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铁军足迹专版㉑新四军三师驰骋苏北奋勇抗战英名扬 战旗上写满铁血荣光

2019-11-15 06:03 来源: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季学根 王叶州 倪同永 范进 陆荣春 张勇峰 字号:

新四军第三师传承着铁血基因,所属部队前身是北伐战争的“铁军”,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红军雄师,抗日战争初期的八路军劲旅。

11月6日至7日,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大型融媒体新闻行动采访组,先后来到盐城市阜宁县、淮安市淮阴区,瞻仰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停翅港新四军军部、新四军第三师师部旧址,新四军盐阜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和刘老庄烈士陵园等,重温新四军将士浴血抗战、誓死捍卫苏北抗日根据地的铁血荣光。

△刘老庄烈士陵园主题雕塑《砥柱》。


铁马雄师血沃苏北大地

“抗日首战出征平型关,转战华北痛击侵略者,南下华中守护苏北抗日根据地……一路立下赫赫战功。”新四军第三师纪念馆讲解员朱中柳娓娓道来,将采访组一行带入波澜壮阔的抗战岁月。

“七七事变”后,红军15军团改编为八路军115师344旅,旅长徐海东等首批旅团干部不少都参加过北伐战争。华北战局危急,344旅和其他部队合力取得著名的平型关大捷,歼灭日军千余人。344旅后来与八路军苏鲁豫支队等部队多次整编,成立八路军第五纵队,黄克诚任司令员兼政委,韩振纪任参谋长。“这个苏鲁豫支队可不简单,前身有共产党领导的最早武装——叶挺独立团。虽几经整编,铁军战旗依然高高飘扬。”朱中柳说。

1938年9月至11月,中共召开六届六中全会,确定“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开辟苏北”是“发展华中”战略的突击方向。郭村保卫战的胜利,揭开建立苏北抗日根据地序幕。1940年10月初,黄克诚率八路军第五纵队主力南下支援,陈毅、粟裕率部独立作战,一举粉碎了国民党韩德勤顽军的进攻,取得了黄桥决战的重大胜利。10日,两支部队的先头队伍在大丰白驹狮子口会师,为建立华中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包括淮(阴)海(州)、盐(城)阜(宁)等地区的苏北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

此后,黄克诚率部进驻阜宁县东沟镇大东庄。不久,刘少奇率中原局机关抵达阜宁东沟镇。“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决定在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八路军第五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成为捍卫苏北的铜墙铁壁。”朱中柳说,三师师部长期驻扎在阜宁农村,领导苏北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敌后抗战。

△停翅港新四军军部旧址里的群塑。

组织两次反“扫荡”,打出铁军精神。1941年夏季,三师和盐阜军民展开第一次反“扫荡”斗争,历时一个多月,毙伤日伪军3800余人,保护了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等机关从盐城转至阜宁停翅港。第二次反“扫荡”斗争,三师作战658次,毙伤日伪军1079人,三师及盐阜军分区牺牲指战员近300人。为避敌锋芒,新四军军部从阜宁停翅港转移盱眙黄花塘。

铁血基因蕴含不屈斗志。在刘老庄和大胡庄,新四军第三师指战员奋起抗击日寇,英勇殉国的壮举感人至深。

1943年3月18日,7旅19团2营4连的82名指战员,为掩护党政军领导机关和人民群众安全转移,在刘老庄面对1600多名日伪军的疯狂扫荡,从拂晓到黄昏,英勇顽强作战,毙敌170余人,伤敌200余人,击退敌人5次进攻,终因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

△1:1比例复原的刘老庄战斗原址主题战壕。

2015年,南京市方志办公布了一份日军战史,从敌方视角补上了敌我力量悬殊、劝降不应枪声回击、日军发射大量炮弹、烈士遭遇白刃战等战斗的悲壮细节。“82个、81个、80个、79个、78个,一个一个递减到不能成连。两个排,一个排,两个班,最后还不到一个班……绝望的牺牲下去,亦英勇的牺牲下去。”原苏皖边区政府主席李一氓撰写的八十二烈士墓碑记,再现了那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过程。

