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乡村书屋

2019-02-21 19:20 来源:盐阜大众报 字号:

这次回乡,最让我兴奋的是家乡有了一个像样的乡村书屋,且在书屋里过了一把看书的瘾,让我又回到了纯真的童年。

乡村书屋在村子的南端,是由一幢三间五柱式民房改建的,现在这个书屋的管理人姓郭,六十开外,村里人都叫他郭伯,是前年才接管这个书屋的。

经扩建装修过的书屋,面貌一新。三间贯通,上方吊顶,墙壁雪白,门窗明亮,四周排放着书架,高高矮矮的,有铁制的,有木制的,也有用木板搁置的简易书架,上面放满了图书,中间整齐地摆放着桌凳,供人看书,书屋里飘着一股淡淡的书香。我去书屋的那天,正是星期天,外面下着雨,这雨天也是村民们“学足三余”的读书时日,书屋里几乎座无虚席,挤满了读书的大人小孩。

原来的书屋,创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是一座小两间的土坯墙草屋,主人是郭伯的亲叔,我们都叫他郭爷爷。对于郭爷爷我们再也熟悉不过了,他开办这个书屋时,我正上小学,是书屋的常客。

郭爷爷是个鳏夫,腿脚不便,有点跛,是大集体时抬脱粒机给轧的,留下了终生残疾,不能从事体力劳动,为了生活,不连累集体,便购买了一些图书回来,在家里办起了书屋,收入点零钱贴补家用。

那时郭爷爷的书屋,十分简陋,图书也就只有一些小人书,在屋墙四周拉了好多根细绳子,绳子上挂满了小人书。像《雷锋的故事》《闪闪红星》《鸡毛信》《地道战》《奇袭白虎团》等。小人书一分钱一看,不计时,只要你愿意,随便看多长时间都行。

郭爷爷为人和蔼慈善,尤其对我们这些小孩特别的亲热。那时,放学后、星期天,张爷爷的书屋可是我和同学们最喜欢去的地方,每天看书的人很多,凳子上坐的,门台上蹲的,有的干脆揪把草盘坐在地上,就差点挤破小屋。那时,我一到书屋就扎在小人书里,看个没完没了,整个身心都浸润在有趣的连环画故事情节中。

郭爷爷书屋里的图书一般不外借,但也有例外,在书屋里一本书没看完,又特别想看,这时,郭爷爷就会准你把书带回去,但一定要爱护好,第二天上学前得还上。那时,我喜欢看书,也很讲信用,在书屋里看完书后,再借上一本带回家晚上看,我看起小人书来就像是拼命三郎,非把它看完为止,有时在煤油灯下挑灯夜读,一看就是大半夜。也就是那时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今天依然这样。

郭爷爷办这个书屋,虽说是一分钱一看,其实有时连本钱也收不回。家庭条件差的小孩来看书,他从不收钱,总是免费看,哪个学生今天在学校里考试考了满分,哪个学生被评上了三好生等,今天就可免费看。这也算是对好学上进学生的一种激励。

从我们村走出去的孩子,都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成绩都是好样的,这是众所周知的,这与郭爷爷的乡村书屋有着一定的关联,从小就喜欢进书屋读书,好习惯早养成。年年中考、高考村上喜讯频传,人才辈出,村子成了远近闻名的“书香村”。对此,郭爷爷也是喜在心里,乐在眉头,觉得自己办对了这件事。后来郭爷爷到镇上的新华书店买回了各类书籍,供大人、小孩阅读,将书屋免费向村里人开放。

几十年里,我们村里先后出了几十名大学生,出了几名大学教授,当厂长、董事长的大有人在。他们儿时都在郭爷爷的书屋里读过书,受过益。走出去的人,他们知恩图报,回乡时,都要去乡村书屋看看,拜望郭爷爷,对书屋的发展十分关心,捐资、赠书,资助乡村书屋的建设,村里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当年,郭爷爷坚持开办书屋,在几乎没有盈利的情况下,三十多年的坚守,不离不弃,也是冲着村上的大人孩子都喜欢读书、能有个读书场地而开办的。前年郭爷爷去世了,村里人十分悲痛,老人临终前的最大愿望就是让乡村书屋继续办下去。现在书屋管理后继有人,老人的愿望实现了,全村男女老少可继续在书屋里阅读了。

我每次回村,都会到书屋坐坐,看看书,看到书屋的变化,心里高兴,就想起郭爷爷,就想起他的好。郭爷爷的名字已与乡村书屋紧紧地连在了一起,牢牢地记在了我们的心里。(谢建骅)

编辑:小尤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