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绘盐城古代名人丨“中流砥柱”陆秀夫

2020-07-03 04:48 来源: 字号:
编者按
  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千年盐城孕育了一大批仁人志士、文化名人。生动的传奇故事,可贵的人文精神,他们身上所展现的道德情操、爱国情怀,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代代盐城人。文以载道,成风化人。当前,我市正在开展“四新盐城”建设。为此,本版将以漫画的形式,绘制系列“历史人文故事”,让广大读者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感受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忠烈丞相陆秀夫

陆秀夫(1238-1279年),字君实,一字实翁。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出生于淮安州盐城县长建乡长建里(今建阳镇)。其父曾任淮安州管勾,后调任京口。年方3岁的陆秀夫也随父迁居京口朱方镇。稍长,从其乡人二孟先生习举业,“下笔有奇语,不待师烦,日进不休”。二孟为郡宿学,知其不凡,刮目待之。后为应乡举,归里依兄嫂读书。年十五,经县试州试,以优异成绩获得贡补太学的告身(凭证)。年十八,“登乙科,领乡书”。殿撰章美琰时居京口,奇其才,以侄孙女妻之,因留居汝山下归家,寄读于南郊鹤林寺。宝祐四年(1256年),京试与文天祥同榜进士,时年十九。

抗元名将两淮安抚使李庭芝闻其才名,延至扬州幕内。陆秀夫沉静寡言,办事干练,“至察其情,皆治”,加之“才思清丽,一时文人少能及之”。因而深得李庭芝的器重,屡加升迁,令其主管机宜文字。李庭芝移镇江陵,陆秀夫以机宜随行。襄阳失守,李庭芝制置淮东,陆亦鞍马相从,自是帷幄之谋无不参与,并掌机宜如故。不久,陆奉召至京议事,循例挂名提辖文思院,出为大使参议官兼淮南东路提点刑狱公事。当时淮东提刑官既无治所,又无财政供给,而陆仍泰然处之。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深入江淮,李庭芝麾下“诸僚属多亡者,惟秀夫数人不去”,李感其忠义,推荐他到朝廷任职,先后任司农寺丞、宗正寺少卿、起居舍人、礼部侍郎等职。次年三月,恭帝赵显随谢太后屈膝降元。赵显兄弟赵昰、赵昺由海道逃奔温州,陆与同僚苏刘义追从之,并与陈宜中、张世杰等大臣计议,共同拥立9岁的益王赵昰称帝于福州,改元景炎。陆秀夫任端明殿学士、签枢密院事,与陈宜中、张世杰、文天祥等共掌军国重职,组织南方各族人民继续抗元。后因元军逼近,张、陆护卫赵昰南走广东潮州。景炎二年(1277年)秋,因元军攻占广东,南宋朝廷被迫移上船队,“播越海滨”,坚持抗元斗争。次年四月,赵昰在砜州(位于广州岛)得惊风病死去。面对一连串的失败与挫折,“群臣皆欲散去”。陆秀夫慨然发议:“古人有以一旅而成中兴者,今百官皆具,士卒数万……此岂不可为国耶!”他的一席议论和坚定沉着的态度稳住了军心。他与张世杰等人共同拥立8岁的卫王赵昺为帝,改元祥兴。因陈宜中屡召不至,陆受命于危难之际,出任左丞相,与张世杰共同秉政,支撑危局。同年六月,朝廷迁至今广东新会县南80里的崖山海面。在最后一年多的时间内,他“外筹军旅,内调工役”,“凡有述作,尽出其手”。他和张世杰把数万兵众布置在战舟上,分为前后三部,依山靠崖,碇泊海域,准备死守。当时虽处“匆遽流离中”,犹日书《大学章句》进呈幼帝以劝讲,并记述海上二王史事,交会礼部侍郎邓荐中,以图传诸后世。祥兴二年(1279年)三月六日,元军水陆两路攻破崖山。陆见元军四集,无法走脱,便先拔剑驱其妻与三个儿子入海,然后跪对祥兴帝说:“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拜罢,抱帝负背,叫人“以匹练束一体,将黄金玺垂腰间”,纵身投海殉国,年四十二。传世之作《陆忠烈全书》系后人整理。

为缅怀陆秀夫的爱国精神,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钦赐陆秀夫为“忠烈公”;清咸丰八年(1858年),各地孔庙皆配祀陆秀夫。当年,陆秀夫到过的广东、江西、福建及深圳等地,都有纪念他的祠堂和建筑。明洪武年间,盐城建造了陆公祠,供后人景仰。陆的家乡建阳镇竖起“丞相陆公故里”石碑,还建立了忠烈堂、景忠堂、景忠坊、景忠桥、景忠书院、南戏楼。陆公祠和忠烈堂等楼馆毁于日寇侵华的战火,尚存读书处石碑。新中国成立后,陆公祠在原址按原貌重建,原忠烈堂旧址建了“陆秀夫纪念馆”,现已被命名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节选自《盐城特色文化》

编辑:韦海燕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