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 | 小店

2020-11-12 20:02 来源: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融媒体 字号:

小店

张一强/文

一日,在早餐店就餐。

邻桌两位陌生哥们,一个先丢下碗筷,跟同桌的说,你慢吃,我到隔壁小店买包烟就来。

小店一词,进入我的耳际后,即刻勾起我对童年的很多回忆。

小店,是“60后”童年记忆中最奢侈的地方。那里有我们十分期盼的水果糖、大糕、果子、红糖、白糖,还有香烟、火柴、食盐、煤油等百姓必需的用品。小店,是当时农村人生活的百宝箱。

那时候,仰慕小店的主人,比现在看到千万富翁还要多出好多倍。

我们童年时经济困难,当我读书上初中时,仍一年到头看不到钱是什么样子。一年365天里,能接触到钱的机会,主要是交学杂费。当时,一两块钱的学杂费,是父母东借西挪、七拼八凑才凑齐的,最大票面就是红颜色的一元纸币。而我们接触这钱,就是上学途中那三四里路程、几十分钟的时间。到了学校,立刻就交到老师手里了。第二个接触钱的途径就是上小店买东西。在兄弟姐妹多的家庭,上小店买东西是一种信任,一种福利。做事仔细的孩子,把大人给的钱保管好。一圈回来,买的东西一样不能少,账还要包圆。小小的福利就是,如果买东西剩下三五分的零钱,就可以买块水果糖衔嘴里,饱饱口福解解馋了。

我们当时一个大队由三个生产队组成,只有一家何记小店。小店老板个头特高,人也特有派头。他家有3个女儿,4个儿子。二女儿跟我们小学同学,一直同到高中毕业。

小店老板的二女儿人长得不错,有的男生想她将来成为自己的新娘,但只能是想。而且,那种想,只在心里一闪而过,不敢多想或长想。因为,那是遥不可及的妄想。

计划经济年代,能开个小店,是让很多人敬仰的事。哪家有个大事小情、红白喜事,大队主要领导到场,必须也有何老板。

小店当时的经营方法也很灵活。如果没有现金,一来可以短时间的赊账;二来呢,也可以用鸡蛋兑换食盐、煤油、火柴等生活必需品。

那时候,哪家小孩哭闹时,只要哄道“不哭不哭,上小店”,小孩立马不哭了。

上小店是要消费的,没有钱,总不能站在柜台外边饱眼福。我们小时候挣钱的途径就是挑药草,割牛草。药草有黄蒿草、车前草、谷谷丁、十样草等等。有的药草挑回来还要晾晒,进行初加工。等到成为商品能出售变成钱的时候,权利又被父母收掉了。割牛草,就是挣工分苦钱。

记得我第一次苦“外快钱”,是本生产队一位远房兄长给的机会。一年春节,他请大家吃年席酒。那时,我不会喝酒,也不敢喝。他拿出绿颜色的纸质两毛票子,在我眼前晃悠说,把酒喝了,这钱就给你。当时我读初中,竟然疯狂地喝了10多杯。酒杯是瓷质的小高脚杯,一斤白酒可以装约32杯。

高中毕业后,为了减轻的家庭负担,我放弃复读,回家参加劳动挣工分贴补家用。不久应征入伍。

时光如白驹过隙,如今,我们的儿辈、孙辈,不知道“小店”一词是什么意思了。有了空闲,他们的去处是大超市、城市广场综合体等丰富多彩的地方。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成长过程中的那些曲折苦难,随着时代的变迁,成为历史。

黄海军/诵读嘉宾

黄海军,高级教师,盐城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曾获得区、市、省优质课及基本功竞赛一等奖六次。行走乡间阡陌,沐浴村野晚风,闲来堆文砌字,流泻瞬时情感,几十篇作品散见于报刊。

张一强/作者

张一强,20世纪80年代初从响水县南河公社八套大队应征入伍到西北边陲服役。退伍返乡之后,一直在基层从事宣传报道工作,先后在市级以上新闻单位用稿超千篇。业余时间爱好写散文随笔,在报刊发表百余篇。


编辑:陈静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