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征文】盐城走笔

2019-09-06 15:55 来源: 字号: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每当我听到《小城故事》这首歌,一股暖流就澎湃在心头。

盐城原先是一个四面环水的小城。新中国成立之初,县城主要干线街道仅有东西南北四条街,那时,人少路窄,没走几步就到路的尽头。新中国成立后,盐城才开始向四周延伸扩展。

我来到盐城定居30多年,一直在党政机关工作,喜欢文字,热衷于地方历史研究。每逢节假日,骑上自行车,走遍盐城的角角落落,里里外外。才知盐城的历史源远流长,人文底蕴深厚,市井繁华,老街的印记突出。查阅盐城的历史档案,盐阜先民用茫茫滩涂上的茅草燃起的熊熊烈火,把取之不尽的海水煮炼成海盐,并在漫长的与自然和命运的抗争中孕育了独特的海盐文化。“城因盐兴”“盐由海生”,海盐文化渗入了盐城的历史,经济、地名和盐民的性格、文化,民俗等各个领域。

穿越盐城,回眸千年,那是跨越时空的对话,那是生命流程的延伸和礼赞。盐城曾经是一座临海的小城,其周围曾分布着众多大大小小的盐场。当年的海堤范公堤即在今天的城市中穿城而过。沧海桑田,海退陆进,海渐渐离城市远去,使今天的盐城成为一座沿海新兴中心城市。城市空间拓展的核心战略便是“东进回海”。为此,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以“城”为根,构筑了两条发展的空间轴线,向东南连接大丰港,发展临港产业。向东北连接丹顶鹤自然保护区,彰显盐城沿海生态特色。空间结构拉近城市与海的距离,使盐城复为“海之盐城”,使海复为“盐城之海”。

海盐博物馆是全国唯一展示以盐为主的馆所。“盐字广场”“唐之盐政”“宋之盐政”“明清盐政”“煮海祭宗”“淋卤煎盐”“八卦盐田”等七个景点全部与盐有关。盐镇水街上两边青砖,中间青石,在青石间隔中设置了生动有趣的动物图案,寓意吉祥。水街建筑中亦有水道串联,蜿蜒曲折的水路到水城门、烟雨桥、漂舟戏苑、水云阁、盐商宅院……让人一睹当年盐政的历史画卷,感受民俗民风的记忆。

水街最显眼的一座三层类似塔楼的建筑——水云阁。水云阁造型独特,庄重典雅,让人看了顿生肃穆之感。在喧嚣的现代化都市中有这样一个洗涤心灵的宁静之地,实在难得。

花开花谢,潮起潮落,岁月总是无声无息地流逝,城市在年轮的变化中,犹如攀登高峰,每上一个台阶,都会有另一番风景。为了提升城市建设的品位和形象,盐城倾力打造出一片水绿天地,串场河景观带,小洋河,黄海西路滨河绿地……蜿蜒于潺潺的流水旁,绿色在河畔中摇曳,城市焕发出青春与活力,一座水网与生态城市正向我们走来。

放眼市区,古色古香的水街,充满异国风情的欧洲风情街,修葺一新的大铜马、新四军纪念馆、泰山庙、东进路美食一条街,成为一张张城市名片,让人感到一种尘世幸福。

走进市区,只见河流纵横交错,蜿蜒曲折。新洋港、通榆河、串场河、蟒蛇河、皮岔河、小洋河等大小河道有100多条,号称“百河之城”的小城,水乡特色甚是浓厚。市区大大小小公园星罗棋布,北有人民公园、毓龙公园、廉政公园、迎宾公园,南有盐渎公园、聚龙湖公园、世纪公园,东有大洋湾生态景区。放眼望去,满城绿色,水绿相拥。目睹眼前一座城、一条河、一条街,我想盐城的历史就是一段流水涌动和海盐结晶的历史,是煮海为盐的“盘铁”记忆,更是串场河畔千年缠绕,繁盛不息的文化记忆。


宋本竞
编辑:戴春光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