何其盛大、壮烈!

桥那边是涟水

黄河故道边是家乡

河两岸良田万顷

高高的桃花源

高高的河堤,茂密的树林,一个智者正默对千百年不老的往事云烟。相比这条黄河故道,这片土地的历史应该早了许多年。只是那时候,这里并不处处栽种桃花。古时的桃花源,最北端的北沙和云梯关一带已是入海口,其北垒土城,东临海水。汉、唐、宋皆有陈兵屯役,相传唐初秦王李世民东征,就在桃花源东五里的地方安营扎寨。元末,当地豪绅羊成父子揭竿而起,自立“东海王”,建立南北二寨(北羊寨和南羊寨),并与史上著名的十八条扁担起义的盐民领袖张士诚部联合,扼守古黄河下游地区,一时威震四方。至明朝朱元璋洪武赶散,大批江南百姓从苏州阊门流散苏北,黄河故道上便多了人家。那些从姑苏城来的人,虽然生活百般贫苦,但内心的桃花却开的旺盛。于是,家家门前栽种桃花,借这片桃花,他们希望在内心里保留下一个亘古不灭的烟雨江南!而从此,蜿蜒连绵的黄河故道,也就成了一个桃花盛开的地方……

这是黄河故道最高亢明亮的部分。河东岸的堆堤和河西的树林隔水相望,那些草木春秋,那些人间故事,那绵延的桃花梨花,甚至母亲站在村口喊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

古黄河上,一道温暖的光芒沿着宽阔的河面照耀过来。这道光芒首先投向了身边的田野。青芦满河,蒲穗摇曳,一片水绿家园,那是芦蒲;羊群散落,遍野桃花,那就是羊寨。每一寸土地都在为一段流水青葱的岁月做着准备。头顶朝阳,身披月光,奔腾不息的古黄河,它要让沿岸的河坡种满庄稼,栽上树木,要让平展展的大地生长起绿色的果园。脚下的河流一直连着大海,那铺满河面的桃花,是一颗颗深情颤动的音符。

花香树影之中,古黄河一路流淌,无声无息。芦蒲的张码和姚码合并,双码村如今成了进入苏北桃花源的南大门,全长32公里、总面积53平方公里的黄河故道桃花源,一幅美丽的版图也就此展开。从此向北,在沙淤和世明合并的果林村和外口村境内,沿着一马平川的土地,几条灌溉用的沟渠,顺着高亢的河坡,一路流向黄河故道。新年刚过,已吃了元宵,正月十六,家家户户又都扛了铁锹,担着水桶,走上高高的黄河堆。欢声笑语之中,大家忙着给果树剪枝施肥。给麦地浇水,新一年的劳作再次开始。除了古老的桃花源,黄河故道上生长着一排排高高的杨树木。它们和古黄河的流水咫尺相望,一起见证了大河岸边的日出日落,草木生长,鸟虫欢鸣,万物生息。

桃源深处

羊儿咩咩

自由自在

河流的回声

邻近“苏北小上海”益林的苏嘴是古黄河在淮安的最后一站。八百多年前,一个姓苏的盐贩来到楚州,在淮楚东乡、盐阜西域发现了这块广袤肥沃的平川和穿境而过的黄河故道。就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他喜出望外,他从淮安扬州等地组织商贩来此贸易,依靠便捷的水陆交通,经多年经营,商贾云集的“苏家嘴”就此形成,并逐步成为著名的军事要塞和商商贸重镇。沿着堆堤下的蜿蜒水道,黄河故道进入盐城阜宁境内,一条活过九百年的河流一路向北。一路的颠沛奔波,古黄河早已少了气势,没有了初下高原时的惊心动魄、波涛汹涌,曾经的轰鸣,也逐步被沿途的村庄、田野、树林所稀释,消解。但它是一条河,身体里流淌着黄河奔腾的血脉,它依然要向前流淌,要倾其所有,用甘甜的乳汁滋养这片大地,给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留下最后的恩泽,引领那些翻卷的浪花,带着对于未来生活的期盼,一路奔向远方。 告别桃花源,以阜宁北沙和滨海大套为界,黄河故道由西向东改变了方向。由此,穿越了大半个豫皖和整个苏北的古黄河,也就进入了它的最末端,最终驱赶着清澈的波涛,一路进入万顷大海。但那桃园树林,牌坊塔影,春风冬雪,那沿着大港顺流而下的遍地野花,甚至那埋葬亲人的墓园,乡音乡恋,乡情乡愁,都会让河水情不自禁的回头。2018年春天,沿着古黄河东岸的大道,我的脚步停下来,我想我应该在这片土地上栽一棵树,不一定是桃树,是桃树也不期待它能够开花结果,我只想能够像一棵树一样,一直站在这里,站在高高的河坡,承接那春风夏雨和阵阵牛歌,一直听着这九百年不断的河水的深情呼唤。那样,我便能够感知,相隔再久,我依然是一条活在母亲身边的生命。

滩头彩虹桥

处处美景

青青麦苗

站在云梯看向大海

苏北响水、滨海、阜宁、涟水四县交界处,流淌了八百公里的废黄河,因为一阵麦鸟的鸣叫,悄消留出一个巨大的河湾。河流北侧的土地,水流勾勒,一排排状若云梯。因旧时此地曾设立过海关,故此,这片坡地有了个名字,叫做:“云梯关”。“云梯关”最早应该是一处处热热闹闹的码头。这里曾是淮河的海口,后来黄河夺淮,又成为废黄河的入海口。两淮地区曾是古代中国最大的海盐产区,沿着海岸分布的一座座盐场,尤其是盐城以北的庙湾场、天赐场、济南场(今江苏省最大盐场灌东盐场前身)出产的大量海盐,大多是从这里运送出去。黄河故道云梯关。“云梯关外茫茫路,一夜吟魂万里愁。”这是古人写云梯关的诗词。追随先人的足迹,公元2020年春天,我再度站在废黄河边的云梯关下。自唐代到清代的一千多年间,云梯关曾是历代海防重镇、交通要道,险要河防和商贸集散地,素有“东南沿海第一关”、“江淮平原第一关”之美誉。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河夺淮入海后所挟带的滚滚泥沙,渐渐淤积了海口,由云梯关出海,这里的海岸线早已一寸寸向东延伸。到清康熙年间,海口已由云梯关东移二十多公里,至今日,古云梯关已距海数十公里了。因为失去了关防功能,“云梯关”在咸丰五年黄河故道北徙后即被关闭,只有一块刻有“古云梯关”四字的巨大石碑,旧时关隘,成了大片的平畴绿野。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海关,就这样兀立于滨海大地,默默看向大海,看向东方。      夕阳西下,水流渐远,关河渐冷,一块瘦削的石头站立于风雨。古老的黄河故道即将融入大海苍茫。      胸膛紧贴大地,八百公里的波涛,平缓的叙说,悠远绵延;九百年的脚步,最后的回声,荡气回肠!

古云梯关


作品选自姜桦散文集《河边记》  作者简介:姜 桦,诗人,作家,紫金山文学奖获得者。著作作品多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摄制:宋从勇

来源:盐城晚报

编辑:张伟伟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