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铁军足迹专版⑰新四军七师创建皖江抗日根据地—— 华中连成片 无为是关键

2019-11-07 06:01 来源:盐阜大众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季学根 陆荣春 倪同永 范进 张勇峰 王叶州/文 李思远 刘超/图 字号:

“去年十月你们复电谓巢湖、瓦隔湖间不过百里,通过甚难,但现时我在无为、桐城已有根据地。虽只一二县,其战略意义却胜过敌后大块根据地,应极端重视之。”这段文字内容,是1941年2月1日毛泽东同志为中央军委、中央书记处起草的给刘少奇、陈毅并告彭德怀的电报,其中提及的“无为”,就是现在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

△新四军第七师纪念馆。

澎湃的历史大潮,给无为留下深刻的红色印记。据无为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王敏林介绍,这里是皖江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也是新四军第七师的诞生地和师部所在地。七师在艰苦奋战中不断发展壮大,将皖江抗日根据地扩展到安徽的大江南北,为抗战胜利和民族解放立下不朽功勋。

农家小院里发出一道道命令

10月30日,秋高气爽。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大型融媒体新闻行动采访组来到革命老区无为,沿着乡村公路驱车前行,在一片山地上拐了一个又一个弯,到达该县红庙镇,瞻仰新四军第七师师部旧址和七师纪念馆,追寻新四军将士在这片红色热土上的光辉战斗足迹。

七师师部旧址是一座老宅院,在秋阳照射下格外显眼。宅院的外面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师部使用时间为1941年5月至1945年10月,即从新四军第七师在无为成立到该师撤出皖江地区。在苍松翠柏掩映之下,在群山涧水环抱之中,这里已成为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红色旅游胜地,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四军第七师师部旧址。

“在抗战的号角声中,78年前的无为,成为风云际会之地。”无为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王敏林说,皖南事变后,为粉碎国民党顽固派的阴谋,抗击日寇,保卫皖江,中央军委和重建的新四军军部命令在皖江地区的武装力量整编为新四军第七师。1941年5月1日,七师在无为县白茆六洲胡家瓦屋成立,主要以皖南事变中突围到江北的新四军部队为基础,会合江北游击纵队二团、三支队挺进团等部队组成,张鼎丞任师长(未到任),曾希圣任政委。七师成立后不久,师部即迁往无为县城西北恍城山区,即今日红庙镇境内的三水涧村山脚下的小院里。

我们推开老宅院窄小的院门,深沉的历史感扑面而来:泛黄的“新四军七师抗日战争形势图”,曾希圣、谭希林等灰白的合影照,机要室里陈旧的木质文件柜……

“宅子原是农户住房,始建于民国初年,垒石土墙、茅草屋顶结构。七师借用后,该地就成了七师首脑机关的大本营和皖江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王敏林介绍。

我们看到,旧址内设有七师机要室、师部会议室,政委曾希圣的办公室和卧室依原貌陈设。院内,曾希圣政委当年亲手栽植的梨树,依然枝繁叶茂。

在这个农家小院里,曾希圣、谭希林等七师领导人,常常围坐在几张破木桌拼成的会议桌前,研究部署七师的重要决策、作战计划。一道道命令从小院发出,指挥七师勇士奋战在大江南北。

△七师纪念馆内张鼎丞、曾希圣、谭希林、傅秋涛等将领的雕塑。

在师部旧址旁边百十米远的地方,有一民房墙上挂着“李步新办公室和警卫室”的牌子。王敏林介绍,李步新是江西上饶湖村乡石嘴村人,192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2月任皖中区党委副书记,参与新四军七师的组建和领导工作。当年5月起,他任七师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我们走进屋内,68岁的户主李生武说,这是他父辈留给他的老房子,抗战期间父辈将房子腾出来,供新四军使用。

