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耦耕堂:养殖大村解围生态之困

2018-04-24 10:53 来源: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黄云鹰 杨磊 通讯员 戴超 字号:

4月16日凌晨4点多,天刚蒙蒙亮,射阳县合德镇耦耕堂村村民闻德生就来到村中心河,收前一天下的网兜,没多一会,黄鳝、鲫鱼等各种活蹦乱跳的鱼便收入囊中。已经捕了40多年鱼的老闻乐滋滋地说:“过去河水又脏又臭,浮满水花生,到了夏天还会泛起泡沫,就算捕到鱼都不能吃。如今通过环境整治,河水清了,不仅有鱼有虾,水里也长起多少年前才有的毛鱼草。”

耦耕堂村960户、2742口人,耕地面积4000多亩,共有123户养殖户,养殖35万羽鸡、5000多头猪,是远近闻名的畜禽养殖大村。虽然,养殖给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但大家也忍受着养猪场、养鸡场粪便带来的污染。如今系统环境整治后,昔日的“脏乱差”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空气清新、河道清澈、村貌整洁的新时代美丽村庄。

畜禽养殖污染是造成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90年代家家户户搞养殖,畜禽粪便没有经过无害化处理直接排入河中,导致环境污染。”谈到两年前刚到村里工作时的场景,村党总支书记邱安健记忆犹新。他说,养殖户周边的河沟里都是畜禽粪便,夏天到处都是苍蝇,臭气烘烘,汽车停在室外一会儿,车身就爬满了苍蝇,村民们对此怨声载道。

耦耕堂的环境变化从2016年开始,为根治环境污染的“痼疾”,村里在财力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多方争取资金300多万元,“农户拿小头、集体拿大头”,着手新建三级沉淀池52座,清理粪污4000多吨。“通过项目开发、资源发包、财政支持等方式,这两年化解了90多万元村级债务,建起了标准化沉淀池,对沟河进行环境综合整治。”邱安健坦言,乡村振兴,既要让农民富起来,更要让环境美起来。

“我们家是第一批建的沉淀池,一座花了3万多元,集体就拿了2万多元,真是没想到。”二组村民尹学兵对保护乡村环境打心眼里支持。他说,家里共养了200头猪,虽然年收入提高了,但是牺牲了村里的环境,感到得不偿失。“别说亲戚,就连常州的女婿都不愿意来家里走动,嫌弃这里都是苍蝇,粪便味道难闻。现在环境好了,家里人气也旺了”。

沿着村里新拓宽的水泥路,记者来到准备开建的畜禽粪便处理中心现场。“规划建设这个处理中心村民们非常支持,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300吨周转池2座,需要流转27户村民土地,没想到流转协议和青苗补偿协议一天就签完了。”邱安健介绍,畜禽粪便处理中心6月份就将建成投入使用,加上基础设施总共投入近1000万元,主要包括发酵床、1条有机肥加工生产线等。处理中心通过吸粪机回收农户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变成有机肥料,经过市场化运作销售,可以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增加村集体收入,更重要的是彻底解决畜禽粪便带来的环境问题。

过去由于畜禽粪便排入沟河,淤塞和污染了水体,这也成了村民们的一块“心病”。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这两年村里投入28万元,疏浚条排沟45千米,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同时提升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这是最后一个标段,最迟后天即将完工。”来到村里条排沟疏浚现场,机械手袁军正驾驶挖掘机按宽4米、深1.5米的标准,把沟里的淤泥打捞到田埂上。

“上次村里疏浚条排沟,印象特别深刻,还是1977年我退伍那一年,当时还帮着挖泥了呢。”今年68岁的村民郑步庆深有感触地说,家里共有10亩地,7亩种稻麦、3亩种植大蒜。过去水又黑又臭,涝时排不出、旱时进不去,特别是大蒜的平均亩产减半不说,而且卖相还不好。现在涝能排、旱能灌,大蒜亩均增收在200元左右。

“今年8千米疏浚任务结束后,两年我们实现了村域条排沟水环境整治全覆盖。”邱安健说,为了巩固环境综合整治成果,村里严格落实河长制和长效管护机制,聘请7名河道保洁人员,实行“一月一大清、每天一小清”,保持水清河畅景美,让一汪绿水绕田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塑“颜值”的耦耕堂村发展了乡村旅游,吸引了不少“城里人”来此体验干农家活、吃农家饭。“利用村里的原生态资源,我们与盐城穿越部落有限公司合作引进‘农旅’结合项目。目前已经有6批游客、约1500人到村里开展了亲子游活动。”邱安健说,村里正谋划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打造区域小杂粮品牌、稻虾轮养基地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真正让土地上长出金元宝,生态变成摇钱树。

编辑:左武叶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