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铁军足迹专版㉓黄花塘:华中亮明灯 铁流扫敌顽

2019-11-20 06:21 来源: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季学根 范进 王叶州 倪同永 陆荣春 张勇峰 字号:


新四军军部驻留时间最长的地方——

黄花塘:华中亮明灯 铁流扫敌顽

76年前,当全国抗战由战略相持转入战略反攻的关键阶段,新四军军部由阜宁的停翅港移驻淮安市盱眙县黄花塘,在此驻留了两年零八个月时间。黄花塘由此成为新四军军部在一地驻留时间最长的地方,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11月8日,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追寻铁军足迹,牢记初心使命”大型融媒体新闻行动采访组抵达黄花塘镇,追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指挥华中军民同仇敌忾赢得抗战胜利的辉煌历程。

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

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

11月8日,采访组一行走进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只觉得眼前一亮。整个建筑群造型别致,除主体纪念馆外,还有军部礼堂旧址和陈毅、曾山旧居等建筑。在建筑风格上,除主体纪念馆为现代建筑外,其余全部保留当年民居式样的院落和茅草房,整个建筑群融入一片秀美园林中。

“黄花塘新四军纪念馆占地150亩,由历史纪念馆、文化艺术馆、军部领导人生活旧址、国防园等组成。”据讲解员殷秀玲介绍,历史纪念馆是于2003年新四军军部移驻黄花塘60周年之际,在原址上兴建而成,整体建筑前圆后方,从高空往下看就像一把枪,喻示着我党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黄花塘原名“黄昏塘”,是以水塘命名的小村庄。1940年,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第五支队进入这一地区,为让更多人用上水,部队首长带领战士将小水塘挖成了大水塘,后来这里就形成了春天油菜花开、秋天稻田金黄的美丽景象。张云逸就和罗炳辉商量说,干脆将“黄昏塘”的名字改为“黄花塘”。罗炳辉连说“改得好”,新四军来了后,这里的黄昏就过去了,曙光永远在前。

1941年1月,国民党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中共中央为了彻底粉碎国民党的阴谋,决定在苏北盐阜地区重建新四军军部。军部的重建,犹如插入敌人心脏的一把尖刀。因此,日伪军加紧对华中各根据地的“扫荡”“清乡”和“蚕食”,并叫嚣要完成皖南事变未竟之功。1943年1月10日,中共中央华中局暨新四军军部分三个梯队先后到达盱眙县黄花塘,黄花塘自那时起成为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

新四军军部为什么会转移至黄花塘?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馆长卞龙认为,主要有这几方面原因:首先,当时抗日战争到了最为困难的时期,国民党和日伪顽纠结兵力围剿新四军,为了实现巩固华中的战略任务,贯彻中央和毛泽东关于向西发展的方针,新四军军部向皖东黄花塘地区转移;其次,黄花塘处于南京背后,东与苏中、苏北根据地相连,西与津浦路西根据地连成一片,是通向皖南、鄂北、赣南的走廊,同时与淮北根据地互为呼应,且地形大部为起伏山区,进可直逼南京、上海,退可隐蔽,便于转移,有着广阔的回旋余地;另外,盱眙是革命老区,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早在1929年就成立了党组织,黄花塘又是新四军二师的驻地,军部到黄花塘后会相对安全。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采访组一行走进历史纪念馆。一张张图片、一段段文字、一件件文物向参观者讲述着新四军的组建和发展历史,特别重点介绍了军部移驻黄花塘期间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情况。大家由衷感觉到,红色铁军的历史,就是一部鲜活的人民军队史,也是一部英勇悲壮的抗战史和民族解放史。

“新四军军部驻黄花塘期间,是抗日战争处于战略相持阶段末期向反攻阶段转变的关键时期,也是华中敌后斗争最艰苦的日子。”卞龙说。随着日军实行残酷的“清乡”“扫荡”和“蚕食”,新四军的后勤给养出现了困难。为了坚持长期抗战,新四军各部队响应中共中央关于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号召,上至军、师首长,下至战士、勤务员、马夫,都投入到大生产运动的热潮中。副军长张云逸是大生产运动的总负责人,动员会的第二天,他便拿起铁锨去翻地。张副军长的小菜园,成了示范园,人们常去参观学习。

