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蹲门大饼的故事

2020-05-18 20:24 来源: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全媒体 字号:


蹲门大饼的故事

崔海东/文


日出黄海,先照蹲门,

半日潮流,蹲门先润。

蹲门,东台黄金岸线最北端的海角渔村。

很早以前,人们为纪念一位慈母孝子取得此名,延续至今。

“蹲门大饼”,向人们诉说着一桩桩鲜为人知的故事。

海浪与海滩,时而亲吻,时而挥别;海鸥与海湾,时而静默,时而弹跃;海风与海草,时而拥抱,时而穿行……这就是远古的时候,蹲门旷野的四时景象。

这片天成野趣的海角荒原,造就了一方獐族家园。有史记载,这里曾生活繁衍过上千头野獐群落。

滩涂野獐系哺乳动物,形状像鹿,毛粗无角,腹部白色,身体上面黄褐色。

喜欢听涛闹滩的獐子富有竞技功能,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大潮小汛,结伴成群的野獐奔跑在潮滩上,昂跃在港湾里,它们逢港蹦港,遇脊越脊,一往无前,浩浩荡荡,气势壮观,犹如“天马行空”,形成一绝风景。

远望狂奔的獐群,似乎有狼群的模样,然而獐子没有狼性,天生人性。

相传,一年农历八月十五的大潮日,赶海父子登滩采贝返岸过港时,潮头大浪突然呼啸而来,父子俩手牵手,拼命涉水前行。在险情即将发生之际,正在港西滩脊东望潮涨的一对獐王,跃身入水,潜游至父子俩身旁,父子趴伏獐背,安全过港,免于一难。

然而,通人性的野獐,自身却遭遇了一次特大怪潮的侵袭。

一次夜潮上涨时,在突起的东北大风助推下,整个蹲门潮滩汪洋一片。正在甜睡的一群幼獐,来不及避险,卷入茫茫浪涛间。

幼獐遇难,牵动了蹲门的家家户户,老人们说,这是海怪作难,需求海神保佑。

于是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磨面粉做大饼。在海上生明月的夜晚,渔家捧出大饼,盛上美酒,唱起了“饼儿圆,潮水听,獐子与咱处近邻,人獐都盼岁岁安”的民谣,期盼海神保佑蹲门平安、朝夕无忧。

从此,这片潮滩上,再也没有发生过大潮淹野獐的悲剧。那时,人们便把最初的“蹲门大饼”叫做“敬神饼”。

“北斗夜夜亮,渔火汛汛明。军民心相依,并肩打鬼子。海潮日日涨,鱼水不分离,大饼送亲人,康复上前线……”。

这首当年蹲门军民创作的歌谣,生动形象地告诉后来人,抗日战争时期的“蹲门大饼”是“鱼水饼”“支前饼”“拥军饼”。

二百多年前,蹲门连陆潮滩区开始形成了零零星星的自然村落,分别取名蹲门、中舍、北舍。古代三十里为一舍,而这潮滩三舍相隔距离仅有三里。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遇有敌情、险情时,三舍之间便于徒步传信,相互照应。

那时,大潮淹不死的野芦苇,烈日晒不死的獐茅草,寒冬冻不死的盐蒿草,密织成战时绝佳的蹲门滩青纱帐。

20世纪40年代,新四军一师后方医院和华东野战军第十一纵队医院都先后开设在蹲门广袤的滩涂上。蹲门、中舍、北舍草盖简陋的“丁头府”成为野战医院的手术室、治疗室、康复屋。

为了对付日伪军的频繁扫荡,确保伤员的安全,野战医院化整为零,以每个伤员组为单位,分散隐蔽在北舍、中舍、蹲门等庄舍上。

正值花季年华的渔家女周存英,逐家逐户串门联络,组织起拥军小分队。10多名渔家姊妹们日夜忙碌在伤员身旁,她们有的为伤员喂水喂汤、擦洗倒尿;有的在自家灶台上燃文火,烙大饼,有小麦面大饼,有玉米粉大饼,有盐蒿粉大饼……。在扑鼻香的饼味中,渔家女们期待着亲人早日康复上前线,拿起枪杆打胜仗。

