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铁军足迹专版⑫定远的三次中原局会议: 开创华中抗战新局面

2019-11-01 06:12 来源: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季学根 倪同永 范进 陆荣春 张勇峰 王叶州/文 李思远 刘超/摄 字号: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是革命老区。1939年11月,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亲临定远,坐镇藕塘,直接指挥皖东乃至华中地区广大军民战日寇斗凶顽。他先后主持召开三次中原局会议,对华中地区新四军的发展方向、如何建立根据地及加强党的建设,起到了定调定向的决定性作用。

10月24日,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追寻铁军足迹,牢记初心使命”大型融媒体新闻行动采访组抵达定远,先后走进藕塘革命烈士陵园、中原局第三次会议旧址以及王小庙无名烈士陵园,追寻刘少奇、叶挺、张云逸、徐海东、罗炳辉等老一辈革命家和抗日军民的光辉战斗足迹。


中原局会议旧址:真实再现皖东红色历史

中共中央中原局会议旧址内展板。

记者慕名来到定远县大桥镇湾杨村,一片青砖小瓦徽派建筑映入眼帘,它就是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三次会议旧址纪念馆。

“我们纪念馆是全国首批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省、市、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在管理员杨维林带领下,采访组一行走进纪念馆,一个个展厅、一件件文物、一幅幅图片,真实再现了皖东抗日根据地的红色历史,使大家在穿越时空中灵魂受到震撼、情操得到陶冶。

1939年1月,中共中央中原局成立,刘少奇任书记。11月,刘少奇率中原局机关经过长途跋涉抵达皖东定远县藕塘附近山黄村新四军江北指挥部驻地。在定远,刘少奇连续召开三次中原局会议,落实中央关于“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

1939年12月中旬,中原局第一次会议在定远县与滁州交界处的瓦屋薛村召开,会上宣布张云逸、徐海东为中原局委员,刘少奇传达了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分析了新四军存在的问题,同时批评右倾错误,解决组织问题,确定正确发展方向。

中原局第二次会议1940年1月下旬在定远县山黄村召开,会议强调建立根据地、建立民主政权、发展抗日武装的重要性,研究了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方针和任务。

中原局第三次会议1940年2月下旬在定远县湾杨村召开。针对国民党安徽省主席李品仙和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韩德勤部队向皖东进攻的形势,会议强调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和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

记者在现场看到,纪念馆里专门辟出了刘少奇卧室,保存着他用过的马灯等物品。“我们湾杨村三面环河,是一个半岛弧形的偏僻村庄,易守难攻。”杨维林说,2011年,为缅怀先烈丰功伟绩,弘扬先辈革命精神,在中央和省、市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定远县投资300万元、历时2年3个月,恢复重建了中原局第三次会议旧址,并建成了占地3000平方米的中原局会议纪念馆。

刘少奇主持召开的中原局三次会议,批判和纠正了王明右倾错误和影响,提出了放手发动群众、扩大人民武装、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等一系列方针政策。“在刘少奇和中原局的领导下,迅速打开了皖东局面。”定远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葛存仁说,在军事斗争上,先后取得了津浦铁路路西、路东反“扫荡”战斗的重大胜利,赢得了定远县自卫反击战和半塔保卫战的胜利。在武装力量上,新四军第四支队、第五支队在不到三个月时间里就由7000人发展到15000人,地方县区武装发展到9000多人,人民自卫军发展到近10万人。在政权建设上,皖东第一个抗日民主政府定远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路东路西相继建立起15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在津浦路东、路西分别建立了相当于行署的联防办事处。在党的建设上,各级组织迅速建立,发展党员8500多名。短短一年,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范围就扩大到东起运河、西至淮南铁路、北临淮河、南控长江的广大地区。

“在定远召开的中原局三次会议,直接指导推动了新四军的发展壮大和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对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起了先导作用。”葛存仁说,刘少奇对创建皖东抗日根据地所作出的功绩,永远载入中国革命的光荣史册,铭刻在老区人民心中。目前,定远县正充分发挥纪念馆的宣传教育作用,使其真正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场所、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课堂和国防教育的重要基地。


藕塘:有“小莫斯科”美誉的千年古镇

藕塘革命纪念馆内刘少奇、叶挺、张云逸、徐海东、罗炳辉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铜像。

“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藕塘烈士陵园。

耸立的革命烈士纪念碑镌刻着新四军英烈的碧血丹心。

古镇藕塘是皖东重镇。据史料记载,藕塘的历史可追溯到汉,距今有1800多年历史,“藕塘”因镇内一景“月下石荷”而得名。饱经历史风霜的巍巍宝塔,诉说着藕塘这座千年古镇的沧桑;耸入云端的革命烈士纪念碑,镌刻着新四军先烈的碧血丹心。10月24日,记者走进位于定远县东南30公里处的藕塘镇塔山村藕塘烈士陵园。

“我们全馆分为序厅、曲阳星火厅、抗日烽火厅、津浦路西三年游击战争厅、将星风采厅、思源厅、缅怀厅、战地黄花分外香厅等,展示各类珍贵革命历史文物千余件。”藕塘革命纪念馆负责人吴兵介绍,2005年,藕塘烈士陵园被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201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

