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铁军足迹专版⑳军民团结,筑起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

2019-11-14 05:48 来源: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孙凤志 陈婷 夏恒瑾 陈辉 黄云鹰 崔治国 字号:

沙家浜是新四军英勇战斗、发展壮大的地方,也是新“江抗”(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诞生的摇篮。1939年5月,新四军一支队六团在团长叶飞领导下,从茅山地区出发,至武进戴溪桥后,与地方抗日武装江南抗日义勇军一起向沪宁铁路常州以东地区进发,在阳澄湖地区开辟了敌后抗日根据地,成功地践行了毛泽东关于在河湖港衩地带组织游击战争,建立起持久的根据地的战略思想。

△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

毛泽东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战争。来自人民、为了人民、始终与人民血肉相连、生死与共,是我军的制胜之本、力量之源。在革命战争年代,新四军军与民坚不可摧的鱼水深情,筑起了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铜墙铁壁。沙家浜不只是一个传奇故事,更成为军民团结克敌制胜的一个象征。10月18日,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追寻铁军足迹,牢记初心使命”大型融媒体新闻行动采访组抵达苏州常熟市沙家浜镇,追寻那段军民并肩抗敌的红色记忆,探访沙家浜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构筑的另一个“芦苇荡”。


芦荡深处鱼水情

  深秋时节,走进常熟市沙家浜风景区,最引人瞩目的当属那繁茂丛生、蜿蜒曲折的芦苇荡。

  青青芦苇荡,抗日旧战场。1939年秋天,36名新四军伤病员藏身常熟芦苇荡,在当地群众掩护下,与敌人斗智斗勇。新四军伤病员和当地人民血肉相连,他们以芦苇荡绿色帐幔为掩护,紧密团结依靠地方党组织和沙家浜人民,克服敌人扫荡搜捕、药品奇缺、环境恶劣等困难,怀着对党的赤胆忠诚,边战斗边壮大,胜利保存了“芦荡火种”,建立了以阳澄湖为中心的苏常太和澄锡虞、嘉定、青浦抗日根据地,谱写了一曲曲军民鱼水情深的赞歌。



△群众给新四军伤员送饭。

  这段烽火传奇后来被演绎成现代京剧《沙家浜》而名扬天下。很多游客因京剧《沙家浜》慕名而来,但在了解到戏剧背后的真实历史后,无不对新四军战士在艰苦条件下浴血奋战的不屈斗志肃然起敬,为革命群众不畏牺牲保家卫国的意志所感动。

  “每一个沙家浜人,都是听着这段故事长大的。”讲起沙家浜地区的革命斗争史,被称为“沙家浜活字典”的徐耀良老人如数家珍。曾担任过沙家浜镇专职通讯员、文化站长、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馆长等职的徐耀良,采访过150多位新四军老战士和那段历史的见证人。他说,当地很多革命群众加入了那场斗争,如涵芬阁茶馆的老板娘陈二妹、从上海来开展革命工作的女学生朱凡、在日寇眼皮子底下转移枪支的戴阿大、掩护后方医院护士逃脱搜捕的徐巧珍、发动妇女洗军衣做军鞋的范惠琴等,这些人的事迹最终演绎成剧中的“阿庆嫂”。

  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通过600多幅照片、48件革命文物及23幅首长题词等,讲述了那段激荡人心的历史。其中,一张馆藏的《新华日报》复印本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是1961年7月20日出版的报纸,36位伤病员之一的刘飞(时任上海警备区副司令),在《新华日报》第3版新华副刊上发表了题为《阳澄湖畔》的回忆录。“我们的病床,都设在大大小小的渔船上,这样既是医疗室,也是交通工具。我们的医院里,有一条严厉的纪律,是‘不准生烟火’!”字里行间无不显示出当时战士们敌后抗战的环境之艰难,体现出新四军对党无限忠诚的革命信念。