朱德把刘老庄战斗与平型关大捷、阳明堡火烧敌机、百团大战、狼牙山五壮士等并列,称“无一不是我军指战员的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陈毅赞叹:“烈士们殉国牺牲之忠勇精神,固可以垂式范而励来兹。”新四军第三师第7旅命名4连为“刘老庄连”,并决定3月18日为“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纪念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等众多英雄群体,就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以身殉国的杰出代表。

1941年4月26日,800多日伪军向大胡庄村包围而来,目标直指8旅24团1营2连。为保护大胡庄居民安全转移,2连83名指战员,先后打退敌人4次进攻,最后除1名重伤晕倒的小战士幸存,其余82人全部壮烈牺牲。2012年,当地政府组织发掘82烈士的遗骸,发现烈士的嘴巴都是张着的,遗骨骨缝之间嵌有许多弹片,可见当年战斗之悲壮。

在新四军第三师纪念馆一角,一张题有“红军解放柏林我军光复阜宁祝捷大会”标语的黑白照片引人注目。1944年4月,新四军第三师攻打阜宁城,战役从发起到结束,仅用36个小时。阜宁城成为新四军在苏北战场上从日军手中解放的第一座县城。“大家沉浸在胜利喜悦中,传来苏联红军攻克法西斯德国首都柏林的喜讯,军民无不欢欣鼓舞,拍手叫好。”朱中柳说。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但部分日伪军拒绝向抗日武装投降。8月下旬,为迎接大反攻,扫清苏北敌伪以连接解放区,新四军第三师发起攻打淮阴、淮安城的“两淮战役”。最终战役以极少代价全歼守敌1.3万余人,使苏北、苏中、淮南、淮北解放区连成一片。

抗战期间,新四军第三师作战近5000次,伤亡1万多人,歼敌6万余名,开辟和巩固了4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发展和繁荣了苏北抗日根据地各项事业。同时队伍也在战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淬炼成一支能征善战、无坚不摧的无敌雄师。


插队扎根刘老庄 妹妹“陪”哥50载

△李爱云捧着大哥遗像,深情讲述八十二烈士英勇事迹。

今年74岁的李爱云,是“刘老庄连”指导员李云鹏的妹妹。1969年,21岁的她从徐州老家到淮阴区刘老庄插队落户,为大哥和他的81位战友们守墓。11月7日,采访组一行来到李爱云家中,聆听她讲述哥哥和战友们英勇抗战的壮烈事迹,重温老人“陪”哥50载的感人故事。“大哥李云鹏在兄妹中排行老大,他牺牲两年后我才出生。”李爱云告诉记者,听父亲讲,大哥从小就关心国家大事,立志报国。1938年家乡沦陷后,和同学一起参加地下抗日组织,1939年加入八路军苏鲁豫支队,“大哥穿上军装那天,父亲追了好远去送他,没想到那竟是他们的诀别。我虽然从未见过大哥,却是听着他的故事长大,心中充满了自豪和不舍。”

1943年3月18日,新四军第三师第7旅第19团第4连82名战士为阻击1600多名日伪军的进攻,子弹上膛,刺刀上枪,毫无畏惧,在刘老庄全部壮烈牺牲。李爱云的大哥就是连指导员李云鹏。“大哥牺牲后,家里一直不知道具体葬在哪。直到1963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纪念刘老庄战斗20周年节目时,我们才知道他牺牲的准确地点。”李爱云说着说着就掉下了眼泪。

△八十二烈士纪念馆。

哥哥和战友英勇抗战的事迹,深深地感染了李爱云。1967年3月18日,她第一次踏上浸透大哥鲜血的土地,跪在墓前放声大哭。“从此,我就一心想离大哥近一点,终于在1969年7月申请插队到了淮阴,这一待就是一辈子。”李爱云说,每年的3月18日和清明节,自己都要带着家人到刘老庄烈士陵园祭奠,同时向前来缅怀的下一代宣讲烈士事迹。

