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涅槃重生新家园 振兴路上谋发展

2018-06-25 17:27 来源: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周俊 范进 通讯员 陈刚 邱俊荣 姜娟 字号:

一栋栋民居傲然挺立在废墟之上,一个个农业园里硕果累累,一间间厂房机器轰鸣,一张张笑脸写满憧憬,一面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6·23”龙卷风冰雹特别重大灾害过去两周年了,灾民们住得怎么样?日子过得好不好?灾区经济社会发展如何?6月21日,记者走进阜宁一个个灾民集中安置点,亲身感受在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我市各级党组织带领灾区人民在重建美好家园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中创造的一个个奇迹。

记者走进硕集社区双桥新村,这里环境整洁、绿树成荫,党群服务中心、幼儿园、卫生室、活动广场等配套设施齐全,安置点建设得十分美丽。村民谢克安笑眯眯地走出120平方米的新房,打算到安置点附近的大棚里帮着摘西瓜,“60块钱一天工钱,想干活天天有得做。”双桥老年公寓里,电视、空调、热水器、冰箱等家电配备齐全,五保户们在这里生活得其乐融融。

2016年6月23日,突如其来的一场特大龙卷风冰雹灾害,给阜宁县带来了巨大创伤。风灾中,倒塌伤人的房屋,大多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造的砖瓦结构老房。该县决策者意识到,这样的老房子还有很多,加快农房改造迫在眉睫。风灾发生后第57天,阜宁县拿出顶层设计,出台《农村康居工程三年行动方案》,成立县、镇、村三级康居办公室,计划用三年时间,全面改造农村危旧房屋,规划建设美丽乡村47个,一般集中居住点204个,提档升级村庄125个,把实施农村康居工程作为全县最大的民生实事来抓。2016年8月,该县结合“6·23”灾后重建,启动了康居工程第一战役。

“6·23”风灾中,硕集社区计桥村和双桥村共有1136户房屋受损,其中99户选择进城入镇购房,5户采取原址重建,1032户选择到安置点。由于计桥村和双桥村两村当时在348省道的两侧,在选择安置点时,从节约土地的目的出发,就在348省道的东侧对两个村进行了集中安置,这个安置点就成了盐城最大的灾后安置点。硕集社区副主任蒯仁将告诉记者,安置点是按照美丽乡村的标准建设的,不仅房屋质量好,小区景观也花了心思。原来的河道都保留下来,还配上了大面积的绿化,做到了流水清清,生活宜居。

康居工程第一战役成功打响后,阜宁县又连续实施了康居工程第二、第三战役。预计到今年10月,将有10000户宅基地有偿退出、3000户特殊困难群众危旧房托底改造,广大农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双桥村村民委员会主任张建告诉记者,灾后重建中,他们村有400多户居民搬到了集中安置点,退出的宅基地已经全部复垦到位。

灾民们搬进新居后,最想要的是自己的钱包鼓起来,日子好起来。要实现灾民钱包鼓起来的朴实愿望,还是得紧扣产业兴旺来做文章。阜宁县千方百计拓宽灾区群众增收致富渠道,想方设法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让群众住进新房子、更能过上好日子,真正把受灾地区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

“2016年的时候,村里还有20万元外债,那时每年过年我们几个村干部心里都没底。”吴滩街道立新村党总支书记陈红明谈到过去的情况感慨万分。立新村离阜宁县城只有10多公里,是“6·23”风灾中受灾最严重的村落之一,该村村民800户,其中200多户受灾。“6·23”灾害之后,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立新村抓住发展机遇,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努力提高乡风民风,帮助群众实现增收致富,致力打造美丽新型乡村,从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一跃成为全县有名的“明星村”。该村充分利用县委县政府的帮扶政策以及资金,流转土地建起了万头猪场,然后再由村里有能力的大户分别承包。今年村里搭建了连栋大棚,由农户根据意愿承包,这一块下来,每年村里就会有70万元左右的收入。“未来我们将逐步把散户继续向安置点集中,把更多的土地解放出来,用于发展现代农业。”对于立新的未来发展,陈红明有着明确的思路。

板湖镇孔荡村共有人口1704人,其中85%是孔姓,都是孔子的后人。该村是“6·23”的重灾区,326户房屋倒塌。2016年,孔荡村通过多渠道筹得328万元资金,流转土地860亩,成立孔荡华利蔬菜种植农地股份专业合作社,村民以10亩土地或1万元资金入股,实行民主管理、自主经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盈余按股分红的形式,发展高效规模农业。去年合作社纯收入达42万元,二次分配后,村集体增收12万元,入股干群每股分红870元,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双增收。

今年上半年,华利专业合作社种植的西瓜大丰收,在5月底刚卖完,效益达到了12万多元。村民孔颜兵正在大棚内为育好的辣椒苗做移栽准备,他高兴地说,在合作社入股,每年有分红,平时在大棚打工,每天还能挣80元,“合作社发展非常好,村民个个得实惠,大家个个高兴,我年底还要追加2股呢。”党总支书记孔庆勉告诉记者,7月10日前,辣椒苗全部移栽结束,仅此项目,下半年又可收入8到10万元,“今年合作社经营性收入全年预计可达100万元。”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是阜宁实现灾后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织保障。在整个“6·23”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等工作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黛瓦白墙的二层小楼,新房门前悬挂着鲜艳的五星红旗。记者走进新涂新村集中安置点,欢声笑语随处可闻。焕然一新的党群服务中心内,新涂村七组组长、65岁的党员陈松正在核对整理《土地流转承包协议书》,他身后的墙上,“阜宁县先进基层党组织”“陈良镇综合先进村(居)”等一块块奖牌熠熠生辉。新涂村和县内绝大多数村一样,无资源,无禀赋,无优势。在“6·23”风灾中,该村800多农户房屋受损,倒塌617户,各类经济损失1.1亿元。2016年9月,周海华来到新涂村担任党总支书记,他在灾后重建中积极发挥头雁作用,团结带领村“两委”班子解放思想,大胆闯大胆试,敢为人先,善作善成。从无到有建工业园区,在231省道东侧规划建设800亩工业园区,在一期太源电力、工业地产等8个项目竣工即将投产的基础上,全面快速启动二期;无中生有造农业片区,在231省道西侧建成金太阳、新涂人家、旭日东升5家采摘园,呈现油泥土上瓜果飘香的一片美景;融合发展农家体验区,在卫星路建成良辰美景、鑫途娱庄、鑫源农庄的基础上,全力推进村文化广场、文化长廊和文化礼堂建设。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组织振兴是保障。”陈良镇党委书记刘祥告诉记者,该镇大力加强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使之在灾后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在灾后重建中,新涂等受灾村的交通状况和硬件设施等发生了彻底改变,一二三产业优势凸显,这为基层党员干部提供了干事的平台和载体。“目前,阜宁县委县政府已将我们新涂村列为全县5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周海华表示,他将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带领干群埋头苦干,共逐乡村振兴梦,“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须有我。”

穿越灾难,砥砺奋进,抗灾救灾的历程感天动地,灾后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气势恢宏。在对阜宁集中安置点的采访中,记者强烈感受到,“关爱群众、人民至上,忠诚担当、冲锋在前,依靠群众、自强不息,厚德大爱、众志成城”的抗灾救灾精神还在阜宁的灾后重建和乡村振兴中传承发扬,崭新的希望在这片历经磨难的土地上不断孕育升腾。

编辑:左武叶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