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六稳”聚力“六保”】江苏盐城:加快新型城镇化 开创幸福美好明天

2020-06-30 11:03 来源: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陈和洲 字号: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盐城是农业大市。因农业在社会发展中占比较大,长期以来,盐城市城镇化水平过低、发展质量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仅为39.75%。

近年来,盐城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推进新型城镇化部署要求,抢抓一带一路、沿海大开发、长三角一体化和淮河经济带等国家发展战略机遇,紧密结合盐城市实际,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强工作谋划和措施落实,积极稳妥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2019年末,全市户籍人口821.35万人,年末常住人口720.89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4.9%,年底有望达到66%。

推进新型城镇化,盐城正从乡村型社会向城市型社会转变。

先锋国际广场

降低门槛

推进农民进城入镇落户

吴阳阳从20岁开始就在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上班,月收入6000多元,还在市区买了房,已经在盐城整整生活了10年。这期间,他结婚生子。如今儿子已经在市第三小学上学,妻子刘云一边带孩子照顾着家庭,一边打短工,一个月有3000元的收入,夫妻俩小日子过得很滋润。

由于夫妻俩户口还在射阳县农村,刚结婚时又买不起房子,两口子当时户口无法落户。儿子出生后,吴阳阳最担心的问题是,孩子将来上学是否会因为农村户口受到影响。

“从经济地位上,我和城市人的差距越来越小;在生活习惯上,我们一家已完全融入城市。”6月22日,吴阳阳高兴地说,之前他们期待有公平的社会地位,现在这些都不是问题了,心里有种落地扎根了的踏实。

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近年来,盐城市统筹推进户籍等制度改革创新,进一步放宽城镇落户条件,优化落户便利服务,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加大非户籍人口进城落户的政策宣传和服务力度。着力抓好已经在城镇就业、进城时间长等存量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工作,推动有意愿、有能力在城镇落户的增量农业转移人口应落尽落。

6月18日,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布《关于进一步调整户口迁移政策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实施办法》。此次出台的户籍制度改革“新政”,进一步放开全市城镇落户限制,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此次改革做到“五个放开”:

——放开有合法稳定住所落户限制,进一步扩大随迁范围,不仅未婚子女,已婚、离异、丧偶子女也可在父母合法稳定住所所在地落户。

——放开有合法稳定就业落户限制,取消交纳社保六个月和经营满六个月限制,并将公民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子女、父母纳入随迁范围。

——放开子女投靠父母市外迁入限制,进一步放宽子女投靠亲属落户条件,所有子女拥有合法所有权房屋也可投靠父母市外迁入落户。

——放开各类人才落户限制,将非本市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放宽至大中专院校、技工学校毕业学生,且不论应届和往届、生源地的区别,均可在盐城先落户后就业。

——放开优秀农民工等群体落户限制,获得设区市以上表彰、嘉奖或者授予荣誉称号以及认定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放宽至获得县级以上即可,并将公民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子女、父母纳入可落户范围。

经过此轮户籍制度改革,盐城市将成为全省户籍准入门槛最低地区之一,农民进城入镇落户将更加容易,也更有利于人才流入。

盐渎湿地公园

优化布局

勾勒市民心中美好家园

城市的核心是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中,盐城市始终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统筹规划市域、市区、县城、镇街和乡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立足城市发展定位,把握城市发展规律,盐城市以系统化思维整体谋划、科学规划,着力提升城市品质,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市委、市政府坚持“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的发展理念,全面推进城市组团建设,市区建成区面积拓展至150多平方公里,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品质不断提升、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智慧、人文、生态、宜居的江苏沿海中心城市初具雏形。

以组团为单元推动城市发展,是优化主城功能布局的关键举措,而交通则是畅通联动各组团发展的重要基础。盐城市合理配置城市快速路、主次干道和支路网密度,畅通城市“动脉”,改善“微循环”。市区“五纵三横”快速路网和“十三横十二纵”城市主干路网基本形成。