  纪念馆展示区还设有“烽火沙家浜”“京剧沙家浜”“情系沙家浜”3个展馆12个板块,通过运用声光电科技展示手段,达到历史图片和仿真环境、实物展示与动态互动体验的有机结合,生动呈现了血战沙家浜、激战洋沟褛、伏击八字桥、夜袭浒墅关、奇袭虹桥飞机场等历史事件。

  “当时的伤病员当中,有一个小战士叫徐卓云,年纪不大,个子也小小的。有一天日军来扫荡,把沙家浜都包围了起来,让当地的百姓把新四军战士都交出来,当时这个徐卓云就站在人群当中。”站在纪念馆长长的铜壁画前,徐耀良讲述起当年的故事,一开始徐卓云站在人群中的最前排,后来百姓怕他被认出来,都悄悄地往前站,把徐卓云藏在自己身后,一个接一个紧挨着围起来,不让日军发现徐卓云。“解放后,徐卓云的夫人经常来沙家浜,每次讲起这个故事都激动不已。”

  “你待同志亲如一家,精心调理真不差。缝补浆洗不停手,一日三餐有鱼虾。”正如《沙家浜》唱词所述,在人民群众的悉心照顾下,36名伤病员很快痊愈,并再建“新江抗”部队,这支队伍后来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人民解放军行列里的雄师劲旅。“鱼水深情是沙家浜精神的重要内涵,是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生动写照。”徐耀良说,以芦苇荡绿色帐幔为掩护,新四军依靠地方党组织和无数“阿庆嫂”、“沙奶奶”式的沙家浜人民群众,与日伪匪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芦荡深处的这段抗战传奇,铸就了军民鱼水情深的沙家浜精神,也成为这座城市宝贵的精神财富。


“阿庆嫂”原型朱凡血染昆承湖

  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中,地下党员阿庆嫂是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阿庆嫂这个艺术形象是根据抗日战争中多位女地下党员的形象塑造出来的,朱凡就是其中一个鲜活典型。”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副馆长张广平介绍。



△烈士朱凡的遗物。

  朱凡,原名陆慧卿,1919年生于浙江宁波,小时候举家迁居上海,先后在上海启秀女中和务本女中就读,毕业于复旦大学。在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内,陈列着朱凡当年在上海的一张照片:她穿着一袭雪白长裙,乌黑的长发用白色头纱拢起,脸上笑容恬淡,尽显江南女子的柔美。

  1932年至1937年,朱凡先后参与“一·二八”淞沪抗战时期的救亡运动、“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清凉寺难民收容所和难童教养所工作。1938年,她参加中共外围组织“雪影社”做救亡工作,并改名朱凡。她自己解释:“朱,红色,代表革命,我要做红色队伍里的平凡一兵。”

  “我们经过严密的考证,发现朱凡与‘阿庆嫂’多处相似点。”张广平说,在剧中,阿庆嫂是沙家浜镇的党支部书记,而朱凡当时就是沙家浜区委书记,二者存在相似性,当时的沙家浜是上海敌后抗战的大后方,在沙家浜甚至于整个江苏省,抗战队伍中上海人都占了相当比例。当时,上海党组织归江苏省委管辖,朱凡也是上海党组织派到沙家浜工作的。

  1939年秋,朱凡参加江南抗日义勇军,至苏(州)常(熟)太(仓)抗日民主游击区参加革命工作。1940年,她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横沔(今沙家浜)区委书记。1941年调任中共辛莫区委书记。“革命就会有牺牲,为了抗日,哪怕流尽最后一滴血。”面对严峻的斗争形势,朱凡毫不畏惧,怀着随时可能牺牲的坚强决心,战斗在抗日第一线。

