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弶港外滩

2020-11-06 20:43 来源: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融媒体 字号:

弶港外滩

杨九华/文

弶港,天然渔港。自古有滩,人称外滩。

弶港外滩,均为发育成熟的淤泥质潮滩。根据潮位和滩面特征,分为三种类型带:一是在大潮高潮位以上的草滩和盐蒿滩组成的潮上带;二是在平均小高潮位以上,无自然植被的潮间带;三是位于平均低潮位以下的潮下带。

南北百余里,由“接港滩”“起锚滩”“三水滩”“西洋滩”四大板块相连绵延的连陆外滩,竞相展示着天然、野趣、富有、壮美、神奇。

以渔舍港为辐射区的滩面,赶海人喜欢唤叫“接港滩”。

每年渔场开捕时节,千舟竞发,百舸争流。盘锚号、牵帆号、测水号交汇成动听的“海之曲”。

张方的渔船、张簏子的渔船、拉网的渔船、钩蛏的渔船,还有打杂的渔船,潮涨归岸之际,进入“接港滩”外九九十八湾水道,浩浩荡荡的船队由远驶近,挺拔昂首的桅林由疏变密,形成了一道壮观奇妙的S型风景线。

船夫船娘们喜气洋洋地把当日潮、出水鲜海鲜卸下船,抬上岸,顿时一股浓烈的鱼腥味弥漫着潮滩鱼市,收卖声、吆喝声、讨价还价声,随风传向远方。

近年来,由于围垦筑堤、纳潮受阻、船路改道,原有的两岸高涂成为海水养殖基地。

曾经的一缕春风、一阵渔歌、一海涛声、一船海鲜的接港盛景,成为永恒的记忆。

弶港集镇堤东广阔滩面,老一辈弶港人深情唤作“起锚滩”。

20世纪40年代,潮涨潮落的七里丫港流向顺、流程短,直达大洋深水。岸上,茂盛的獐茅草、野芦苇形成天然的“青纱帐”。新四军一师为打破日伪的经济封锁,组建起掌握大海的海防团,开辟了始于七里丫湾的海上秘密运输线,从此,弶港军民便与上海军民结下了初心相连、生死相依的不解情缘。

“起锚滩”又名“盐蒿滩”。这片潮滩上生长着一种誉为“滩涂胡杨”的盐蒿草,它们的生命力极强。

2009年5月,中央电视台摄制组赴弶四十天,在此拍摄的大型纪录片《红帆船》,被评为共和国六十周年十佳献礼片之一,让弶港“红帆船”的传奇走进了亿万观众的视野。

江苏最美渔村——巴斗岸外的神奇潮滩是闻名海内外的“三水滩”。

巴斗渔村岸外是著名的西沙洋水道的南入口。每日伴着朝阳、牵着星月,欢奔南入口的“半日潮”,成全了东流入海的长江水、黄河水和太平洋海水的亲密相拥交汇。

这片“三水滩”湿地,以其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珍稀性向世人展示出一幅人与自然、人与海洋相融和谐的美妙画卷,成为我国270万公顷浅海水域最富魅力的诗画湿地。

奔流不息的千年三水,孕育出多姿多彩的本港文化,拉网小调、钩蛏小曲、捕鳗歌谣、渔鼓道情、渔民号子、渔船排斧……交汇成“母亲海”的动人交响曲。

东台黄金海岸带最北端的蹲门潮滩,因其系西洋海区的连陆滩,故称其为“西洋滩”。

多情西洋水,年复一年造就了蹲门“黄泥螺”“驱浪鱼”“梭子鱼”等名品海鲜优越的生活生长环境。每日西洋水西行输送沉积的泥沙,在光合作用下,形成了特有的表层3至5厘米厚的黄涂泥。营养丰富的黄涂泥,是泥螺、驱浪鱼、梭子鱼的最佳饵料。

每年的仲夏时节,西洋滩的粒粒泥螺经过梅雨的滋润,格外脆嫩肥满,是采捕的黄金季节,也是制作醉螺的最佳时机。

王敏明/诵读嘉宾

王敏明,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广电178班学生。


杨九华/作者

杨九华,曾在师团级政治部门宣传、文化、组织等岗位上工作。有幸与战友一起奔赴祖国南疆,参加保卫边疆的战斗。转业回乡后,东台沿海海堤乡初建,担任第一任乡党委秘书,参与改碱垦荒披锦绣的战斗。赴任弶港镇负责宣传、人武,承担守海与颂海的任务。

“条子泥”,给予他爱海、探海、写海、颂海的活水源头与灵感火花。多年来,坚持乘船出海,听海的涛声、观滩的素颜、记海的故事,数十本采访本至今珍藏。

杨九华是《东台日报》《盐阜大众报》《新华日报》《中国海洋报》《中国国防报》《解放军报》等军地党报副刊栏目版的热心读者和热心通讯员。


编辑:吴玉楼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