金融城

改善住房条件是盐城市当前补短板、强弱项的重要方面,成为盐城市实现全面小康的一大短板,势在必行、非做不可、必须抓好。

市委、市政府把棚改和住房保障作为改善民生的头号工程和重大政治任务强力推进。去年全市实施棚户区(危旧房)改造3.13万户、285万平方米,其中市区2.3万户、218万平方米,整治老旧小区11个。

从2016年起,盐城市启动实施农村康居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18年,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对苏北农村住房条件改善提出的明确要求扎实推进农村住房条件改善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2019年,全市新开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197个,5.1万农户住房条件得到改善。

“幸福指数”是一座城市的温度,更是党委、政府最挚诚的守候和不变的追求。

针对民生痛点,回应百姓期盼。盐城市坚持系统性思维,实施“外引内治”举措,投入近200亿元,集中实施新水源地及跨区域引水工程、市区第Ⅲ防洪区水环境治理等一批重大民生项目,实现精准治水新突破,倾力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宜居城市。

拿出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气魄,全力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盐城“好空气”连续全省最好、优良天数全省最高、PM2.5平均浓度全省最低。

做好生态建设的“加法”、治污减排的“减法”。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广泛开展植树造林。去年,新增成片林15.6万亩,改造既有林20万亩,造林面积全省第一,城镇绿化覆盖率37.2%,创成国家森林城市。  

大丰荷兰花海郁金香种球培育基地

产城融合

构筑发展新高地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近年来,盐城市围绕让转移人口“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促进有能力在城镇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使无数农民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红利的分享者。就业、医疗、社保、住房……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一项项基本民生服务正覆盖城乡。

强化产业支撑,筑牢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根基。盐城市注重大市区和城镇功能配套,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科技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推进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完善并实施城市功能配套提升专项规划,加快建设一批功能配套项目,增强城市辐射带动功能。

在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盐城市突出创新驱动,以制度创新引领服务业集聚区、企业跨越式增长,推动服务业集聚区和产业园区融合发展。对全市重点产业园区配套建设服务业集聚区,建立包含科技、物流、商品市场、金融、信息、商务等服务在内的配套生产服务区,实现园区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互进、共同发展。

加快发展旅游业,建设旅游精品线路、精品工程,推进丹顶鹤保护区、麋鹿保护区及各类城市综合体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做好沿海湿地核心区申报自然遗产工作,规划建设沿海湿地旅游经济带。在盐城,吃、住、行便捷,休闲娱乐内容丰富,全市旅游行业潜力正在加速释放。

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盐城市把推进创业促进就业作为重要工作来抓,鼓励创办兴办实业,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3月17日,市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全市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推出24条新政策,全要素打造一流营商环境高地,调动千军万马、发动全民创业,以全民创业实现盐城经济强、促进全市百姓富。

在推进农房改善进程中,产业发展有着强大吸引力,让许多农户因产业兴旺带来的“家门口就业”而获得利好。按照“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的要求,各地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工业园区规划、旅游景区规划和市域镇村布局规划等多图叠加,努力做到新型农村社区“靠近田、贴近厂”,附近都有一个园区或基地相依托,把搬迁群众融入到产业链条中,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农民收入。

建湖县冈西镇徐王新型农村社区

2018年9月以来,盐城市新建新型农村社区靠工业园区的68个、靠近农业园区的88个、靠近旅游园区的8个。建湖县上冈镇树新村村主任刘士亮说,搬进新型社区的农民既住上了好房子,还过上了好日子。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功能与日俱增——这是盐城市近年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真实写照。

城市建设是提升城市形象和改善人居环境、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城市功能的重要抓手,是惠及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举措。秉承这一理念,市委、市政府高起点、高品位、大手笔推进城市建设和管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小马沟城市绿廊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城市空间不断拓展的同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随着一系列重点市政工程项目的相继实施,大大改善了人居环境,完善了城市功能,城市管理机制日臻完善,市容环境、公共秩序、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等管理工作明显加强。与此同时,市民素质不断提高,市民参与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只要我们抢抓机遇,奋力拼搏,不断加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未来的盐城将更现代、更生态、更宜居、更靓丽。

摄影:记者  郜野乔

编辑:赵丽丽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