  1941年7月,在一次“清乡”中,朱凡为了掩护群众撤退,被日本鬼子抓住。敌人对她进行严刑逼供拷打,逼她交出党组织和新四军的秘密,然而得到的只是痛斥,朱凡始终没有吐露一个字。气红了眼的鬼子,举起明晃晃的军刀,残暴地在她胸前乱砍,鲜血顿时喷涌出来,剧烈的疼痛使她全身痉挛,不停抽搐,然而她始终坚贞不屈,保持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凛然正气。黔驴技穷的敌人,最后惨无人道把她双腿绑在两艘汽艇上。汽艇开足马力向不同方向冲去,朱凡的身体被撕成两半,壮烈牺牲,年仅22岁。

  “汽艇在芦苇荡中疯狂地横冲直撞,折断的苇秆像枪尖一样刺进英雄的躯体,鲜血染红了湖水。”张广平的讲述沉重悲怆。朱凡牺牲后,当地村民撑着船,在昆承湖找了三天三夜,连一块遗体的碎片都没有找到。


贺绿汀:为人民而歌的音乐家

  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公园的意遐苑内,树木葱茏、景色宜人。这里是著名音乐家贺绿汀的安息之地。“活着,就是要为人民做事啊!我拿起笔,我写,我拉琴,我弹琴,我指挥,都想着人民,要为人民做事。”在长达近七十年的音乐创作中,贺绿汀始终为人民呐喊、替时代高歌。

  贺绿汀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湖南邵阳人。以《牧童短笛》《摇篮曲》为乐坛瞩目,并创作了《天涯歌女》等电影歌曲。抗战期间,他创作了《游击队歌》《嘉陵江上》等大批战歌,扬军威、振士气、壮国魂,发挥了枪炮难以替代的巨大作用,极大地鼓舞了民族斗志。新中国成立后,长期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音乐人才。

△贺绿汀的第一架钢琴。

  “这是贺绿汀的第一架钢琴,是他女儿贺逸秋女士捐赠的。”10月19日下午,在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馆内,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二师分会副会长褚军芳指着一台“精艺”牌钢琴介绍说。1934年,贺绿汀在著名作曲家兼钢琴家亚历山大·齐尔品举办的钢琴曲征集比赛中,以《牧童短笛》摘获一等奖,旋即用比赛奖金买了这架钢琴。它陪伴了贺绿汀近20年的音乐创作生涯,许多影响深远的音乐作品便在这组黑白键盘上谱写完成。

  “当年,新四军中聚集着一大批来自大后方的进步文化人,在华中敌后进行抗日宣传工作、文化教育工作、文艺宣传活动,贺绿汀就曾在盐城学习、生活过。”褚军芳介绍。1941年皖南事变后,重庆局势严峻。贺绿汀在从重庆奔赴延安的途中落脚苏北,当年6月来到江苏盐城新四军军部,受到刘少奇、陈毅热烈欢迎。贺绿汀先后在华中鲁艺音乐系及新四军鲁迅艺术工作团任教,创办并主持音乐干部训练班工作,使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音乐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用音乐做武器,鼓动中华儿女奋起抗日、舍身救国,炽烈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深深感染着人们……在鲁艺教学中,贺绿汀创作了《打棒头》《哨兵歌》等歌曲,尤其是混声四部大合唱《1942前奏曲》问世,标志着他音乐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新四军军部一次演出晚会上,陈毅代军长观看了《1942前奏曲》演唱。演唱开始前,警卫员给陈毅送上一杯茶,正当他举杯要喝时,合唱开始了,第一句就是一个震撼人心的长音“啊……”。陈毅一愣,停止了喝水,聚精会神地听演唱。20多分钟后全曲终了,陈毅端着的茶一口也没喝。演出结束后,陈毅紧紧握着贺绿汀的手说:“很好很好,谢谢你!”这首大合唱后来在部队演出时,产生强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极大鼓舞了抗日军民的士气。贺绿汀的第一架钢琴。

  △上海新四军广场雕像。

  摄影: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王亚洲 王焱

编辑:韦海燕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