李爱云的床头挂着两只造型简朴的风筝。“小时候住的老房子里,房梁上挂着一只大哥亲手扎的风筝,这是大哥用无声的语言告诉我要志存高远。”她说,几经辗转,挂在老房子里的风筝不见了,这是自己人生中的遗憾。在一次接受采访时,听说一位记者会扎风筝,李爱云就请求对方帮忙。凭着年少时的记忆,她和记者一起找材料、搭骨架、糊纸张、绘图样,花半天时间扎了两只。“基本和以前的一模一样,我把它们挂在房间里,好好地保存下去。”

李爱云家里最珍贵的东西,是大哥在1941年和1943年分别写给父母的两封家书。“父母亲大人:待风息波静,凯然而归,全家团聚,以报此恩。儿现已将‘亚光’改为‘云鹏’,请父指教之。”这是刘老庄战斗发生前,李云鹏寄出的家书中的内容,不曾想就此成为绝笔。“信的原件我都交给了纪念馆收藏,只把信封留了下来,作为对大哥永久的怀念,更要作为传家宝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李爱云说。

李爱云1992年退休后,将全部精力放在了宣讲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的英勇事迹上,淮师附中、刘老庄中学、王营镇小学等十多所学校都留下她的身影,她的宣讲在中小学生和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只要还有一口活气,我就会陪伴在哥哥们的身边,一直讲下去、宣传下去。”李爱云坚定地说。


不朽的丰碑 永远的纪念

△新四军盐阜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

“纪念塔晋升‘国保’了!”今年10月16日,国务院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四军盐阜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榜上有名。

盐阜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又称芦蒲烈士陵园),位于阜宁县芦蒲镇芦蒲村,背枕黄河故道,面向黄海平原。11月6日,采访组一行来到芦蒲村拜谒纪念塔,追忆阵亡新四军将士的丰功伟绩。“为纪念在盐阜地区牺牲的英烈,新四军第三师和盐阜地委、行署决定在芦蒲村建纪念塔,1943年6月15日开工,9月26日落成并举行公祭大会,师长黄克诚主祭。”阜宁县红色遗存保护利用中心工作人员徐姗介绍,陵园现安葬着1890名烈士,每逢清明时节,前来拜祭的社会各界人士都要排起长队。

松柏苍翠,四季常青。巍然矗立在蓝天之下的纪念塔,正面镌刻着刘少奇题写的“浩气长存”四个大字,背面手书陈毅的“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盐阜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两侧刻有黄克诚、张爱萍及盐阜著名乡绅题词。纪念塔塔顶安放着新四军持枪战士塑像,10块纪念碑、62座烈士墓环绕在塔四周。陵园庄严肃穆,让人肃然起敬。

“这是一座汇聚民心、凝聚民力的纪念碑。”徐姗说,当年为了建造这座纪念塔,盐阜区民众自发捐钱捐物,筹集砖头等建筑材料,上至耄耋老人、下到豆蔻少女,肩挑车拉,从四面八方赶来。特别是淮安、涟东等地民众,冒着穿越日伪军据点的危险,自带干粮运送材料。你一块砖,他一片瓦,不吃公家一顿饭,不要一分工钱。只用了两个半月时间,高16.7米的纪念碑拔地而起,直指云天,昭示着烈士不屈的抗战精神,激励着后人奋勇向前。

1947年9月25日,纪念塔被国民党部队炮毁。重修纪念塔是大义所在、民心所向。阜宁地方政府先后多次修缮盐阜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并增建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等设施。近年来又大力实施“红色提升”工程,积极利用红色遗存遗址传承铁军精神,红色文化魅力得到进一步彰显。盐阜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每年都有2万多人次前来瞻仰、接受教育,不但成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是盐阜人民心中的一座不朽丰碑。

摄影: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李思远 刘超

编辑:韦海燕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