1939年,新四军第四支队为抗日救国,挺进皖东藕塘地区,开辟敌后战场,创建了以藕塘为中心的淮南津浦路西抗日游击根据地。1939年11月底,中原局书记刘少奇亲临定远,坐镇藕塘,直接指挥皖东乃至华中地区广大军民,不断夺取抗日反顽的新胜利。藕塘这个原本很不起眼的闭塞农村小镇,一度成为华中地区政治、军事的指挥中心,有“小莫斯科”之美誉。当年,新四军二师曾在这里建立报社、肥皂厂、被服厂,其遗迹至今在藕塘镇区东部的新集湖南边依稀可见。

1942年5月,路西参议会一届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在藕塘建立革命烈士陵园的决定,1944年9月18日举行陵园落成典礼。1946年,我军党政机关北撤,国民党部队占领藕塘后将此毁坏。1964年当地党委政府在原址重建陵园,1981年增建了藕塘革命烈士纪念馆。2011年经安徽省民政厅同意迁址重建,于2015年9月建成并对外开放。随着全国红色经典旅游景区的开发开放,藕塘这座红色古镇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这颗江淮大地上的古老明珠大放异彩。


王小庙无名烈士陵园:全国最大的新四军无名烈士墓群

王小庙无名烈士陵园是全国最大的新四军无名烈士墓群。

“王小庙无名烈士陵园内有174座坟茔,安葬着700多位新四军无名烈士。经有关部门考证,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全国最大的新四军无名烈士墓群。”10月24日,定远县观寺村王小庙无名烈士陵园管理员朱世文对记者说。

王小庙无名烈士陵园安葬的是1944年11月至1945年5月期间,新四军二师六旅、五旅、三旅等部牺牲将士,他们主要是参加对日、伪、顽军作战而负伤,送至后方医院医治无效而牺牲的烈士。当时,新四军二师六旅战地后方总医院的三个卫生分所,分别设在定远仓镇的三户群众家中,这里东南面依靠着池河天然屏障,便于受伤战士治疗和康复。由于当时战事吃紧,根据地缺医少药,共有700多位重伤员牺牲,大多没有棺木入殓,由当地“杠子队”含泪掩埋,开始一人一墓,后来到一墓几人,甚至一墓多达十多人,先后有700多位烈士安葬在王小庙174座坟茔之中。当时每个坟墓前都插有写着烈士姓名的木牌,然而由于天长日久、风雨侵蚀,木牌逐渐腐烂,遂成了无名烈士墓群。

“这一座座用黄土堆成的坟墓,和当地老百姓的坟墓没什么两样,只是排列整齐、有序。”据当时在新四军二师卫生部一分院当卫生员、现已退休的郭凯英老人介绍,那时候三天两头打硬仗,仗打得十分残酷,一批批重伤员被送到医院,但战士们一个个英勇顽强视死如归。

为了告慰英灵、缅怀先烈,1997年年初,滁州市和定远县把这里定为国防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当地党委政府、社会各界捐款筹资120多万元,修建了一座象征174座无名烈士墓、高17.4米的无名烈士纪念碑,同时将散落在全县11个乡镇的496位无名烈士遗骨集中安葬于此。

朱世文原先是观寺村党总支书记,2013年来到王小庙无名烈士陵园担任管理员,一晃已经6年多时间。在这里,他和新四军老战友杨文秀、退伍老兵梅发胜接力护墓的故事感动了许多人。

杨文秀老人16岁参加新四军,时任通信员,他亲眼目睹了战友牺牲和埋葬的情况。解放后,他回到家乡仓镇务农,每年清明时节,他都要到王小庙墓群里凭吊一番。1970年的清明节,当他看到无名烈士墓群长期遭受风吹雨蚀,有的坟墓已经塌陷时,便从家中拿来了铁锹,挨个儿给坟茔添土。事后,他找到村干部要求守护墓群。从那后,一年四季,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三九寒冬,杨文秀都要扛着铁锹到墓地里转一转看一看,添一锹土,栽一棵树。这样,他一守就是30多年。

一次雨后,杨文秀看到墓地被牲口践踏,十分气愤,便挨家挨户下“特别通知”,让村民们把家畜看管好。待他下完“通知”回家时,不慎被路边的石块绊倒,重重地摔了一跤。邻居把他拉起送回家时,不解地问:“你不要公家一分钱,长年累月守这个墓图个啥?”他说:“这些烈士为了新中国,把命都丢了,死后连个名字都没有留下,我做这点不起眼小事算个啥!”1998年秋,王小庙无名烈士墓群改建成滁州市国防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杨文秀激动得一连几个晚上没有睡好觉,他逢人便说:“这个墓守得值,如今要在这里建烈士陵园了,党和人民没有忘记这些无名英雄啊!”镇里决定修条通往王小庙无名烈士墓地的砂石路,需要占用一部分农田,老杨带头说服儿子让出了承包地。

2002年,退伍老战士梅发胜退休回到家乡,他听到仓镇杨文秀老人事迹后,三次登门主动找到镇上领导,要求义务到王小庙和老杨一起看护墓群。镇里领导被他打动了,答应了他的请求。此后,王小庙无名烈士墓群里又多了一位老兵身影,两位老兵一起经常在墓群里栽树培土。没过多久,年过八旬的杨文秀老人因病离开人世。老杨在弥留之际告诉儿子,死后就把他埋葬在无名烈士墓群旁边。此后,梅发胜老人担起了守护墓群的责任。如今,接力棒又传递到了朱世文的手中。

编辑:周樑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