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婆婆每年做700多双布鞋补贴家用 良好家风培育出两名大学生

2020-03-25 10:10 来源: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程兰霞 通讯员 陈建康 字号:

“最爱穿的是妈妈纳的千层底,站得稳走得正踏踏实实闯天下……”一首老歌道出了人们对千层底的难舍情怀。射阳县海通镇中尖居委会居民王树芳坚持做了40多年的布鞋,她做布鞋补贴家用,良好的家风培育出两名大学生。她每年做布鞋700多双,每双只卖15元。

王树芳在做布鞋。程兰霞摄

家庭困难,做布鞋补贴家用

熬浆、打样、裁面贴面,到切底、纳鞋底,再到缝合,一双精致的黑面白底布鞋展现在大家面前。前天,王树芳拿起一张黑色厚棉布,照着U字形的鞋样裁剪开,再均匀地抹上浆子、贴上衬布,然后拿出去晒,她说,这是千层底老布鞋制作的其中一个步骤。如今即使是缝纫机做鞋底,她一天也只能做一两双。

王树芳今年72岁,从小学会了缝纫手艺。50年前,经人介绍,她与邻村的青年吉文忠结婚。吉文忠家中兄妹8人,他排行老二,老大已分家。婚后,王树芳与公婆一起生活,公婆年老体弱,没有劳动能力。当年,由于家里人口多,弟弟妹妹尚年幼,每年下来,吉家都要欠债。1972年,吉文忠跟父母分家,分到了600元的债务。

接着,3个女儿先后呱呱落地,“1976年,我生病不能干重活,全靠她一个人,家庭负担更重了。”吉文忠告诉记者,全家人一直过着节衣缩食的日子。直到1978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王树芳在劳动之余开始做布鞋,很受欢迎,她便萌生了做布鞋卖钱补贴家用的念头。王树芳低价买回一台旧缝纫机,利用晚上时间和农闲时节做布鞋,一做就是40多年。

教女有方,培育出两名大学生

由于王树芳做的布鞋耐穿、做工精致且价格不高,周围群众纷纷上门订购。自己做的鞋子有销路,王树芳的劲头更足了,她白天到农田里干活,晚上一门心思做鞋子,时常做到深更半夜,熬通宵做鞋子也是常有的事。她找来旧衣服,经拆洗后糊成鞋骨子,有时候到附近服装厂将人家舍弃的边角布料捡回来用。就这样,王树芳做鞋子除了鞋面布、松紧口、线需要购买,其他原材料基本上不需要花钱买。

王树芳夫妻二人是出了名的教女有方,对3个女儿从不娇惯。老大穿过衣服给老二穿,老二穿过继续给老三穿,过年时才给孩子们添置新衣服。大女儿吉梅从8岁起就烧茶煮饭,还教会两个妹妹做家务,姐妹三人从小就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王树芳总是说孩子需先成人后成才,孩子们放学回家后,教她们先把家务事做好后再做作业。”邻居陈奶奶夸赞道,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里以粮棉种植为主,每到秋天雨水时,棉田里烂棉桃很多,王树芳夫妻二人白天到田里摘烂棉桃回到家中分成5摊,孩子们放学后,剥完再写作业。“感谢父母,是他们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一直激励着我们勤奋好学。”大女儿和三女儿先后考上大学,大女儿吉梅感激地说。

闲不下来,一双只卖15元

在两个女儿读书的10多年里,王树芳夫妻二人省吃俭用。王树芳白天劳动,晚上做鞋子,手上都磨起了老茧。

3个女儿相继成家,孩子们都劝王树芳歇息,可王树芳舍不得丢下她的老手艺。如今,土地流转后,王树芳做鞋子的时间更充足了,每天坚持做两双鞋。“王奶奶做的鞋大部分是黑色的布面,纯手工打样、缝纫机做的鞋底,我一穿就是10多年。”市区退休老人王爹爹每年回射阳海通老家,都要买上几双,他说,穿上王树芳做的布鞋就不想脱下来了。王树芳自豪地说,近几年,经常有外地老布鞋商人遇到技术难题,几经辗转找到她,开口就要拜师。

5年前,老伴患胃癌,手术后恢复良好,王树芳在服侍老伴的同时,仍坚持做鞋子,她凭借自己的一双巧手,用一针一线编织自己幸福的晚年生活。“布鞋从每双几块钱涨到现在每双15块钱。”王树芳说,自己把做布鞋当成了乐趣,会一直做下去,她还希望可以收几个徒弟,将做布鞋的老手艺传承下去。

编辑:顾海霞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