“李步新在这里办公,保卫他的警卫室也设于此。我母亲生前经常给我讲,新四军打日本鬼子非常勇敢,待老百姓如亲人,所以老百姓非常支持新四军。”李生武说,“新四军住在老百姓家里,却从不吃百姓一粒米,农忙的时候还会帮着做农活,他们自己也在前面的山上开荒种地。只要新四军需要,老百姓都愿意把自家的房子借给他们住。”

得民心者,得天下。王敏林说,正是由于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七师这支在逆境中重建的雄师,能够在广袤的皖江大地上、在艰苦作战中不断发展壮大。

“七师在成立后的4年多时间,共与日军进行了2000多次战斗,攻克日伪据点200余处,毙伤、俘敌1.4万人。”王敏林说,七师将皖江抗日根据地面积扩大到3.7万平方公里,人口300多万;部队由1900人发展到了3万余人,还建有10多万人的地方民兵武装。

七师浴血奋战实现“华中连成片”

距师部旧址不远处,占地约2.6万平方米的新四军第七师纪念馆巍然屹立。馆内设有“皖江抗日起怒潮”“血泊中诞生的新四军第七师”“第七师驰骋皖江”“永远的丰碑”等8个展厅,全面展示了七师这支浴火重生的铁军部队,高举抗日救亡旗帜,在皖江大地上与人民群众齐心协力抗击日寇、发展壮大的历程。

△新四军第七师成立大会的情景。

在馆内一幅当时的形势地图前,王敏林告诉我们,皖江根据地初建时,采取的方针为“隐蔽据点,稳步向四方发展”。1941年春,由林维先任团长的七师挺进团,首先分两路向宿松、望江等地推进,于4月24日与张体学领导的五师鄂豫挺进纵队独立团在宿松会师,从而打通了与五师的联系。同年7月,挺进团奉命进入宿望湖区,会同坚持在这一地区的赣东北特委共同开辟了该地。挺进团在皖西先后开辟桐西和泊湖两块游击根据地,从而使皖江根据地扩展到皖鄂赣边界。

安徽含和及巢北地区,是皖江根据地与二师、军部以及连接淮南根据地的纽带。自1941年9月起,七师将士开辟含和地区,次年建立了含和独立团,成功实现打通二师、七师交通线的战略计划。至此,皖江根据地扩展到安徽的大江南北。

“华中连成片,无为是关键”。时任新四军政委刘少奇指出,“无为是二师、五师和六师之间的中心地带,像一个纽扣,起到联结作用。”七师使得新四军连成一片,形成鄂豫边、皖江、淮南3块敌后抗日根据地相互呼应的局面,犹如刺刀插在华中日军的心脏地带,成为华中片区坚固的抗日堡垒。

历览馆藏的实物、照片、图画等,七师当年的战斗历程犹如电影画面般在眼前浮现。黄山麓、长江岸、巢湖边,七师将士在皖江地区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以保家卫国的情怀、视死如归的气概,与日伪军斗智斗勇,取得了一次次反“扫荡”胜利。

1943年3月17日,日军从铜陵大通突袭而来,到严桥山上时,距离师部也就3公里。“当时日军出动6000余兵力,企图一举消灭七师及主力部队。”王敏林介绍,日军这次“扫荡”行动非常秘密,夜间行动,绕过七师警戒线。

当天雨大风急,面对日军的四面夹击,七师师部决定实行分路穿插,跳出敌人包围圈。向南一路由副师长傅秋涛带领师部机关人员及警卫连,沿三水涧北面行进,在石涧埠与日军遭遇,激战中打开突破口,夺路南进,绕至日军后方。政委曾希圣带部分师部人员与师直独立团向北突围,沿途相继与巢县、东关的日军展开激战,18日拂晓进入银屏区的仙人洞附近,山外则被日军团团包围。18日夜,曾希圣命令师直独立团,分两路实施突围行动。

