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周以明自费订报刊40载办农家书屋无偿服务乡邻

2019-05-17 11:28 来源: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宋晓华 文/图 通讯员 汪正清 字号:

△周以明(前排)在农家书屋里为乡亲们服务。 

△周以明把乡亲们查阅过的报刊收拾整齐。

盐城晚报讯每逢周末、节假日,响水县小尖镇豫东居共产党员、草根通讯员周以明家的农家书屋里人气很旺,十里八乡赶来的农民兄弟在书屋里读书看报,学习种植养殖技术,交流经验,探讨致富路。周以明无偿把自己订阅、收藏40多年的报刊与乡亲们分享,并热情为他们查找所需内容,赢得乡邻们的称赞。

记者看到周以明家的农家书屋就设在自家瓦房旁边,两间平房总共60多平方米,专门用于农家书屋。屋内的书柜、桌子等设施虽然简陋,却布置得很整洁清爽,书、报纸、杂志分门别类地排放在书柜里,书桌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报刊,每种报刊都用红色的纸写上名称,贴在醒目处,以方便大家查阅。几名年轻人正在这里一边查阅资料,一边小声讨论着书中内容。还有的人正在记录,发现整篇精彩片段时,就拿出手机拍摄下来。周以明在一旁乐呵呵地照应着,时而有人问他一些书刊中的内容,他尽其所能地答复着。

周以明今年69岁,精神矍铄,心情开朗,他告诉记者,由于一直酷爱读书看报,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今40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订阅收藏党报党刊的习惯,因为经常看报,激励着他学写新闻稿,他也保持着写稿的习惯。1973年春,只有初中文化的周以明被大队聘用为业余通讯员。从那时起,他白天在生产队里干活,晚上动笔写稿。“当时正处在农业学大寨时期,主要写一些新闻、通讯、小故事、本大队的好人好事,稿件寄给县广播站。以《用稿通知书》为依据,大队给一个劳动日的报酬。”周以明提到自己写稿的日子,如同昨日,历历在目,“那时为了多挣几个工分,我经常废寝忘食,挑灯夜战,稿费不但能补贴家用,也让我体会到了知识带来的乐趣。”

在写稿过程中,周以明深感自己的知识面不足,除了不断向同行学习,还购买大量书籍从中汲取营养。从1987年起,他自费订阅《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新华日报》《盐阜大众报》《响水日报》等党报。还订阅《求是》《乡镇论坛》等十几种杂志和《扬子晚报》《盐城晚报》等报纸。40多年来,他订阅收藏党报党刊的习惯从未间断。对一些原因造成的缺期缺刊,他不辞劳苦想方设法找齐。

遇到农闲时节和阴雨天气,周以明就更加忙碌了,除了接待书友,还要给手里的报刊进行整理、分类,按年份、分时序整理上架,便于日后查找。到目前为止,周以明收藏的党报党刊超过1吨重。让人惊讶的是,从1973年8月24日,党的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到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在这长达44年的时间里,党举行过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第十至十九次),他将这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全部收藏在手,保管如新。收藏党报党刊,是周以明最大的乐趣。作为一个农民,全靠土地产出,没有其他经济来源,每年订报刊费少则几百元,多则2000多元,这笔资金对他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他平时省吃俭用,宁可食无肉,不可家无书(报)。每逢订报订刊时节,他总咬紧牙关,义无反顾地订阅下一年度的党报党刊。

报刊多了,书多了,来到周以明家里的人也多了。每逢农闲和下雨天,到他家看书的人络绎不绝,他总是热情接待,有求必应,免费提供。尽管小书屋条件简陋,但来读书看报的人却越来越多,渐渐地,周以明家的书屋成了乡亲们喜爱的场所,大家有查阅需求总是首先想到他家,他也乐于为大伙服务。今年五月初,周以明索性请人帮他制作了一个写有“农家书屋”四个字的简要门匾挂在门头上,小书屋正式对外开放,服务更多乡邻。

编辑:小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