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征文】通讯的嬗变

2019-09-06 15:58 来源: 字号:

汛期将尽,抽空来到远离县城近百公里、无一住户的海堤护滩修复施工现场采访。刚下车,手机响了,掏出一看是北京的区号,估计是哪家媒体的,赶紧接听。果不其然,电话是《中国水利报》编辑打来的,说是采用我一篇通讯需配幅水利工程施工照片。

“哦,这事不简单嘛!”我“现场直播”当即用手机拍了一张施工现场的照片,打开移动网络通过微信发了过去,转眼便换来一个“OK”手势的回应。《中国水利报》第二天就在版面头条刊登出我那篇配上所发照片的长篇通讯,图文并茂,视觉效果还挺不错的。

“现在这通信手段与速度与过去比,简直是一天一地不可想象哦!”手捧着这张报纸,不禁令我心潮起伏,感慨万千,忽然间想起了当年与“摇把子”电话打交道的一幕幕往事。

我出生于射阳县新坍镇的普通农家,1984年凭着对新闻写作的爱好和多年坚持取得的成绩,被镇党委选中成了镇机关的一专职新闻报道员,实际干的是党政办日常值班、文字材料撰写等事情。

党政办值班需要上下联系,镇机关里唯一一部“摇把”电话自然安装在了党政办,且就摆放在我办公桌上。看着这部黑色电话机,我觉得挺神气、挺自豪的,慢慢觉得它竟成了“麻烦”——我所在镇远离县城,上级发通知,如用纸质邮寄,至少得三四天才能收到,因而大多采用电话通知。电话大多由我来接。若是通知,接了电话,就得认真记录,并及时向领导报告;若是打给个人,还得满院子找人接听,误了我不少写稿的时间。而且,从镇上向县里打电话,要一遍又一遍地“摇”,有时摇得膀子发酸,即便这样,还常常一个电话打了半天都通不上。

1992年,程控拨号线路架到了我所在镇,镇机关一下装起10多部电话,我接电话的“烦恼”逐渐烟消云散。更为可喜的是,为能及时收到上级文件、通知,领导决定在党政办安装个传真机。这对我发稿帮助更大了,过去写篇稿子邮寄,几天甚至10多天才能到报社,有了它只要知道报社、电台传真号便能发稿。

随着农户经济收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镇里积极向上争取,多方筹措资金,组织群众竖杆子、拉线路,在全县率先实现了“电话乡”目标。紧接着,镇里又突出信息化镇、村建设,成为全省首批信息化示范镇。电话的畅通,缩短了偏僻乡村与大市场的距离,村民由“锄头经济”向“鼠标经济”转变。

现在想来,那“摇”电话的经历和感触的确太深了。记得就在程控电话刚普及时,以BP机、大哥大、小灵通、模拟手机等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移动电话及互联网技术,似雨后春笋涌现出来。如今社会上除去不懂事的孩子和不会用的老年人,谁没有移动手机?

我爱好写作、喜欢摄影,平常稿件敲出、照片拍出,便可通过手机即刻发送到编辑面前,供各类媒体选用。而今,移动手机又将2G迈入5G时代。5G技术的启用,我们的工作、生活也将更加智能、更加便捷、更加美好。

抚今追昔,饮水思源。“摇”把电话虽成历史,但它的退出及我国移动通信业的迅猛崛起,在向人们充分证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伟大、英明、正确和国家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我敢说,没有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就没有今天中国现代通信业。诚然,也正是现代通信业的崛起,促进和推动了城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郭开国
编辑:戴春光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