20日,日军千余人进入山区,开始连续数日的搜山。七师主力部队即在日军侧背,不断进行袭击。同时含和、沿江、皖南等各个支队,趁日军后方空虚,纷纷向东关、开城桥、横山等日伪据点进行猛袭,经两日激战,毙伤日伪军300余人,终将“扫荡”粉碎。在这次反“扫荡”中,七师付出重大牺牲,损失200余人。七师供给部部长郑行福、师直属队总支书记曾宪忠、师供给部副部长郭仪鸿等壮烈牺牲。

针对日军此次“扫荡”的情况,七师总结了经验,建立了三五里一个或一村一个的递步哨、消息树等各种传递消息的土办法,可以迅速掌握日军的行军方向、速度、人数等情报。正是情报工作的充分运用,七师让此后日军的几次大规模“扫荡”受到重创。

1944年,皖江根据地进入了保卫根据地、迎接抗战最后胜利的时期。军民同仇敌忾,担当起“驱逐日寇,收复失地”的重任,由内线作战转入外线作战。自8月17日收复无为县城起,新四军相继攻克了40余处日伪主要据点。与此同时,皖南部队也在攻克铜陵、繁昌境内沿江各敌据点后,一度占领芜湖部分市区。在大反攻的10多天时间内,皖江军民共歼日伪军万余人,解放国土1.8万平方公里。皖江根据地军民也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仅县团级以上干部就有21人以身殉国。

富七师 甲全军

艰苦抗战,军力对抗离不开财力、物力支撑。皖江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素为“鱼米之乡”。七师一方面积极开展大生产运动,开垦荒地,植棉栽树、养殖家畜家禽;另一方面精兵简政,服务群众生产生活。

纪念馆内的一幅油画生动再现了生产丰收的喜悦场景:田野里,麦穗低垂,战士们在忙着收割,两筐沉甸甸的麦子压弯了战士肩头的扁担。远处,收割完的地已翻出新土,下一季的种子正在播撒。

△军民一家亲。

英勇顽强的新四军第七师,为皖江根据地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宁的环境。在这片天地里,根据地党委开展了一系列的民生建设。1942年6月,皖中行署颁布了《减息法令》,反映了农民的合理要求。“双减运动”改善了农民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与生产的积极性。

发展生产是根据地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1944年统计,全区开垦荒地7000亩,植棉数万亩,植树1000多万株,养鱼1000多万尾,家禽家畜也有较大发展。另外,皖江根据地一建立,即大力兴修水利。截至1944年3月,全区挖修塘堰3600个,整修圩堤6800丈。而其中最大的要数位于无为东乡的黄丝滩江堤退建工程,共挖土40多万方。直至今日,该堤仍是当地的防洪屏障。

“富七师,甲全军”。纪念馆内收藏着几张珍贵的“大江币”,这是当时皖江抗日根据地的大江银行制造发行。新四军第七师纪念馆管理处主任周正介绍,通过“大江币”,七师收储了大量的伪币和法币,进而购得军用物资,不仅支援兄弟部队,还为新四军军部兑换筹集了急需的日元、美元等外币。

此外,在南京、上海相继沦陷之时,皖江革命根据地又发布了一次性税收政策,所有经过的商户只需交纳一次税即可,江浙徽商户纷纷选择从这里运输货物。一时间,根据地的财政收入大幅提升,为开展抗战积蓄了财力物力。

王敏林说,新四军第七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由忠贞爱国的中华儿女组成的一支抗日劲旅,在条件非常艰苦的皖江地区,领导皖江人民群众,与日本侵略者作殊死搏斗,与国民党顽固派作反顽斗争,是华中战场上一支威武、雄壮之师,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皖江革命烈士纪念塔。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顾全大局,决定撤出皖中、皖南、苏南等8个解放区。遵照党中央决定,自1945年9月至10月3日,皖江地区的部队和党政人员北撤到山东解放区。

“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七师将士用热血和无畏浇灌了皖江大地,他们的英勇故事激励了一代代江淮儿女为创造幸福生活拼搏奋进。

编辑:胡祥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