深知伤员挂彩流血为了谁的北舍夫妇梅广泽、吴帮英主动在自家“丁头府”和牛棚屋里铺上厚厚的茅草地铺,安置了几十名重伤员。为了调理好每一位伤员,夫妇俩拿出密藏的米面,煮米粥,做大饼。在护理一位眼球重伤失眠伤员的日子里,夫妇俩一人端饼盘,一人端粥碗,一口米汤,一口大饼喂进伤员口中。“小同志,多喝米汤养胃,多吃大饼壮体。”夫妇俩亲情股的话语,让伤员一次次泪流满面。“双亲大人,受我一拜。我虽看不见你们,但我知道你们,你们就是我的亲人。”“快快起来,快快起来,军民是一家,不说两家话。”那情那景,至今仍是人们说起“南有黄桥烧饼,北有蹲门大饼”的生动写照。

年过七旬的陆长军、何桂英夫妇是“蹲门大饼”的第四代传人。

在“蹲门大饼”传承谱系中,他们的老爷爷老奶奶是第一代创始人;他们的爷爷奶奶是第二代传承人;他们的父亲母亲是第三代传承人。

三十年前,陆长军、何桂英夫妇在肩负起“蹲门大饼”传承重任中,在研究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面向新的时代,面对新的消费群体,反复试做,反复品味,成功推出了“陆氏蹲门大饼”新品牌。

这种直径32公分,周圆100公分,重为2斤4两的“蹲门大饼”,不但保留了纯手工绝活,无添加剂的传统外,还做到只只大饼面层香脆,内层柔软的口感。

赶海过日子,大饼最滋味。

“春食蹲门饼,网捞软黄金;夏食蹲门饼,满担黄泥螺;秋食蹲门饼,船装红海蜇;冬食蹲门饼,拍板闹潮滩……”。赶海渔民们的顺口溜,表达了他们割舍不去的大饼情缘。

“白金浪潮”起涌的20世纪90年代,蹲门二百多户专业渔民家庭,家家造新船捕鳗苗,一潮万元户,一季盖大楼已不是天方夜谭。

男人浪间捕白仔,女人送饼到船头,是渔家“水路奔富路”四十多年间最浪漫的“夫唱妇随”。

被誉为海捕作业好后勤的陈德凤、王小梅等船娘,为了买大饼送船头,曾通宵守候在何桂英家中,等着香喷喷、圆溜溜的“蹲门大饼”出锅台,送船头。

在东沙海区、西沙海区、四船沙海区、竹根沙海区捕捞作业的渔船上的渔民们,品尝着“蹲门大饼”,哼起《弶港新渔歌》:“渔歌伴潮起,哼来嗨哟嗨,测水喊大海,龙王喜应声,嘿哟嘿。滩也多情水也多情,轻波吻海葵,涛峰托渔影,渔家唱起丰收谣,浑身都是鲜鱼香……。渔歌向东弶,哼来嗨哟嗨,嘿呀嘿,渔夫唱”。

被人们盛赞为独有的“珍品”,独特的风味的“蹲门大饼”,声名远播,受众日益倍增。十年前,来自台湾的一位商人品尝了“蹲门大饼”后,专程登门邀请陆长军、何桂英赴台开办“蹲门大饼店”,被婉言谢绝;去年江西庐山黄龙寺一群僧人前来蹲门观看海涂海景,品尝了“蹲门大饼”后,众口一词:口感绝好。带队高僧告诉夫妇俩,佛教圣地香火旺盛,俗僧很多,现做热吃,一饱口福,定有市场。并盛邀夫妇俩去黄龙寺开办“蹲门大饼店”。陆长军、何桂英夫妇以礼相告:蹲门渔村是“蹲门大饼”的原产地,“蹲门大饼”味香可飘四方,“蹲门大饼”源头永不离土。

走进传奇的蹲门,有听不完的故事,在您津津乐道聆听在岁月深处创始的“蹲门大饼”的故事;还会聆听到在硝烟深处着色的“映滩红的故事”;在浪影深处育肥的“黄泥螺的故事”;从苔原深处飞来的“候鸟闹滩的故事”……一个个动听的故事让你总想听,总也听不够。

星期天的一天就这样在平淡的烟火中过去了。


李林彦/诵读嘉宾

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主持人。


崔海东/作者

崔海东,东台人,1993年8月参加工作。在东台市新街镇、三仓镇及弶港镇等沿海地区工作,重踏红色足迹,深挖红色历史底蕴,对海洋文化、红色文化有着浓厚兴趣。

编辑:卢瑶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