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积极行善乐做好事 探访汪凤玲家的“文明密码”

2018-08-24 09:51 来源: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宋晓华 通讯员 汪正清 字号:

8月22日,记者来到响水县小尖镇四丰村田荡庄,采访“中国好人”汪凤玲全家行善的故事。知道记者来意后,当地村民你一言、我一语,对这个家庭世代行善的事迹夸不尽、说不完。

△汪凤玲(右)和母亲杨东芹经常陪其婆婆吴兰花聊天。记者 宋晓华 摄

生活中的“中国好人”是一名普通农村妇女

8月22日上午10时许,汪凤玲正在田里忙着打理水稻田,满头大汗的她从田里赶回来,很不好意思地说,“平常9点就回来烧中饭了,今天因为哥哥回来了,他们一家回娘家吃饭,不要烧中饭,就在田里多忙了一会儿。”

汪凤玲告诉记者,家里有6亩水稻田,全靠她一个人种植,丈夫在县城当保安,每天早出晚归,平常她每天5点就到田里忙活了,9点左右回来买菜烧饭,照顾患病的婆婆和两个年幼的孩子。4年前因身患高烧跳冰河勇救三人的事迹被评为“中国好人”,这个光环在汪凤玲的身上并没有扩大和炫耀,眼前的汪凤玲只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

“我婆婆吴兰花今年67岁了,六七年前患脑梗后,只能长期坐在轮椅上。”汪凤玲说,平时除了种田,她还要照顾两个孩子和公公婆婆。虽然婆婆现在头脑有时清醒有时糊涂,但在清醒时她总是不忘叮嘱家人要行善积德,帮助别人。

汪凤玲的丈夫田连昌以前做过瓦工,只要哪家房屋需要修修补补的,总是随叫随到。吴兰花3个出嫁的女儿也孝敬公婆,团结邻里。

热心肠的婆婆成了儿媳的榜样

汪凤玲的婆婆吴兰花一辈子做了多少好事就连她自己也说不清楚,但是她关爱庄上儿童、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的事迹大家都有目共睹。

“吴兰花一生养育3女1男,那时候因为孩子多,她家粮食几乎年年不够吃。但在这种情况下,她做饭时总是喜欢多做一些,庄上因有事不能照顾到孩子的家庭到了午饭时,都喜欢到吴兰花家吃饭。”邻居田其军告诉记者,以前每到吃饭时,他家桌子旁经常围了一大圈人,其中邻居家的孩子就有七八个。这些孩子父母有的在外打工,有的在田里劳作,父母就把孩子送到吴兰花家代为看管。吴兰花性格好、心肠好,也乐意做免费的保姆。眼下,去她家经常“代伙”的孩子都长大成人,其中有4人考上大学,在苏州、南京等地工作,他们心怀感恩,逢年过节都会到吴兰花家探望。

令邻居刘树高印象特别深的是吴兰花家的“免费旅馆”。他告诉记者,上世纪八十年初,响水这里还经常有外地人过来讨饭,这些乞丐晚上没地方住。那时候,吴兰花家只有两间破草房和一个“小锅屋”,即使这样,她还把堂屋腾出来,抱来些稻草,上面铺上席子,给一些乞讨人打地铺。每到冬天,她家成了乞丐的免费旅馆,连续七八年都是这个样子。

自从嫁到田家起,汪凤玲就经常听邻居们说起婆婆年轻时做的这些善事,也许受婆婆的影响,她平常总是提醒自己多做善事。

本性善良是她家的“文明密码”

汪凤玲与母亲杨东芹的住所相隔100米左右。她母亲也是一个大好人,上世纪九十年代拾金不昧的事被邻居们广为流传。杨东芹家靠耕种4亩多地生活,由于婆婆常年患病,经常求医抓药,使得原本不富裕的家庭更加贫困。为了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她利用农闲时间外出拾破烂补贴家用。1998年10月初的一天,她把捡来的垃圾作分类处理后准备出售,发现一个折叠得较为别致的塑料纸包。打开一看,里面包着800元现金和一张4000元面额的存单,存单上打印着“灌南长茂”和“周亚美”的字样。她立即放下手中的活计,赶忙骑车赶到长茂,找到了失主周亚美,归还现金和存单。

汪凤玲19岁嫁到田家,十多年来,丈夫的祖父田增财,数十年如一日免费为过路行人提供白开水,恶劣天气时为过往客商免费提供住宿的事,感染着她。公公田大青继承田增财的遗愿,对上门讨水的路人总是热情招呼、分文不收。这些事情让汪凤玲夫妇耳濡目染,全家个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不图回报。

今年62岁的原村委会主任田增应告诉记者,汪凤玲的娘家和婆家在一个村组,在他任职期间,对汪凤玲娘家和婆家乐于行善的事早有耳闻。他认为这是农村人地道朴实的真实写照,本性善良、受良好家风熏陶是他们积极行善的根本原因。

编辑:刘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