1943年3月17日,在陈毅统一指挥下,彭雪枫率部发动了山子头自卫反击战,进一步掌握了华中敌后抗日的主动权。1944年3月,新四军一师在苏中地区展开攻势发动车桥战役,取得重大战果,实现了苏中形势的根本转变,揭开了华中地区对日局部反攻的序幕。1945年8月,新四军不失时机开展大反攻,基本肃清了长江以北、津浦路以东、陇海路以南的日伪军,淮北、苏北、淮南、苏中四大解放区连成一片。1945年8月15日,日本签订无条件投降协议,抗战胜利,但盘踞在淮阴的顽固日军却拒绝向新四军投降。1945年9月,新四军发动两淮战役,一举解放淮阴、淮安,两淮战役成为新四军对日伪进行的最后一次反攻作战。9月19日,新四军军部和华中局机关按照党中央的指示,离开黄花塘进驻淮阴城。

“黄花塘地处盱眙县城东面30多公里处,距离日寇盘踞的淮阴、南京两地均为100公里左右,可以说是驻扎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卞龙说,就是在这眼皮子底下,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根据中央部署指挥大江南北的红色铁流纵横驰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陈毅托子”有续集

纪念馆内雕塑再现当年战前指挥场景。

社会各界人士聆听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的故事。

抗战期间,新四军代军长陈毅在盐城地区战斗生活了近3年,留下了许多感人佳话,“陈毅托子”便是其中之一。当年陈毅夫妇为了全身心投入革命,毅然将儿子陈昊苏托付给苏北开明绅士邹鲁山抚养。“陈毅托子”在盐城可说是家喻户晓。可鲜为人知的是,在当年盱眙黄花塘新四军军部,“陈毅托子”还有了续集呢。

11月8日,在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展厅的一幅题为《陈毅托子》的油画前,讲解员殷秀玲给采访组一行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陈毅夫妇在黄花塘期间,儿子陈昊苏尚在襁褓中。因为形势需要,陈毅夫妇便将小昊苏托付给村里的孙氏喂养。当时孙氏的儿子孙小于和小昊苏年龄相仿,孙氏便用自己的乳汁同时喂养两个孩子。经孙氏的喂养,小昊苏长得白白胖胖。“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初,陈昊苏还特意来黄花塘看望了孙氏一家并且合影留念呢。”殷秀玲介绍说。

盱眙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条件,抗战时期,中共中央中原局、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中共江苏省委、中共中央华中局暨新四军军部等重要机关先后驻扎在盱眙县境内。盱眙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正确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积极参与根据地建设,全力投入抗战大业,在艰苦残酷的对敌斗争中与新四军结下鱼水深情。

“在当时特殊的战争环境里,有一批新四军的孩子是在老百姓家长大的。”殷秀玲举起例子来如数家珍:1942年12月,日伪军调集重兵对淮南根据地进行扫荡,淮南行署主任方毅的爱人殷森要随部队转移,便把刚出生5天的孩子托付给古城乡妇抗理事长王树华;二师直属机关政治部主任程明将刚出生不久的孩子寄养在黄花塘龙王墩的崔庆余家,直到1962年才找到,但程明将军考虑到养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之情,便将孩子留在盱眙,并随养父姓崔;军部作战科科长谭知耕的女儿谭晓雯,出生时没有奶水,是黄花塘母亲“百家奶”养活了她;1945年夏部队北撤,军部通信队队长、电台台长胡连将出生不久的儿子寄养在龙王墩严岗的陈初荣家,陈家对孩子比亲生的还亲,直到孩子长大才告知实情,让孩子随父姓胡……像这样托婴寄养的新四军后代,在盱眙就有数十起。收养的老乡宁可让自己的孩子喝粥汤,也把奶水留给新四军的孩子喝;宁可让自己的孩子穿破衣,也把新棉花留给新四军孩子做棉袄;宁可自己一家省吃俭用,也要把仅有的一个鸡蛋、一碗大米留给新四军的孩子吃。就这样,盱眙人民用真情厚爱哺育了新四军的后代。

