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下小馆

2020-12-29 20:39 来源: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融媒体 字号:

下小馆

冷开祥/文

下小馆一词,对于现代年轻人来说可能要百度一下才能知道是何意。但对于上点年纪的人,特别是老年人都十分清楚。下小馆就是到饭店吃饭。

改革开放前到饭店吃饭只能上街,乡下是没有饭店的。所以乡下人有句调侃口头禅叫“上街下小馆”。我清楚地记得,外出读书之前到阜宁东沟南街人民饭店下过两次馆子,仅有的两次。第一次是自己劳动得来的,第二次是自己努力得来的。 

记得上初中那年中秋节前后,我在割草时发现一处十分隐蔽的水域有野菱,就告诉与我本庄一同上学的高中小哥哥,他让我千万不要告诉别人,与我约定去采野菱上街卖钱。野菱采来后全部交给小哥哥,他拿到街上一次性卖给一个小摊贩,得了几块钱。大概是第三天放晚学后,他到我教室门口等我,带我到东沟街上玩了一圈,然后说我们去下馆子,吃面。

小哥哥领着我来到东沟南街人民饭店。我好比焦大进贾府,不知站哪,毕恭毕敬;又好比刘姥姥进大观园,什么都很新鲜。由于我们去得早,饭店还没有什么人。小哥哥领我到一张比较闲静的空桌边坐下,趁他去买面的工夫,我四下打探下这个“馆子”。只见进门大厅里有十来张普通简易的方桌,每面坐两人,一桌坐八人。长条凳子也是很普通的那种。大厅面南有一小窗口卖筹子。

小哥哥买好后与我一人一面坐在桌边装模作样地漫谈起来。不一会,两碗面条端到我俩面前,紧跟着一小盘猪头肉上桌,我俩就不紧不慢地品尝起馆子里的面条和猪头肉来。这个阳春面比我在家常吃的面条好吃多了,让我留下十分美好的印象。现在想想,当时家里吃的面条清汤寡水,哪能好吃得起来。那个猪头肉的香我至今仍难以忘怀,什么东巷口猪头肉、毛三猪头肉、毕四猪头肉还有什么六合猪头肉,都不如当年东沟人民饭店的卤肉令人回味。面肉吃完后,小哥哥给我应分得的一块多钱,并告诫我不要告诉家人我们下小馆的事。就这样平生第一次下小馆交给了野菱和小哥哥了。

第二次下小馆来得太突然、太喜悦、太让人兴奋了。1978年高考,我总分比分数线高出近二十分,但随着录取进入尾声,连达线的同学都接到录取通知书了,我还是音讯全无。

那天下午约三四点钟,父亲提前下班回到家,要我拿洗澡衣物跟他上街洗澡。上中学后,我基本都是自己上街洗澡了。我虽有诧异,但因高考不如意,就不声不响地走在父亲后面。 

慢条斯理地洗过澡后,天已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从浴室出来向北没几步远就是人民饭店,到了饭店门口,父亲说我们在街上吃过晚饭再回家。父亲领我走进饭店,我已没有五年前第一次来时的那般生涩。饭店服务员把我们引进雅座,里面的方桌和长条凳子漂亮了很多。

父子俩坐下。父亲点了菜,照例是要来二两酒的,当然阳春面也是必不可少。酒、菜、面上桌之后,动筷开吃之时,父亲说下午公社贾秘书打电话给他了,说我的录取通知书到了,所以今晚父子俩小庆祝一下。第二天我与父亲到公社拿了录取通知书,父亲又在街上买了酒菜,中午把大哥二哥他们都叫来,宣布我考上了大学,一大家子庆祝一番。

时过境迁,进馆子从奢侈变成普通,甚至负担。现在到非常想念妈妈做的农家菜了。

周浩/诵读嘉宾

周浩,青年朗读者,盐城市朗诵协会会员、醉里挑灯朗读者协会会员。

冷开祥/作者

冷开祥,已退休。原阜宁县林牧渔业局水产专业技术干部,在国家、省水产专业刊物发表专业论文十余篇,在《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有过散文及随笔刊登。

编辑:皋艳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