新四军以民族大义为重,英勇抗日,影响带动了根据地群众。人民热爱新四军,动员子弟参加新四军。“当兵要当新四军,吃菜要吃白菜心”是根据地军民关系的真实写照。八年抗战期间,盱眙人民将4000多名优秀儿女送到新四军部队,为民族解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白菜谣》:14岁文艺战士沥血之作

新四军文化艺术馆。

“当兵那个要当新四军,吃菜要吃白菜心,新四军来最光荣,白菜心儿味儿津……”这是当年传遍新四军和华中根据地的抗战歌曲《白菜谣》,70多年过去了,因为它的优美旋律和抒情曲调人们依然传唱不衰。可许多人不知道的是,《白菜谣》的曲作者竟然是个当时才14岁的新四军文艺小战士,而且他是盱眙人。这是采访组一行在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采访时获悉的。

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里有个专门的新四军文化艺术馆。“该馆是全国首家以新四军文化艺术为主题的纪念馆。”11月8日,讲解员殷秀玲告诉采访组,文化艺术馆共投资1000多万,在2009年设计并投入施工,2010年正式对外开放,“整个馆体从高空看像过去盖房子时用的‘楔’,寓意新四军的抗战文艺像楔子一样直插敌人心脏。”

“新四军的文化艺术活动是与新四军的成立同时兴起的,为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殷秀玲给采访组一行讲述了《白菜谣》的曲作者、盱眙文艺小战士刘鹏的故事。

刘鹏出生于盱眙县穆店乡,从小就聪颖机灵,勤奋好学。抗日战争爆发后,新四军二师致力开辟淮南根据地,先后驻扎在半塔、黄花塘、大刘营等地。为加强根据地建设,二师及淮南抗日政府在政治、军事斗争之外,还开办了一系列学校以培养各类人才。刘鹏参加了淮南艺术专科学校第二期学习,1941年11月毕业后被分配在淮南大众剧团第二团(后改称淮南少年工作团)任宣传部音乐股股长。刘鹏这时才14岁,虽然年龄不大,但他工作非常认真负责,吹拉弹唱样样拿手。他编排抗日剧目《小放牛》《路东儿童团》等,塑造的形象深入人心,老百姓喜闻乐见;他编创抗战歌曲《拥政爱民》《保卫麦收》等,字里行间流淌着军民鱼水情。

1943年春,为响应毛主席关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淮南大众剧团开展了以春耕生产为中心题材的音乐创作活动,刘鹏满怀激情地为夏侯魁作词的《白菜谣》谱了曲。《白菜谣》由大众剧团油印印发后一经教唱,就像插上翅膀一样飞遍了新四军的各个连队和华中根据地每个角落,成为脍炙人口的革命大众歌曲之一。当时,淮南大众剧团奉命到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演出,歌曲受到了陈毅等首长的表扬。至今还有老新四军战士回忆说:“我们就是唱着‘当兵要当新四军’的歌儿去当新四军的。”

就是这样一个多才多艺的新四军文艺战士,不料在1943年春天突然发起了高烧,虽然如此,刘鹏仍带病坚持演出。他一开始以为是腮腺炎,然而久治不愈,后来被送到新四军第二师后方医院检查,才得知得了一种叫“牙疳”的病。当时正是敌后斗争最艰苦时期,医院缺医少药,刘鹏无法得到及时治疗,再加上他在病重期间仍坚持工作,最后不幸以身殉职,年仅16岁。

“当兵那个要当新四军,吃菜要吃白菜心,新四军来最光荣,白菜心儿味儿津……”在纪念馆展厅,殷秀玲指着刘鹏和他大众剧团战友的照片说,虽然刘鹏早逝,但他的名字和《白菜谣》等作品,永远铭刻在新四军的辉煌史册中。

编辑:周樑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